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地区古城址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鑫 彭娟英

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了太原盆地昭余古湖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研究课题与太原地区先秦古城址调查研究项目。本次调查依太原盆地地形,沿文化线路由北向南逐一调查,调查线路最北端的阳曲盆地内的早期城址便是此次工作的第一站。在本次调查中,已完成对狼孟城遗址的全面调查与勘探工作,以及城晋驿村、洛阴村、故县村、古城村、石岭关等地的现场调查工作。

狼孟古城遗址,位于阳曲县黄寨村东北的台地上,四面高崖,北临杨兴河,古城依台地而建,外表形态与台地边缘高度重合,呈南北走向的平行四边形,目前古城地表可见东城墙南段、西城墙北段与南城墙东段。东墙长325米,残墙与城内地表高差从2.7米至地表不等;南墙略呈弧形,长231米,残高0.2~0.6米;西墙北段有长约56米的地上连续墙体,残高1.2~4.5米,外侧有一处马面,因长期侵蚀呈圆丘状;北墙原沿崖壁修建,现因黄土崖壁坍塌而完全消失。现存城墙外侧夯土剥落严重。古城遗址周长约1050米,面积约60910平方米。

经探沟调查可知,城墙曾有修补,早期城墙厚3.5米,晚期修补,高逾4.8米,分段夯筑,每段长3.5米,夯层厚9~11厘米。东南角有一处角楼残基,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2米,残高5.6米,外表剥蚀明显,夯层厚度与东城墙一致,残基上未发现建筑遗留。在南城墙中部地表下1.9米处,勘探发现南城门遗址,门宽4.1米,进深4.4米,城门以北,勘探发现南北向道路,路宽约2.4米,路面覆卵石;其他三处城墙未发现城门。

城内表土下为宋金时期地层,可见酱釉瓷片、白瓷片等;宋金地层下为战国至魏晋时期地层,出土有弦纹灰陶片、陶纺轮残块、兽骨等,其中在东城墙勘探所得弦纹陶片,与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晋阳古城晋源苗圃两处发掘结果中战国至汉代出土灰陶片形制相同。据此可知此城建设时间当不晚于战国,北朝至唐初依旧在使用,宋金时期城内有人活动。

此外,调查组还在古城遗址周边符合《水经注》所载地形细节之处约500万平方米范围内进行调查,未发现其他战汉时期大型古城遗址,由此可以进一步确定此处遗址即为狼孟古城。狼孟古城,在《汉书》《晋书》《水经注》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为战国时赵国所筑城邑,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为秦所占,秦始皇十五年(前232)左右置县,属太原郡,汉、魏、西晋相因袭,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不再作为县治。本次调查中,发现战国西汉时期陶片、古城南门遗址、西城墙马面等,确证了史书中关于狼孟古城的相关记载。狼孟古城遗址虽面积较小,但其东南角楼与西城墙的一处马面依旧留存,可知其不仅是县治所在,其军事要塞的功用要大于其政治中心的功用。角楼与马面,是汉代城市的重要防御措施,在北方多见于边疆地区,在此之前,山西汉代的古城拥有马面者,仅苗庄古城一处,但此城未经过考古发掘,仅能通过地表遗物推测其为汉代所建。此次发现,是山西目前极为罕见的汉代角楼和马面遗址,亦揭示了狼孟古城在历史时期重要的军事地位。

城晋驿古城遗址,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城晋驿村。该村自宋金时起便为驿道重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认定环村城墙为明代遗存。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对城墙的细致调查,发现明代城墙是在早期城墙基础上增补而成。城址呈矩形,西城墙上夯层、夯窝明显,早期墙内侧残高1.3米,残长31米,厚约半米。外侧夯窝明显,高2.7米,厚6米,长约225米。北城墙外侧为明代增补,内侧情况与西城墙基本相同,长约360米。东城墙目前保存情况良好,外侧被晚期城墙包裹,未见早期遗存。南城墙几乎全数被毁。早期城墙其夯筑工艺、夯土内含陶片形制均与狼孟古城遗址调查结果相同,或为汉晋时期所建。

2023年,在村西南200米处配合基础建设中,发现数座汉代至魏晋时期墓葬,其中一座墓葬为太原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西晋墓。该墓群与古城遗址时代相同且相距不远,两者之间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现有文献中,并未记载城晋驿在宋代之前有城池。本次的新调查结果,表明在汉晋时期这里已有城邑,已成为该区域文化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校正和补充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资料。

