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四个全民”推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共治共享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季晨吟 林沁雨

丽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万年人类活动史、千年处州建置史、百年红色革命史,孕育了灿烂且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与思想精髓,也留下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8000余处,数量位居浙江省第四,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1家,馆藏文物约6万件/套。其中,大窑龙泉窑遗址入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好川遗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实施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处州廊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群防群治,实现全民护“宝”

在文物工作开展过程中,文物保护对象“量大面广”与“队伍薄弱”的冲突矛盾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现实困难面前,丽水敢于破题尝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队伍中来。一方面,畅通群众数字监管渠道,依托浙江省文物局搭建的浙江省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将全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427个点位全部录入系统,在每个文保点位张贴群众监督二维码。群众可通过扫码向乡镇街道、管理使用单位、文物部门等提交意见建议,共同参与文物安全监管工作。另一方面,发动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乡镇(街道)的热心群众成为文保单位护宝志愿者,目前已实现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均配备1名以上志愿者,护宝团成员达400余人,让监管文物安全成为护宝志愿者像守护自己家园的事情,并且成立了多支特色志愿队伍,比如与律师事务所合作,遴选出7名专业的年轻律师组成全省首支“律师护宝团”,在各县(市、区)开展持续性的线上线下宣讲、普法培训、公益法律咨询等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专题宣讲12场、拍摄宣传小视频12个、分发宣传资料千余份;成立由16名女性组成的“巾帼护宝宣讲队”,在各个文保点位开展宣传、现场巡逻、文物检查等各形式的活动,形成“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群言群悦,推动全民说“宝”

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搭建展示平台、提供专业课程等方式,让学生、文博专家、热心市民等群体讲述自己眼中的文物故事。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丽水市博物馆为引领,制定出台《全民讲解服务章程》,组建了一支涵盖华侨、文博专家、工艺美术大师等各个行业、不同年龄的全民文物讲解员队伍,将文物爱好者转变为文物代言人,结合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暑期夜间开放、重要节庆等活动,由全民讲解员们开展分时、分地特色讲解,以故事、展线等进行串联,丰富文物演绎方式,也为全民讲解员提供各种展示和磨炼的平台。同时,策划《全民文物说》《丽水有掌故》栏目,邀请文博专家、博物馆之友、中小学生等,就一件藏品、一处文保单位、一段历史故事讲述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开展“文物之声——丽史小讲师”评选活动,不断充实小小讲解员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已招募志愿讲解员200余人,在保持专业性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讲解方式与叙述角度,推动博物馆真正成为讲好丽水故事的重要窗口。

群推群介,助力全民晒“宝”

随着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重视,不少民间收藏家也积极将自己的藏品“晒”出来。为提供更专业和广阔的展示舞台,丽水市统筹谋划,以丽水市博物馆为试点,率先出台《丽水市博物馆展览帮扶管理制度》扶持政策,根据展览层次、件数、藏品价值,给予借展方不高于展览总价5%的补助,展览期间免费接待观众达1万人次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截至目前,累计补助金额500余万元。同时逐步构建完善的民办博物馆管理体系,出台《关于促进市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意见》《丽水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丽水市区民办博物馆设立和终止实施细则》《丽水市区民办博物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制度,以政策硬核保障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并盘活国有资产,通过博物馆群+园区运营的形式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在市区南明湖景区沿岸地带建设瓯江文苑博物馆群,项目采用PPP建设—运营—移交(BOT)方式运作,以展示宣传丽水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专题博物馆为主体,计划入驻11家博物馆,包括木玩、宝剑、石印、根雕等多个有丽水特色的主题,目前已有3家展馆进行试运行开放,让民间收藏者的“晒宝”更专业化、集聚化,另有10幢配套商业服务用房,将持续引进轻食、咖啡等业态,举办新潮市集、游园打卡、学生研学等活动,逐渐建成集艺术博览、教育传播、娱乐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高品质的文旅融合型博物馆群,激活文旅融合发展新潜能。

image.png

群策群力,探索全民用“宝”

创新利用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等资源,拓展“博物馆+产业”“文物+旅游”领域。利用文物资源进行文创研发,借助社会力量,开发以民族服饰、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衍生品,如丽水市博物馆与丽水市双渔文化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渔悦·木遇茶韵”联名文创产品,荣获第17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工艺美术铜奖。培育壮大第三产业,促进文化的创新性保护和创造式发展,促进文化生产和文化价值的再实现,创新“博物馆+工坊”新业态新模式,如利用展馆空间,开展手工技艺培训,发展当地农业特色工坊,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提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效能。把群众的活动引入到博物馆、文物建筑里去,以用促保,鼓励群众自发参与低级别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将文博场所作为文创市集主阵地,举办“万象市集”“全省博物馆文创市集”等多场文旅市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文旅企业、景区民宿、文博场馆等单位上百家,累计销售额达到30余万元。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5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