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田野考古档案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反思——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档案室建设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晨

田野考古档案作为记录田野考古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是田野考古发展历史的实物记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古报告及各类科研成果,是研究考古学史的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保存和利用价值。而考古档案的管理也是田野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学的考古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考古资料安全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随着各地考古工作蓬勃展开,各类考古勘探、发掘项目数量倍增,产生的田野考古记录资料更呈几何量级增长,这促使考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亟需提上日程。但是长期以来因考古档案管理工作不科学,引发了一系列常见的问题,如:原始档案收集不完整、档案资料分类不明确、档案存储条件不佳、档案数字化水平低、档案利用效率低等。

针对以上问题,202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新形势下田野考古资料管理的新要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结合实际条件,设计建造了相对符合标准的档案室。新档案室的建设旨在加强考古档案的收集工作,确保考古资料的完整性;建立科学的考古档案分类体系;改善考古档案保管条件,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优化档案利用流程,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更高效地为山东考古事业的发展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机构从事科学、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应当归入档案。田野考古档案是指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图纸、表格(登记表、统计表等)、照片、拓片及各类电子数据、视频等原始记录,是田野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基础信息,具有珍贵的保存和使用价值。

田野考古档案是记录田野发掘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长期从事田野考古档案的管理工作,发现管理工作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档案损毁问题。以下笔者将近一年来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的考古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介绍和总结,希望能为同仁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考古档案管理内容

田野考古档案管理是考古研究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它涉及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内容。

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这些资料需要考古发掘者先进行系统的整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试行的《田野考古归档实施细则》要求对各类资料进行统一的登记、编目等初步整理,经档案室工作人员审查后方可进行考古资料的移交工作。移交过程中要确保资料目录的详尽,以及考古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档案室在接收到移交的考古资料后,需按照归档标准进行整理,包括对考古资料进行分类、编号、记录等,以便于后续的保管和利用。

档案的保管

田野考古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因此保管工作至关重要。档案应该存放在安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霉变、虫蛀等损害。同时,还要定期进行档案的清理、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档案的完好保存。

档案的利用

田野考古档案的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首先,保存完善的考古资料为考古报告的整理和撰写提供可能,是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保障。其次,通过对档案的查阅、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等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档案也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提供重要的支撑。

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田野考古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已成为趋势。通过档案数字化处理,可以方便地进行存储、传输和检索,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数字化管理还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损坏和丢失,保障档案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利用。

总之,田野考古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撑。通过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考古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档案室现有柜架类别包括普通密集柜架、临时周转柜架、图纸柜架、防磁柜、恒温恒湿柜、珍贵资料储藏柜等。

档案室内工作区包括临时周转区、资料整理区、资料储存区等。

档案室职责是负责单位考古资料档案的整理、上架、借阅、保管等工作。

现存档案有山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材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保单位“四有”材料,历年上交的考古遗址调查、勘探、发掘的原始文字资料、图纸、照片、拓片、各类电子档案及已出版考古报告的文稿、图稿等各类考古资料。

其中考古发掘档案占绝大多数,初步统计涉及遗址300余处(包括国保、省保遗址210余处;调查、发掘遗址170余处)。此外,还有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在逐步上交。

考古档案的初步整理

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的初步整理工作包括除尘、分类、登记、装盒、上架。

一些老旧档案因常年放置存在大量积尘,工作人员在保证资料安全的情况下采用吸尘器人工擦拭除尘后进行分类归档,先对所有项目按照工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再按顺序逐个对单一项目的档案进行整理。将单一考古项目的所有资料按照发掘总记录、探方发掘记录、各类遗迹发掘记录、出土文物登记表、照相登记表、各类采样表、各类文件、总平面图等进行分类,再检查探方和遗迹资料袋内的档案如发掘记录、图纸等相关文件是否齐全。检查完毕后按照探方及遗迹顺序号排序、归档、填写《考古资料明细登记表》,并依次装入档案盒,盒外标注遗址工作年代、遗址名称、内容、盒号。遗址总图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大,登记后单独存放于图纸柜中。图纸柜主要存放各类地图、各地遗迹分布图、各遗址体量大的图纸,以及各类拓片等。

