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沉思:关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论争》译后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夏美芳

image.png

“百科全书”一词的英文encyclopaedia来自希腊文enkuklios paideia,字面意思是“全面的教育”。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为代表,该书全面且科学地记录了文学、哲学、政治、社会、科技、宗教、艺术等各领域的人类知识,对旧制度和旧思想提出了质疑,提倡新科学技术和自由思想,启迪当时的社会走出蒙昧。“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用全面的藏品直观呈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鼓励观众运用理性去探求真理,消除对世界的无知。尽管本书作者詹姆斯·库诺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他一直强调百科全书式博物馆在继承启蒙精神之外具有的两大特征:一是专注于收藏和展示来自世界多元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二是高举世界主义的文化理念,承认文化的混合性,提倡无偏见地对待不同文化以及对差异的包容。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共有八个典藏部门,藏品大多来自英国之外的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美洲、大洋洲。库诺写作本书时所在的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共有十二个典藏部门,其中八个部门以收藏美国以外的艺术品为主。以上述博物馆为代表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都不局限于展示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它们在悠久的历史积淀基础上,构建出了一套成熟、丰富而又优质的藏品体系,可以持续推出堪称高质量、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展览,再加上其极富历史感的宏大建筑,令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普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和博物馆行业的翘楚。

本书脱胎于库诺本人2009年面向美国赖斯大学师生所作的“博物馆的前景”系列讲座。库诺是艺术史博士、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学者,担任过美国和英国重要博物馆的馆长,他尤其关注与博物馆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文化财产归属等问题,著有《谁拥有文物?博物馆和古代遗产之争》,他主编的《谁的缪斯?美术馆与公信力》和《谁的文化?博物馆的承诺以及关于文物的论争》两本书也都早已有中文版面世。本书中,库诺从芝加哥市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的背景出发,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博物馆——尤其是建设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性。作者的主要着眼点有四: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所继承的启蒙精神;博物馆在构建展览时如何正确处理好展品、话语、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应该秉持世界主义的文化观;以及在后殖民的语境下,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与“帝国”的联系。库诺追溯现代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起源,即1753年诞生的大英博物馆,他高度赞扬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理性探索精神、对个人自主性的推崇和反教条的批判精神。出于对这种深受启蒙运动原则影响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个人自主性的尊重,库诺认为,博物馆的展览应该保持客观性,把“物”放在第一位,优先于“话语”,让观众不受到任何偏见的左右、自主地体验展品,从而去发现关于世界的真理。在博物馆的文化理念方面,库诺强调,在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里,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受国家、政治或民族边界的束缚,他的主张根植于一种深信文化平等的世界主义观。作者用博物馆藏品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文化的混合特性,并从后殖民研究的视角探析了这种混合性。作者大量引用了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艺术史学家和后殖民理论家的相关著述,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并对一些反对论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例证,用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同时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从那些例证中不难看出作者本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热爱,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例子或许会让中文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当时“9·11”事件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震动尚未平复,人们陷入一种对文明冲突的恐惧以及对“他者”文化的疑虑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提出,百科全书式博物馆可以消解文化之间的隔阂,或许能为世界和平带来一线希望。对于当今世界的博物馆而言,促进文化交流和人心相通无疑已经成为其核心使命之一,因此,作者所提倡的积极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是值得肯定的,这也与中国博物馆界所信奉的坚持平等相待、尊重多样文明、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略显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前文所说的,未对“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给出明确定义,这可能导致读者在对该概念的认识上存在模糊性。二是作者在第四章中对如何认清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与“帝国”“帝国主义”的联系未作更深入的阐述,可能导致读者——尤其是对该问题关注度较高的中文读者误解“帝国”一词的含义,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作者的主张。

