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历城区发现西晋砖室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基本建设,2022年6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历城区唐冶北区地块二期项目永隆街西段施工中发现的一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虽盗扰严重,但整体形制保存较好,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其时代应为西晋时期。

该墓葬编号为M1,形制为带墓道单室砖室墓,平面近“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构成。墓道及墓室上部均被破坏,墓室最高点距现地表约2米,残长12.5米,方向192°。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偏东,口部平面近长梯形,直壁,壁面较粗糙,底部呈斜坡状,南高北低。长8、口部宽1~1.5、残深0.22~2.1米。墓门位于墓道北端,封门墙由梯形砖与长方形砖错缝凌乱平砌,共18层,整体略向外弧。墙高1.56、宽0.96、厚0.26米。

甬道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偏东侧,平面呈长方形,青砖砌成,直壁,券顶。内侧进深0.84、宽0.9、高1.53米。甬道东西两墙主体的砌筑方法自上而下为一层长方形纵向丁砖两层长方形顺砖错缝平砌,券三排,南侧两排单层,保存完好,北侧一排双层,顶部残毁。券以楔形砖整砖纵向对缝砌筑。甬道底部南端有铺地砖,为长方形青砖纵向、横向各一排对缝平铺。

墓圹平面近正方形,直壁,平底,东西长4、南北宽3.9、残深2.2米。圹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北、东、西三面略向外弧,直壁,顶部破坏无存。内侧东西长3.32、南北宽3.26、残高2.12米。四壁平地起建,主体自下而上为两层长方形顺砖,一层长方形纵向丁砖错缝平砌。顶部纵向丁砖为梯形砖,以便起券,推测原墓顶为四面结顶。墓底有铺地砖,共一层,北半部自北而南为梯形砖一丁两顺共九排错缝平铺;南半部自北而南为三排长方形顺砖错缝平铺,三排长方形丁砖对缝平铺。墓室西南角有器物台,以六列长方形单层丁砖对缝平铺而成。

M1所用青砖共三种,包括楔形、梯形和长方形砖。楔形砖长30、宽16、厚5.5~7厘米,用于甬道券顶;梯形砖长25、宽16~18、厚7厘米,用于封门、甬道壁、墓室券顶、墓室四壁及墓室地面;长方形砖长30、宽15、厚7厘米,用于封门、甬道壁、墓室四壁、墓室地面及墓室西南角器物台。

由于该墓盗扰严重,墓室内未见明显的葬具及相关构件,仅在墓室底部填土内出土有零星人骨,原始葬具、葬式及埋葬人数不明。出土遗物数量不多且大多残毁,原始位置也均被扰乱,散乱分布于墓室底部及底部填土内。清理出土完整及可修复遗物共计43件,包括陶罐3件、陶盘5件、多子槅1件、陶奁5件、耳杯8件、陶勺1件、陶灯2件、陶盂1件、陶盆1件、扁壶1件、器盖3件、小钵2件、陶灶1件、陶甑1件、陶厕组件5件、人俑2件、铁镜1面。

M1虽被严重破坏,但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相对丰富,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物。其随葬器物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墓葬出土的器物组合基本一致,说明了中原地区文化因素对本地的影响,而其圆形斜壁的多子槅,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墓的发掘,丰富了山东地区西晋时期的墓葬资料,为研究晋代山东地区的葬制葬俗与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执笔:颜奕 房振)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