总结与思考

通过半年时间,院藏老旧档案(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考古档案)完成基本信息的初步整理,现将整理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田野发掘记录中有些遗址的名称所有档案中只有拼音缩写,汉字名称从未出现,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调查或试掘的遗址,这些档案年代久远,有的未经整理发表,参加当年田野考古的工作人员多已离世。因此,遗址地点、名称无法确定,给基础资料管理及整理发表等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此基础之上的科研工作更是无法展开。整理过程中发现近年来的一些考古项目也存在只写拼音缩写的现象。

一些早年拍摄的照片存在记录信息不全的情况,如未标记遗址名称和拍摄日期,或只标记遗址名称未标记拍摄日期。几十年来遗址附近地貌改变,一些遗存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面目全非,无任何标注的遗址、遗物照片大多难以辨认,这也给资料整理、文物保护等工作造成了巨大阻碍。此外,在照片保存方面,年代比较早的照片在保存环境比较潮湿的地方会被霉菌、虫蛀等破坏,如果照片存放在塑料膜覆盖的相册里也会出现粘连的现象等。这些都给照片的保存和管理带来困扰。

在对拓片的整理中发现,不同于各类图纸上一般都有遗址名称、绘图者、图纸名称、比例、绘图日期等详细记录,即使脱离原始档案袋也不会被混淆,拓片资料上大多缺乏具体记录,如一些大型汉画像石墓拓片仅标记了所在墓室的位置,缺乏其他有效信息,特别是一些未发表的拓片资料,更难确定其所属遗址,这也给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遗址记录本浪费问题。以往考古工地的发掘记录和日记等多为装订好的成册的记录本,适合一些发掘内容丰富和工期较长的大型遗址。但是对于大部分调查、试掘的小型遗址来说,使用这类记录本就存在很大的浪费,相当一部分遗址发掘内容仅记录数页或十数页,后面的空白页无法继续使用。

纸质档案的保护工作也面临较大压力。由于历史原因,早年收藏的一批珍贵的老照片、拓片保存现状不好,存在发霉、虫蛀、酸化等情况,给资料整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现阶段已启动了部分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部分纸质档案的整理还需修复完成之后再进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考古档案的管理提供借鉴。重要的遗址各类记录均需写明遗址的汉字全称,一般遗址可在部分具体记录上以名称首字母或汉字简称等标记,但档案袋外部等需写明汉字全称。拓片的记录可以参考图纸记录,详细地登记图号。提前设计方便装订的活页发掘记录表,无论是大型遗址还是小型遗址都可以各取所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田野考古档案事业的发展。例如,与田野一线工作业务人员加强联系,确保考古资料的及时收集与整理;与档案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借鉴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与纸质文物保护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开展纸质档案保护的研究与利用等工作,推动田野考古档案管理与保护的发展与创新。

此外,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一般采用平面二维扫描的方法进行。纸质档案易损毁,田野考古档案又具有唯一性,从长远来看,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必要的。通过扫描,将勘探发掘记录、遗迹遗物照片、拓片图纸等数据采集并备份保存,一方面方便查阅,另一方面也可将纸质档案因意外损毁或丢失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关于备份的存储问题,目前基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数据通过服务器上传到云端,一种是存放在固定服务器的硬盘或移动硬盘里。数据保存在云端能够很好地解决硬盘容量不足的问题,但是云端的一个缺点是可能会造成数据的泄露,安全性相对较低。使用服务器硬盘存储资料能够很好地解决数据的安全问题,同时对网络没有要求,但对于远距离的使用方便性略低。两种电子信息存储方式各有利弊,无论如何选择都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日前,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整理已被提上议程,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相信今后的考古档案管理工作在更加规范的制度保障下、在各级领导的日益重视下将更加合理规范,并在考古研究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