提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中文读者或许会很自然地把它同国内惯用的“综合性博物馆”的说法相联系。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交集,比如都拥抱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视野,馆藏都跨越不同历史阶段、涵盖丰富的材质和门类。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本书所述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更强调馆藏的“世界多元”和“非本土性”,其藏品可以说涵盖了世界五大洲的主要文明和历史文化;而中国语境之下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多以本国本土物品为主,全面展示本国各个历史阶段、地域、民族的发展演变,来自中国以外地域和文化的物品占馆藏总数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处于缺失的状态。中国的“综合性博物馆”若想要展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元,基本上只能依靠从国外文博机构借展来实现。作者大力提倡建设百科全书式博物馆——“在上海、拉各斯、开罗、德里和其他所有大城市”,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谈及“如何建设”这一根本方法问题,使得这一积极倡议有沦为空谈的危险。以中国博物馆为代表的世界上许多以弘扬本国历史文化为主的博物馆,应该如何构建反映世界五大洲文明的多元馆藏体系,作者对此看似是不在意的,而这也从另一层面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即馆藏来源问题。

在文化遗产归属的问题上,库诺是国际文博界著名的反方代表,他主张文化遗产应该为全人类所共享,而不是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或某个文化独占;博物馆有权收藏来自别国、来源不明的文物,这些文物因其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应该受到妥善保管和欣赏。在《谁拥有文物?博物馆和古代遗产之争》(2008年)一书中,库诺立场鲜明地提出了他的主张,在美国国内外博物馆界和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本书中,库诺的立场似有所缓和,他着重阐释了世界主义藏品观的思想根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殖民行为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比如他说:“帝国遗产,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都时时刻刻与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缠绕在一起,内容极为庞杂,切不可轻率对待。”作者也借助他人之口指出:“博物馆作为国家/民族遗产的展示地,艺术作为普遍人类价值,以及历史上许多欧美博物馆面对殖民地国家与后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收藏行为,这三者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同时,他在书中对文物归属权这一争议焦点问题也几乎避而不提。但是,作者始终没有正面讨论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应该如何对待其世界多元藏品上部分存在的殖民烙印的问题,这就似乎有打着“世界主义”和“反对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号强行占有文物之嫌了。本书问世后的十几年来,国际文博界关于“文物返还”(restitution或repatriation)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将非法掠夺来的文物归还给来源国也成为越来越多的欧美博物馆公认的、应尽的责任。在这一场席卷全球文化遗产领域的论争中,作者所推崇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鼻祖”——大英博物馆也未能幸免,甚至关于其馆名的中文翻译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辩论话题。因此,我们期待着在本书之外,能听到作者本人对这一最新趋势的回应。

对于上文所提及的书中值得商榷之处,我们需要诚恳且客观地对待。博物馆原本就不是远离尘世喧嚣的象牙塔。诚如库诺在书中所言,“博物馆是理性争辩和阐释的场所”,博物馆可以引发深度的思考和激烈的辩论。通过本书我们也可以看到,博物馆已经成为哲学家、诗人、社会学家、后殖民理论家乃至艺术家、建筑学家感兴趣的批评和研究对象,成为前沿思想的灵感来源地,也凸显了国际博物馆学研究领域的跨学科性质。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传播知识和真理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这一点不容否定。同时,随着社会对国家/民族文化遗产所有权问题和博物馆伦理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新的讨论还在继续发酵。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中国国内文博界认识和反思西方博物馆界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及其根源,为解决未来相关问题提供新思路。也希望本书将启发中国博物馆同行适当跳出自己所在的博物馆的小圈子,从更高、更广阔的理论视角来思索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本国本民族文化以及世界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中译本依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1年英文版译出。对于书中所引用的一些重要著作,译者尽量查找到了权威中译本,以避免对原文可能存在的误读。为了便于中文读者理解,译者也对一些重要学者和相关知识点添加了注释,均以译者注的形式出现。此外,对于英文版中的个别谬误,译者也进行了核实并修正。

最后,感谢我的同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院院长陈煜老师为本书担当审校,指出了译文中的许多问题,他对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大大提升了中译本的准确度。也感谢闫志、佟春燕、杨桂梅、任彤等诸位同仁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帮助。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第一辑)之二:《博物馆的沉思:关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论争》

著者:[美]詹姆斯·库诺

译者:夏美芳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5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