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博物馆文化主体性 创新“展览叙事”话语体系——新时代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湘博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舒丽丽 陈叙良

2017年11月29日,湖南博物院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公众提供“有温度、有力度、有速度”的参观体验,成为全国游客到访湖南的首要文化打卡地,也是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多万人次。湖南博物院将自身定位为一座承载和反映湖湘文明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明确其使命在于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热爱,努力“打造一座共有、共建、共享的我们的博物馆”。为此,湖南博物院坚持博物馆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展览叙事”的话语体系,不断推出优质陈列展览,致力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坚持博物馆文化主体性

搭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展陈体系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它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主体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博物院依据自身宗旨、使命和定位,十分重视文化主体性的建设和维护,全力打造了以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特展为核心的展陈体系,即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代表的基本陈列,青铜、书画、陶瓷、工艺、民族民俗文物等类别的专题陈列,以及不定期举办的临时性或特别展览三大体系,代表了湖南博物院对博物馆文化主体性与展示行为的主张。“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两大基本陈列分别从纵向、横向两大层面解读湖南历史文化进程中的重点和亮点。前者打破传统通史类陈列以时间轴为主导的叙事方式,破而立从“人”的角度,通过4000余件文物展品,重点解读繁衍生息于三湘大地的人们依托生境、获取生活资料,进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塑造出“湖南人”的群体性格;后者立足于马王堆三座汉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利用1000余件珍贵展品,围绕“轪侯家族”这个主题,连缀一幅汉初贵族生活画卷,进而从横切面展示2100年前的中国所达到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科技成就及巨大贡献。以上两大基本陈列的布局,是基于对湖南博物院的定位与性质,对自身核心收藏的深入研究与评估,并对应时下区域性省级馆建设的新要求而作出的判断,集中反映了博物院在文化服务领域的“归属”和“专业贡献”,代表了湖南博物院的“基本产品”和“长线产品”。除基本陈列所展出的文物之外,还有数十年积累下来的诸多特色藏品,被打造成专题陈列作为博物馆展陈体系的重要补充,就某一研究专题或专项进行专门展示。

湖南博物院新馆自开放以来,举办、参与各类陈列展览100余个,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基本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获评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先后举办了“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烟云尽态——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王门艺事——王闿运和他的弟子们”“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扇里扇外——湖南博物院藏扇面展”“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等专题陈列;特别展览新馆首展分别为“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和“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示出新湘博对临展布局的战略规划,既关注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又重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新湘博特别展览形成不同系列的雏形,之后湘博逐渐塑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世界古代文明系列、中国艺术系列、世界艺术系列和湖湘区域文明系列等诸多特展类型。

以原创为发动机

不断创新“展览叙事”话语体系

“展览叙事”话语体系的创新,旨在通过优化话语内容、创新表达方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手段,形成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能够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故事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原创性高且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为此,湖南博物院高度重视原创展览的推出,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和本院专业人员的主体性,激励专业技术成果转化,坚持专业导向,以策展人制度和项目制保障展陈品质的持续提升,推动新湘博在“展览叙事”话语体系方面的创新。湖南博物院坚持每年都举办2至3个大型原创展览,形成了“一个大型原创展览+一本图录+一场学术研讨会+一批文创产品+一个数字展+N场配套教育活动”的“5+N”模式。除新馆打造的“两大基本陈列+两大原创特展”四大陈列展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外,一批优质的原创特别展览,如“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根·魂——中华文明物语”“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遗珍重光——湖南博物院‘发现系列’专题展”等,在长沙市多次掀起参观热潮,多项展览冲上热搜,并且多项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推介项目,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

梳理和总结湖南博物院策划原创性展览的经验在于:在坚持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基础上,注重博物馆专业的特性,打通学界和业界研究成果的壁垒,秉持“以公众为中心”,重视对国内外博物馆事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如积极思考博物馆如何优化话语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如何满足观众多元体验的需求、如何激发社区的积极参与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馆展陈体系的建设和实践中,不断创新策展理念和方法,利用多学科研究成果,引领博物馆展陈从重视物质文化类型学、考古学、历史学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学的拓展与提升,真正实现博物馆展陈从精品展模式到主题展、叙事展的转向。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湖湘故事,讲好文化的交流互鉴”,在新湘博开馆的四大陈列展览中突出故事性,如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讲述一群人(湖南人)的故事,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讲述一个家族(轪侯)的故事,以“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讲述一个时代(传统文化奠基的时代)的故事,以“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讲述一种文化现象(跨文化交流)的故事。

