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国车马殉葬现象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于美杰

齐国是两周时期的诸侯强国,以其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实力称雄四面八方。在齐国故都临淄,地面至今仍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墓冢,这些多是齐国王公贵族的坟墓。他们在地下开挖大而深的墓室,上面夯筑高大的封土。为了凸显墓主身份地位,有些墓葬在墓室或墓道里葬车,或在墓葬附近建造附属的殉马坑或车马坑。本文从车马坑、殉马坑、墓内葬车三方面对齐国车、马殉葬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其形制布局和埋葬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齐国车马埋葬制度及其反映的齐国历史。

考古发现的齐国车马坑

考古发现的两周时期齐国车马坑主要有三处,分别为高青陈庄车马坑、临淄后李车马坑和临淄东孙车马坑。

高青陈庄车马坑  陈庄遗址两座“甲”字形大墓发现车马坑一座,年代为西周中期。车马坑平面呈长方形,土坑竖穴,上口南北长14.15米、东西宽3.4米,下口南北长13.9米、宽3.3米,坑深4.2~4.9米。坑内放置三辆车,前中后成列摆放,车輈均向东南,车前均驾马,马骨直立跪状,呈拉车前行状,发现有铜车马饰件。坑内挖有轮槽、轴槽和马槽,以保持车的稳固和马的姿态。

临淄后李车马坑  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村发现二座车马坑,位于主墓的后方,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其中一号车马坑南北长31米、东西宽3.6~4米、深1.2~1.7米,坑内殉10辆车,32匹马。车马由南向北摆成一排。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战车,其特点是车舆较小,由纵横圆木构成网格状,涂以红漆,车轮较小;另一类是辎重车,车舆为战车的2~2.5倍,车轮较大。马均头向西,面向南,整齐的摆放在所属车的前面,每车配马四匹或二匹,并发现车马饰件。

二号车马坑与一号车马坑紧邻,但规模较小,南北长7.6米、东西宽3米、深2.1米,坑内殉有6匹马,所殉车在马骨架下方。为完整的保存马骨,没有对车进行清理。在一号车马坑的东北约10米处,发现两座同时期的“甲”字形墓葬,推测应为车马坑对应的主墓,年代在春秋中期或早期偏晚阶段。

临淄东孙车马坑  东孙墓地一号墓为一座“甲”字形土坑积石木椁墓,墓口南北长16.5米、东西宽15.3米,墓底南北长13.7~14.5米,东西宽12.5~13米,墓底距地表深4.4米。该墓北侧有一座大型车马坑,长26米左右,宽约4米。坑内殉车八辆,一字排开,马侧卧在车辀两侧。该墓葬时代属战国早期,墓主人属齐国上层贵族。

通过对齐国发现的周代车马坑进行分析,可将其特征概述如下。一是车马坑均是为大中型墓陪葬的,多位于主墓的后方,与墓道方向垂直。二是车马坑的大小与所属主墓的大小对应,如后李二座车马坑有大小之分,与东侧两座大墓大小分别对应。三是墓主人的等级不同,随葬车、马的数量也有差别。如后李车马坑随葬10辆车32匹马、东孙战国墓车马坑随葬8辆车16匹马。四是从车马配置看,东孙车马坑每辆车前配两匹马,后李车马坑和陈庄车马坑有两匹马和四匹马的不同。五是从车马摆放看,高青陈庄车马坑所殉车马前后纵列摆放,呈车马直立或行进的状态;后李车马坑一号坑和东孙车马坑的车呈左右成排摆放,马在车前呈侧卧摆放;后李车马坑二号坑,采用车下马上的摆放方式。

考古发现的齐国殉马坑

考古发现的两周时期齐国车马坑主要有三处,分别为高青陈庄殉马坑、临淄齐故城五号墓殉马坑和淄河店二号墓殉马坑。

高青陈庄殉马坑  高青陈庄遗址发现5座殉马坑。马坑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仅存马骨架,无马具或马饰。位于M36墓道的东西两侧的两座马坑内葬8匹马,南北两排并列摆放,每排4匹,头向南。另两座马坑各葬6匹马,头亦向南,其中一号马坑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坑口长4.54米、宽3.7~3.8米,马分南北两排,由西向东依序摆放,前排2匹马,后排4匹马。一座坑内马骨摆放方式较特殊,六匹马两两成对放置,头向不一,在马坑的中间还放置牛角一个。一座马坑内埋马2匹,头向北。