洛阴城遗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洛阴村,分为西洛阴村、南洛阴村和北洛阴村三处自然村。该城始见于北魏时期文献记载,隋唐时为军府,唐初曾短暂设罗阴县,是阳曲县-东黄水镇-盂县文化线路上一处重要的古城址。本次调查中,在南洛阴村中央黄土台地上发现数处夯土墙遗迹,文化堆积厚约2米,其中包含物多见抹断绳纹陶片。台地东侧,发现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长约50米,距现地表约2.5米,其地层堆积和包含物与中央台地早期地层一致,推断为汉代城的东西向道路。现南洛阴村委会北面台地,遗有隋唐时期广化寺建筑基址,该寺的重要遗存隋代《洛阴修寺碑》,今存放于太原纯阳宫,碑文为隋唐时期军府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在广化寺基址周边区域地表,分布很多绳纹陶片,村北200米处发现一条长14米的夯土墙遗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洛阴早在汉代已有人定居,其筑城时间应早于现有文献记载的北魏时期。

洛阴城遗址北2.1公里处,为东黄水镇故县村。据道光《阳曲县志》与《太原市志》相关记载,该村为汉代以后盂县治所。本次调查中,在村西一处台地边缘新发现古城遗址,残存北、东、西三面城墙,其中东北墙角保存最完好,墙体高耸,颇具气势,夯土坚实,土色纯净,北墙夯土内夹有成排的木筋,未见到其他夹杂物。北墙残长逾50米,东墙逾30米,墙高约2~10米。这处城址周边地表采集到素面灰陶片,可证实此地在魏晋至隋唐时期曾有城邑,可能与村名“故县村”有一定关联。

故县村遗址与洛阴村遗址,同为东黄水地区早期重要城邑位置所在,是阳曲县唐代及之前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两座古城的建设、兴盛与衰落,或与此处东黄水的流量变化、小气候变化导致的文化线路变迁有着密切关系。

古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阳曲县大盂镇古城村以西,系舟山支脉山麓台地上。本次调查中,在村西台地新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存。此处文化遗存,以村西二广高速东西两侧的40万平方米高台为核心,所涉及区域南北1076米,东西1390米,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太原盆地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聚落遗址。核心台地上有多处灰坑、墓葬遗迹,地表可见大量泥质、夹砂陶片、实心锥状瓮足、假腹豆残片、石斧、兽骨等,核心台地西侧疑有一处环壕遗存。地表采集遗物,时代从仰韶时代延续至汉晋时期,龙山、早商和汉晋时期遗物尤为丰富;此外还发现了一片原始青瓷残片。该遗址除被高速公路穿切区域外,均未受到破坏,整体保存良好。

此次新发现的古城村遗址,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遗物之丰富,均为太原盆地所仅见,其丰富的内涵或可为太原地区史前至商周考古序列的建立提供重要支撑。我们计划将此项调查工作深入下去,继续探查遗址区的文化堆积、夯土建筑、城墙道路等遗迹,进一步明晰遗址存续期的规模、范围、布局和人居生业变迁情况。另外,东周至汉晋时期陶器残片、建筑残瓦件随处皆是,目前可以明确获知这处大型城邑的使用时间延续至东周汉晋时期,它是否就是文献记载的春秋晚期盂县地旺所在,有待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揭晓答案。

石岭关,是太原盆地北三关(石岭关、赤塘关、天门关)中最重要的一座,位于太原盆地与忻州盆地的分界线上,自唐代以来便是太原北大门,唐、五代、宋、金、元时期均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存遗迹,主要为明代重修遗留。本次调查中,在太忻大道以西的关城北墙内侧、金岭寺南侧,新发现一道东西向夯土城墙,墙体残长29米,残厚约2米,残高4米,墙体黄土夯筑,夯层厚10厘米以上,偶见夯窝,夯土内夹有厚素面瓦残片,其夯筑工艺不同于汉代,亦与现存明代城墙有显著不同,当为石岭关早期建设遗迹。

本次调查工作,目前已取得众多收获,对于广泛开展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古城址科学保护,深度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阳曲县文化和旅游局 执笔:王鑫 彭娟英)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