在博物馆展陈策划和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用的模型和方法。比如“深描”原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经典概念,被引入到博物馆策展中去阐释以“文物”为代表的展品及其组合。2019年5月18日,举办了“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览,仅用30件(套)展品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奉献给观众一个以经典文物为叙事主体的“极简文明史”,以“一物一围合,一件一叙事”的新型展示方式,将文物置于立体的时空中,并通过多维度解读每一件文物,让观众欣赏经典文物的同时,深度了解文物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文明意义。该展览同时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构建起一个连接点,以呼应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此外,践行“以公众为中心”的思路,推行前置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并将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运用于陈列展览的具体策划与实施中,推行巡展的“在地化”和“区域化”策展理念,实施“分众化”的教育和营销策略卓有成效。同时,不断思索引进展览如何避开“千馆一面”“千展一面”,着力从内容与艺术设计的高度统一入手,守正创新,结合定位量身定制博物馆的高品质展陈。比如基于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从设计的角度去形成新的展陈语境。通过对“法老·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的展陈语境分析,在内容和展品基本统一的情况下,湖南博物院的展陈艺术设计是原创的;通过对“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的内容理解,设计立足主题与形式的结合,同时拓展对其地理位置、基本国情以及早期历史的展示,以求给予观众更为全面的背景知识,从而理解展览重新策划所凝练出的主题及其意义。

开展跨界融合

“文化+科技”引领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湖南博物院实施“博物馆+”战略,通过与多方展开跨界合作,加强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互动互联,从而整合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湖南博物院采用多种手段,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加生动、贴近公众,从而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文化+科技”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此,湖南博物院举办了“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多媒体大展”等系列展览,探索科技赋能新型展览传播,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感受到文物的魅力,震撼于沉浸式的“物我”空间。

其中,“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是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而策划的成果展。展览汇聚了湖南省境内的170件音乐文物藏品,采用现代音乐篇章结构,讲述了湖湘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将音乐文物实物和多种数字展示技术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音乐文明的活性文本和视听盛宴,让观众成为湖湘音乐的感知者、见证者、传承者与创造者。展览充分利用多模态文物知识图谱、多感知通道混合现实等课题关键技术,推出“高山流水遇知音——湖南音乐知识图谱可视化”“浏阳古乐MR体验”“古琴虚拟弹奏”等多个数字展项,探索珍贵文物的创新展示,拓宽展览内容的广度深度,以期满足公众更加多元个性化的知识需求,提供公众更高质量的观展体验,解决博物馆展览形式单一、内容支撑少等关键问题。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多媒体大展”立足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加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阐释与利用。这一展览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携手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终身教授汪悦进合力打造,整合全球学术资源,运用最前沿的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剧场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中国早期文明的思维深度与艺术内涵,构筑一场观众可穿行其中、体验丰富文化叙事的沉浸式多媒体展览。

湖南博物院始终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使命,深度分析观众需求,为观众提供更为专业化的个性导览服务。同时,适度利用人工智能、数字穿戴等技术,研发并陆续推出AR导览、手持导览等辅助参观设备,打造出沉浸式的博物馆交互学习体验氛围,带领观众“前往”文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场景,让来馆观众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交流,增加观众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优化博物馆参观学习模式。

承担新的文化使命

提高展览的国际传播效能

作为窗口单位,湖南博物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在配合国家战略和承担外交使命上,通过推出系列国际性合作展览,着力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此新湘博开馆以来,发挥主阵地作用,先后举办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等特别展览,通过整合国内外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明的跨时空交流与对话,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湖南博物院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推出“神话国度 璀璨爱琴海——古希腊文明史诗”展览,通过深入阐释“物证”,勾勒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历史图卷,解读历史沧桑变幻中不变的文明特质和永恒的精神。展览开幕之时,希腊共和国驻华大使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博士亲赴湖南博物院并致辞,表示“这样规模的展览在全世界并不多见”。展览推出仅一周就获“中博热搜榜2023年全国博物馆100大年度热门展览(新展特展)”。

此外,还有“秘鲁古代文明展——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欧洲盛宴——英国V&A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等系列国际性展览。把全球优质的文化遗产资源请进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们不用出国,就能领略到世界文明的多元灿烂,并且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和湖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诚意和作为。同时,湖南博物院积极走出去,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境外推介多项原创性展览和多类核心收藏,引发广泛关注,比如赴韩国、美国举办“齐白石艺术珍品展”,赴意大利举办“马王堆汉墓珍品展”等。

博物馆是典藏文物、开展文化遗产研究、展示与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一代文博人有一代文博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如何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博物馆界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湖南博物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展现新时代恢宏气象的新高地、传承中华文明的新标识、彰显中国精神的新阵地、展示湖南形象的新窗口,以更好地发挥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4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