临淄齐故城五号墓殉马坑 齐故城五号墓殉马坑分布在该墓的东、西、北三面,呈曲尺形,西面长60米;北面残长54米,复原长度75米,殉马坑全长约215米、坑宽4.8、深约2.2米。殉马数量在六百匹以上。

殉马自西南端开始,由南向北、由西而东,排成两列。马皆侧卧,头朝外,面向左,马骨上下发现席纹和乱草痕迹。除西南端五匹马颈下有小铜铃外,余皆无随葬品。齐故城五号墓南北长26.3米、宽23.35米、墓残深3.6米,斜坡状墓道残长14.7米、宽11.2~12.7米,墓主可能为春期晚期的齐景公。

淄河店二号墓殉马坑  淄河店二号墓为一座“甲”字形墓葬,年代为战国早期,殉马坑位于该墓北侧。殉马坑呈长方形,平行于墓葬分布,东西长45米、南北宽2.15~2.8米。殉马共69匹,自西向东单行排列,马头朝北,面东昂首,前肢弯曲较甚,西侧马的前腿均叠压在东侧马颈部之上,马骨下发现苇席痕迹。

通过对齐国发现的周代殉马坑进行分析,可将其特征概述如下。一是殉马坑的位置多在主墓后方,亦有位于墓道两侧者,如高青陈庄M36墓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殉马坑。二是殉马坑规模大小不一,殉马数量差别较大。三是马成排摆放,分单排或双排布局,马下面多铺垫席子或杂草。

齐国墓葬中随葬的车

考古发现的两周时期齐国墓葬中随葬车的现象主要有三处,分别为高青陈庄M35、M36、淄河店二、三号墓和长岛王沟M10。

高青陈庄遗址  陈庄M35南北通长15.7米,墓道南北长10.5米,北端宽3.2米、南端宽2.75米。其墓道内殉车两辆,其中近墓室的车整车殉葬,车衡处有殉狗,狗颈系铜铃。南端的车拆散殉葬,保存较差。陈庄M36南北通长21.95米,墓道长15.7米,北端宽3.6米、南端宽2.2米。其墓道内随葬车两辆,均拆散随葬,其中靠近墓室的车髹黑漆,车舆保存尚好,车轮则分别竖直倚靠于两侧墓道壁。车旁随葬狗一条。

淄河店二、三号墓  淄河店二号墓随葬的车位于椁室东西两侧的二层台上,在塌陷的陪葬坑和椁室内也发现有陷落下来的车舆残痕,说明陪葬坑的上部和椁室上部边缘也放置车舆。这些车为独辀车,下葬时轮、舆分开放置,共清理车22辆,轮46个。淄河店三号墓随葬的车位于北二层台的中部,轮、舆拆开放置,共随葬4辆车。车轮放在墓室的北壁下,由西向东交错排列,共随葬车轮10个。

长岛王沟M10 长岛王沟M10为“甲”字形土坑竖穴墓,墓室东西6.8米、南北7.4米,深7.5米,为战国早期的齐国贵族之墓。所葬车轮、舆拆开放置,东侧二层台上有车舆和车伞朽痕,西二层台近墓道口处有车辕、车衡,四轮分置于南北两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齐国墓葬中随葬的车绝大多数为拆车葬,车、轮分置,多放置于墓室中,少量置于墓道;随葬车的数量不等,战国时期随着墓葬规模的扩大,墓内葬车数量也明显增多;所葬车轮的数量往往多于车,可能是有些车轮为备用所致。

齐国车马殉葬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中晚期就有殉马和车马随葬的习俗。张光明先生指出,齐国有着实行殉马和车马随葬的富足条件,这里大规模养马,齐国国君和贵族又好马,所以出现了大规模的殉马。而墓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决定了殉马坑、车马坑的规模和随葬车马的数量。如齐故城五号墓墓主为齐景公,殉马坑规模浩大,殉马达六百余匹,凸显了其作为齐国国君财富甲天下的特殊地位。而淄河店二号墓殉葬的车、马数量远远多于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说明战国时期车马殉葬已失去了严格的等级性,礼制僭越现象比较普遍。

齐国的葬车有两种形式,车马坑内多为整车随葬,墓葬内随葬的车绝大多数的拆散埋葬。值得注意的是,淄河店二号墓北侧有殉马坑,二、三号墓内随葬拆散的车;高青陈庄M36墓道两侧有殉马坑,墓道内也随葬拆散的车。可见大型墓葬的殉马坑和墓内随葬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殉马坑与墓内葬车对应出现,可能是车马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此,齐故城五号墓殉马坑对应的大墓也可能随葬大量的车,可惜该墓破坏严重,已无从考证。

(作者单位:齐文化博物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5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