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清永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庄电一

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在历朝历代的皇陵中,保存最好的帝王陵寝也是清朝。说起清朝的帝陵,位于河北省境内的清东陵、清西陵,都已广为人知,现在也都成了旅游的热点,但知道关外三陵的人不多,闻所未闻的也不在少数,而一座不落、实地踏访的人就更少了。

所谓的关外三陵,是指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北陵)、清朝皇帝祖陵的清永陵(另有关外四陵之说,即上述三陵之外再加上埋葬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其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大尔差的东京陵,2013年,东京陵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关外三陵中,福陵、昭陵因在沈阳市境内,又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名气大,所以光顾的人比较多,给人的感觉也不那么神秘,但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清永陵,却因光顾的人太少而弥漫着神秘的色彩。

清永陵,作为清朝皇帝的祖陵,兴建时间最早、所处地位也最高,因为它在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就已存在了。作为清朝的所谓“龙兴之地”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永陵不仅被满清统治者视为圣地,而且被文物管理部门重视。1988年,清永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更与清福陵、清昭陵一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说起来,我有点孤陋寡闻。此前,我曾看过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对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也有了解,但对清永陵一直不甚了了,在最近的实地踏访之后,我才基本弄清其来龙去脉。

那一天,我从沈阳出发,经抚顺进入其所辖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当时,我并不知道那里有名胜古迹。在行进中,猛然看到路口一块横卧的石头上面刻着“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几个大字,马上就来了兴致。

一进入陵区,就看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买好了门票,来到正红门, 穿过独具满族特色的木栅栏大门,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皇家陵园便进入了眼帘。

依山傍水,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清永陵,给人以古朴、典雅的印象,它借鉴了中原帝陵在陵前设享殿、后为陵寝,周以方垣、均衡对称的陵寝体制,但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又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这样一座重要的帝陵,虽然所用的是只有皇家才可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有完整的长方形陵墙,但其规模却不大,与“雄伟壮观”“气度不凡”也不沾边。一般帝陵都有的石牌坊、石像生和明楼,这里都没有。

距正红门最近的建筑,是并排而立的四座碑楼,其格局几乎完全相同,碑楼只开前后两道门,拱形门外面均有精美的石雕。四座碑楼自左至右分别是显祖、兴祖、肇祖、景祖。努尔哈赤的这四位祖先,生前均没有当过皇帝,所有封号均是入主中原后追封的。四座碑楼内均立有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均刻有碑文。与清东陵、清西陵的碑文只用满、汉两种文字有所不同,这里的碑文刻有满、蒙、汉三种文字。

在四座碑楼之后是启运门,启运门两侧有砖雕,雕刻有五彩云龙。启运门之后便是启运殿。在清代的其他帝陵中,这个大门均被称作“隆恩门”,其后的大殿被称作“隆恩殿”,只有永陵将这个大门称作“启运门”、将其后的大殿称作“启运殿”,据说有清帝国的好运从这里开始之意。

启运殿,是清永陵中最重要的祭祀场所,里面摆满清帝祖先的灵位和各种祭祀物品。启运殿的后面,也就是永陵的顶端,则是清帝祖先的长眠之地。耐人寻味的是,这里居然是一陵多葬、君臣共葬。在狭小的空间里,分别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其嫡福晋,此外还埋葬着努尔哈赤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的陵寝,竟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土堆,它们方圆仅有几米, 高都没有超过一米,且都没有宝顶、没有墓碑,均为茂盛的蒿草所覆盖,与年深日久的普通百姓墓葬相比几乎没有区别。当时,满族盛行火葬,所以这里埋葬的是他们的骨灰。

清永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后金天聪八年(1634)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才尊为“永陵”,寓意为大清王朝“江山永固”。 顺治十年(1653),清永陵开始设官兵守护,民国11年(1922年),永陵总管及掌关防衙门被裁撤,改由兴京县公署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永陵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朝皇帝也不例外。为了铭记祖先的恩德和贡献、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先后九次到永陵祭祖。其中,康熙来了3次,乾隆来了4次。每次祭祖,都是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延宕多日,足见清代统治者对祭祖活动的重视程度。

现在的清永陵,略显冷清、落寞。我进入陵园参观时,在园内参观的人很少,总共也未超过10人,这与它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很不相称。我去游览时,有位在清东陵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来游览,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热情地为游客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有几个游客紧随其后,兴致勃勃地聆听,激起了他解说的积极性,有人还对他的解说进行了全程录像。由此可以看出,大家都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也说明,清永陵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也是值得探访和深入了解的。虽然这里门庭冷落的现状是多方面的,但我相信,这种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毕竟,它的价值和魅力是独有的。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0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