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打造多元化文博新场景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潘佳佳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阵地,依托丰富的文化和文物资源,能够满足观众探索求知、美学熏陶、放松休闲、亲子互动等多元化需求,日益成为主客共享的“第三空间”。近年来,安徽博物院坚持守正创新,以增强观众体验、提升观众服务为核心,不断探索打造多元化场景的实践路径,以场景创新激发博物馆发展新动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深挖文化内涵,推出丰富文化活动场景

充分挖掘安徽特色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资源,着眼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打造中华文明、地域文化、红色主题、考古成果等展览系列,丰富优质文化供给。近期策划推出的“新安画派”“群舒文化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生活”等精品展览,生动讲述“安徽故事”“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宝贵精神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展览中注重营造特色文化场景空间,充分调动和满足观众视、听、触等丰富体验,让参观者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比如原创展览“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采用“空间”叙事方法,营造出雅室、庭院和山水三重物理空间,以空间讲文化,传播古琴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美学思想。移步换景,场景多样,互动体验性强,带给观众丰富、舒适的观展体验。常设展览“江淮撷珍”特别设立“C位”展区,在一级文物中遴选精品独立展示,并且不定期进行更换,让观众常看常新。在“徽州古建筑”展厅中,有一座整体搬迁而来的古民居——清代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两进三开间格局,当地人称作“花厅”,以天井为中心,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徽州古民居“无宅不雕花”,这座宅院的梁枋、撑拱、雀替等处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到处可见。木雕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等,图案造型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反映了徽州人的精致生活。观众步入其中,可以近距离欣赏徽州木雕、砖雕、石雕“三雕”之美,直观感受古人颇为讲究的厅堂陈设美学,更进一步了解徽文化。特别在老宅旁设计供长椅,供观众纳凉休息,可遥想徽商当年的传奇故事,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博物院积极发挥博物馆“大学校”功能,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精心打造新安书院、徽学堂、安博剧场、三官庙考古体验区、文物医院、公益鉴宝等多元活动场景,带领观众从社教活动、民俗展演、考古体验、文物修复、文物鉴赏等多方位感受历史文化魅力,让博物馆更加有趣好玩。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安徽博物院举办“新安书院开放日”活动,设置梦笔斋、翰墨居、碧纸阁、雪砚堂四大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域。观众可领取体验手册并根据手册的指引,体验不同类型、难度各异的互动体验游戏,打卡好看、好玩、好学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加强跨界合作,创新打造“安博剧场”,观众参观看展之余,还可以欣赏乐器演奏、歌曲舞蹈等精彩节目。针对青少年、文博爱好者、亲子家庭等不同观众群体,开展“公共服务小能手”“探秘考古现场”“博物馆里的‘文物医院’”等特色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全民教育的公共课堂。结合中华传统节日,举办浓情端午、大唐风华秀、喜乐元宵·博物馆之夜、情景剧本体验、非遗传习工坊等文化体验活动,让观众多角度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开设“安博微党课”“云赏安博”等线上教育专题课程,拓宽博物馆教育传播路径。

突出休闲体验,打造文化消费场景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构建博物馆消费新场景。加强跨界合作,研发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新品。与蚂蚁集团、科大讯飞等科创企业深度合作,推出数字藏品、手机壁纸等跨界文创。开设安徽博物院线上平台,拓宽文创营销渠道。精心打造新馆一楼刻划符号·安博咖啡厅、四楼冯小姐的衣橱·传统服饰妆造体验空间、徽徽狮系列文创主题展示空间,推出安博慕斯蛋糕、刻划符号芝芝脆等特色茶点,徽徽狮盲盒手办、精品卫衣等潮玩新品,赋能美好生活,让更多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例如“徽徽狮的杂技人生”主题文创产品,将安博6件镇馆之宝与观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国家级非遗——安徽阜阳临泉杂技的倒立、顶杆、蹬缸、顶碗、晃杆、空竹等巧妙融合,以“文物+非遗+潮玩”的方式,以盲盒为载体,增加文创趣味性,让观众进一步认识安博馆藏文物。

运用数字技术,营造沉浸式互动场景

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以“安小博游历记”为主题,创意设计安小博等“小神兽”系列卡通形象,获得9个外观设计专利。围绕江淮地区青铜文化,通过动画故事、互动体验、VR场景等方式,为公众营造集科技感、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小朋友们尤其爱逛“安博智时空”展览,跟随可爱的小神兽们,重回春秋战国时期,开启一场“有故事”的旅程。于近期上新的AR导览眼镜也颇受青少年观众青睐,这种互动参观方式可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围绕特色新展及时推出网上VR虚拟展览和短视频,让观众在电脑前、手机上也能欣赏展览,将展览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这些特色文博新场景,不仅让历史文化更加鲜活起来,也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安徽博物院,乐享美好生活。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观众对博物馆场景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文博工作者需要不断挖掘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努力培养场景思维,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不断增强观众参观体验,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image.png

(摄影:李鹏飞)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