科技赋能中华文化传播:湖南发布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冯朝晖

8月19日,“数字融古今,指尖阅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发布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湖南广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龚政文以及首批入驻平台的14家博物馆馆长和文博领域代表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三大签约仪式引人瞩目:“博物馆数智联盟”连接每一座博物馆,每一件珍贵文物;“山海文博技术应用矩阵”连接每一股先进生产力,每一种先进科技;“10000小时文博内容创作计划”连接个人与群体,架构起文物、技术与创作者的桥梁。这些举措旨在通过“山海”App这一平台,让文博资源从“永生”走向“新生”,打造中华文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超级IP。

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博大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融入湖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战略布局,湖南广电成立子公司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芒果数智),积极建设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

在“博物馆热”持续高涨的文化大背景下,“山海”App打破馆与馆、地与地乃至国与国的界限,搭建起一个充分开放的数字文博大平台,犹如在各个博物馆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汇聚各方文化珍宝,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创意碰撞。

“山海”App上线首日,聚集湖南、陕西、甘肃等国内外海量数字馆藏,首发上线万余件文物信息,集成文物3D鉴赏、社区、AI互动、个性化博物馆等功能,构建全新文物展陈与交互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山海”App国际版ShanHai Museum也同步上线,支持六种语言,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让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无远弗届。

数字科技焕活中华文化

让海量的博物馆文物“集体上网”是一项庞杂而又精细的工程。“山海”App上线发布会上,一场长沙与上海文物数字化采集现场的连线,揭秘了“山海”App实现文物数字“孪生”的过程——技术团队仅用不到15分钟,就对文物“谢满禄旧藏龙首”完成了图像采集、3D建模,数字技术呈现的龙角以及基座附近的纹理清晰可见。

“山海”App采集“加速度”背后,是数字文博大平台的新质生产力优势。平台在数字采集、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等自研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较传统采集技术时间减少90%。目前平台自研技术率先在湖南博物院应用,已实现22天采集1000件的产能。未来,“山海”App计划在全国博物馆开展数十万件的文物3D模型采集;同时汇入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日志、研究论文等,构建26个维度的文物结构化数据;再基于文物结构化数据,把数据应用于知识图谱、多模态大模型、算法推荐等功能,进一步运用到科研、教育、文娱、文创场景。

发布会上,由文博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建的“山海文博技术应用矩阵”,将助力“山海”App持续扩展文物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空间。

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山海”App上线发布会现场,首批入驻的文博创作者共同开启了“10000小时文博内容创作计划”。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国际知名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艺术家、国内AIGC头部创作者、社交媒体历史解读博主等优秀创作者汇聚于此,将持续产出优质的文博科普内容。

“山海”App着力打造的中华历史文博大模型,将为文博知识科普、中华文化传播、文博IP变现搭建平台。首期构建的秦汉历史大模型,汇聚来自中国知名高校、博物馆的历史学者,在浩如烟海的文物文献中提取算料,通过多模态大模型,为学术研究提供线索。

不仅如此,“山海”App还探索了数字文博永久合伙共享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平台和创作者之间共创、共治、共享的新型关系,整合博物馆、文博景观、文创、影视、动漫和游戏等产业资源,提供开放透明的商业化工具,并利用智能合约实现收益共享,最终形成一个创作者共同开发中华文化资源宝库的超级社区。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9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