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一馆一策”激发干事创业内生活力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段杨波 柯阳鹏 唐澜芯 马晓洪

“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是成都博物馆第一次尝试社会化合作办展,吸引30万人次观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收获了“能在成都观赏意大利顶级大师作品,实在太幸福了!”“迫不及待地买票,感觉上了一堂殿堂级大师们的艺术欣赏课!”等公众赞誉。

展览的盛况要归功于成都为打通博物馆发展中所遇难题而制定的《成都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简称“一馆一策”)。近日,成都博物馆“‘一馆一策’激发干事创业内生活力”项目入选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image.png

缘起:“一馆一策”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博物馆热”背景下的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成为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非营利”是否等于“非盈利”?如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与事业一同成长?如何扩大文物征集面,引进更优质的展览?如何更全面而有深度地举办文化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破解这些难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是实现文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成都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成都博物馆作为城市“名片”和“会客厅”作用,认为在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央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成都立足博物馆实际情况和公众文化需求,调研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召开市级沟通协调会20余次,历时近一年,数易其稿,研究相关政策50余项,最终形成 “一馆一策”,为成都博物馆找到了破题路径,形成了有力的政策机制保障,打通了政策落地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激发了博物馆人干事创业活力。

亮点: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博物馆的内生活力源自夯实藏品根基、提升研究水平及多重激励模式,通过“物”“事”“人”的内在驱动、协调发展,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沟通协调上,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一馆一策’既是量身定制,又是基于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模版’,做好了,就是全市文博事业发展的一味‘催化剂’,对其他博物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成都博物馆正是通过“一馆一策”的创新举措,有效激发了内生活力,主要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实施事业产业分类管理,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厘清事业单位和国有全资公司的关系,IP授权、文创产品研发、特色文化活动、定制讲解、主题研学等文化增值服务授权公司运营管理;支持社会机构以适当形式参与博物馆展览、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定制参观等;将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IP授权、特(临)展运营和国有资产投资等相关收益按规定纳入预算统一管理,主要用于丰富公益文化服务、藏品征集、文创研发及相关人员绩效激励。有效构建起了事业单位、企业、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四方合作关系,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目标同向、行动同力,基本形成“事业孵化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良性发展模式。简言之,就是以“大文创”的相关收益反哺文物保护、藏品体系完善、高品质展览举办等。

全面创新博物馆内部机制,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组建了由国内重点高校和一流博物馆知名专家共计40余人参加的学术委员会,馆内外联合发力,推进学术考评机制、重大学术课题、原创性展览研究,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权责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岗位配置,明晰工作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实施分类考核,落实按贡献分配机制。营造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发展效益与多重激励正向互动,将相关收益按比例作为绩效专项核增,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现了工作业绩、专业素养、劳动贡献与博物馆收益的有机关联。

坚持城市博物馆发展定位,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和对外合作。通过“友好博物馆”建设、展览组织、学术活动、人才交流等方式,深化与国内30余家重点博物馆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朋友圈”;通过项目合作、联合举办展览等形式,积极加强与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地10余家国际知名博物馆合作,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上组织了一系列精彩展览和文化活动,完美契合了成都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和成都市委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政策导向,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也让青年人才在交流交往中获得了快速成长,提升了博物馆的动力、活力和能力。

成效:夯实发展根基 助推城市焕新

“一馆一策”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改变,惠及每一位观众,浸润城市文化肌理。

创新——持续推出广受赞誉的高品质展览

无论是原创展,还是引进展,成都博物馆策展团队都立足自身定位,结合在地文化特色和当下文化诉求,对展览进行诠释和创新,呈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成博表达”。“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三大主题系列展览组成的“成博展览季”已成为优质的展览品牌,“城市会客厅”功用更加彰显,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发现中医之图片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等原创展览一经推出,迅速形成现象级观展热潮。2023年,观众量超310万人次,创开馆以来新高,其中省外观众占比61%,境外观众达到3万人次。特别是配套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举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组织全国41家文博单位225件重要考古文物、文献和传世书法珍品,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展览脉络,首次通过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内在联系,阐释中华文明的辉煌进程。单展吸引观众超140万人次,线上观众近1亿人次,是博物馆创新讲述中华文明故事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实践证明。

协调——以学术为纽带共谋发展大局

2022年,成都博物馆与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创办《策展研究》学术刊物,为从事展览策划、设计、研究的各界人士提供最前沿的理念探索和实践经验。今年6月举办的《策展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全国60余位专家学者以“中国故事·展览表达”为主题,探索多元视角下的创新策展路径。

良好的学术氛围中,60余部专著、100余篇学术论文,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省市等多项重点科研课题等学术成果持续涌现。同时,重视发挥区域辐射和人才溢出效应,助力区域内中小博物馆提升展陈水平和社会美誉度。

高质量完成国家文物局“巴蜀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联动成渝地区40余家文博机构和学校,举办流动展览百余场,覆盖少年儿童3万余人次,出版本土历史人文教材《我的家在巴蜀》;与优质名校联合组织“课堂进展厅”活动,探索馆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绿色——助推可持续发展

成都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绿色低碳运营模式,制定了能源管理、绿色低碳办公监督检查等多项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贯彻绿色节能要求,2024年上半年总耗电量同比减少15.6%,总耗气量减少36.6%,效果显著。

此外,还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针对青少年举办“环球自然日”科普比赛和社教活动;针对成年人推出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激发观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开放——从“馆舍天地”融入“大千世界”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的涉外“朋友圈”持续扩大,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10余家国际博物馆加上“好友”,引进了“光影浮空——欧洲绘画500年”“岁时风物——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品展”等展览;在摩洛哥推出“光与影的艺术——中国皮影艺术展”,参与了在意大利举办的“神与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等出境展览。未来还将持续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开展更多交流活动,成都博物馆将会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选题。

共享——博物馆与城市共生长

成都博物馆主动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局,与城市同呼吸、共生长,持续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文化产品。

全国首创的“周末儿童博物馆”为14周岁以下儿童量身打造,已惠及十余万家庭;“成博学舍”研学服务、“红领巾小小宣讲员”等活动满足了公益性和特色化等不同文化需求。

image.png

“这礼是成都”文创设计大赛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吸引了社会各界积极参赛。五届大赛累计收到超过6000件作品,由金奖作品孵化的“镇水石犀盲盒”等成为“爆款”。多方力量的共建共享,推动成都博物馆文创体系不断完善。

未来,成都博物馆将秉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将“一馆一策”改革引向深水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潜能,不断提高治理水平,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鉴和经验。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6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