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话廉 扬清风正气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廉韵清风——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展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张硕

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7月5日,由辽宁省纪委监委机关、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廉韵清风——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与公众见面。展览弘扬了传统廉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浸润引领和育人教化功能,推动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重要支撑,于炎热的夏季为观众送来缕缕清风正气。据馆方数据,展览开展一个月以来,共接待观众151063人,接待单位团体105个,讲解125场次。

image.png

明确展览主题立意 溯源“廉”

文化的力量,厚重而深远。

为办好此项展览,策展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展览的主题和办展宗旨: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展览,应该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廉洁的执着追求和深厚底蕴;应该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将曾经涌现的廉洁典范、流传的廉洁故事、留下的文物资源一一展现,为观展群众、党员干部正心修身、守住为政之本提供思想文化宝藏。

展览负责人、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说:“历史文献、文化经典、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直观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研究和阐释文物的文化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鲜明特质与展览主旨融会贯通,传递给观众,让更多的人感受廉洁文化。”

在序言部分,展览以“说文解字”的方式,图文并茂展示了“廉”字的组成及演化过程,带领观众进行“廉”字溯源;引用经典文献及名人名言,指引观众了解廉之境界及引申意义。例如在阐述“廉”之境界时,展览引用了明代“清官”薛瑄《从政录》中的一段话“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并做了注释:“不妄取”是廉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不苟取”是廉的第二层次,是崇尚名节的行为;“不敢取”是廉的第三层次,是敬畏法律的行为。

深度挖掘文物资源 讲好“廉”

“廉韵清风——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展览”分为“‘廉’字溯源”“廉为政本”“廉以立身”“持廉守正”“托物喻廉”5个部分,展览用87件珍贵文物,包括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80件、辽宁省图书馆古籍4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件、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件。众多国宝重器悉数亮相,以文物回看历史,共同讲好“廉”的故事。

西周师鼎,1974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十九行,每行十字,记述了共王八年周王册命师,师答谢周王的美德,并感谢伯太师对自己的提拔,追述先祖公上父的烈德,因此铸造了这件祭祀祖父的大鼎,放在父亲的宗庙里。铭文中有7处说到“德”,整篇铭文贯穿着“德”的思想,是研究西周德治观念的重要史料。政施仁德,即以仁爱、仁德为核心价值观来治国理政,主张治理国家应清正廉洁、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争取民心,体现了廉洁思想对历史上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社会局面的出现发挥的积极作用。

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法兽”,被视为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展览“持廉守正”部分,观众可欣赏到一件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汉代铜獬豸。传说獬豸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发生冲突或者纠纷的时候,獬豸会用角抵向无理的一方;当他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将其顶倒,吃进肚子。因此,贪官污吏面对獬豸便会不寒而栗、闻风而逃;唯有光明磊落者敢于面对獬豸的铁面审视。展览展出这件文物,是教育观众做正直善良的人,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托物言志”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常常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将“情”糅于诗文,将“意”融进笔墨,将“志”寄托于器物。在展览的“托物喻廉”部分,也运用这一手法,展出了一件辽宁省博物馆藏战国青玉双龙首带钩。孔子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11种品德,其中的“义”德即“廉而不刿”,出自《道德经》,形容人清廉有原则且温和宽厚,像玉一样,是古往今来人们十分看重的君子美德。

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在本次展览中欣赏到包括南宋赵构书马和之画唐风图卷、南宋刻《扬子法言》、南宋朱熹行草书尺牍并大学或问手稿卷、南宋马麟荷乡清夏图卷、南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卷、南宋赵伯驹(传)莲舟新月图卷、明文徵明漪兰竹石图卷等平日难得一见的书画瑰宝。它们或是书画之人即为清廉贤能之士,崇节俭重情操,守清廉畏法度,存气节思报国,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最生动的体现,又或是书画内容蕴含古人关于君子高洁正直、廉洁自爱品德的称颂与赞美。观众纷纷留言“展出的文物绝对精彩十足”“没想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廉洁文化展览能有这么大的惊喜”“安排,第五次辽博”“明星文物云集,不愧是书画大馆……太棒啦,一定去看”。

多样丰富展示方式 感悟“廉”

本次展览,打破了观众对以往同类展览的刻板印象,注重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名人佳篇、文献典故中挖掘“廉”的素材,多角度、多方式呈现,让观众找到感兴趣的点,形成自身观感认识。

“廉洁文化是个严肃的主题。随着博物馆事业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升,以往单纯的‘我们展什么观众看什么’的‘单向输出式’展览已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博物馆人要更多思考在博物馆里进行廉洁主题展示,要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缩短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大家都愿意看且看得懂,从而有所收获、有所体悟,让展览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身份职业的受众需求,以实现我们办展的初衷”,刘宁说。

例如在“持廉守正”部分,展出一件“汉代四神博局纹铜镜”。这个展品与“廉”有何关联,为什么会在这个部分出现,又蕴含了什么意义呢?展览以《孟子·离娄上》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加以阐释。原来,古代日常用来梳妆、照容的镜子,被赋予了“反省自观、以知得失”的寓意。古代仕人借镜子的洁净光明,表达洁身自好、遵守规矩的志向。而镜子的博局纹,纹饰来源于六博棋的棋盘,象征着规则和秩序,代表着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在“托物喻廉”部分,展览通过“濯濯清莲”“梅兰竹菊”“岁寒三友”“以玉比德”“蝉鸣清风”5个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书法、美术、玉器、头簪、陶器等多种形式富有廉意的文物,借助花、石、虫、木等具有人格意象的事物,向观众诉说古人对廉洁修身等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廉洁风尚的推崇。

展览还将重点展品通过在电视媒体设立专题节目解读和发布推文的形式,向观众进行详细阐释。例如备受关注的“明星展品”南宋朱熹行草书尺牍并大学或问手稿卷和南宋马麟荷香清夏图卷,观众不仅可以在辽宁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文章中详细欣赏文物的高清大图,还可以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加深对展览的认识。

为配合暑期参观,策展团队还别出心裁地选取西周师鼎、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北宋清素传家铜镜、清玉蝉等四件参展文物为原型制作了印章,供观展群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盖章留念。

一位观众在参观后留言: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展览,整体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用诗词在字里行间感受古人当时的意境、用书画在图纸之上描绘历史的画卷,在灯光照耀之下,让自己置身于各个朝代的文物之间,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穿越历经数不尽的沧桑变化,品味这千年文化的盛宴,这个展览需要慢慢欣赏,值得再刷!

廉洁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廉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8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