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年代的鉴定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蔓 王静

铜镜作为历史发展演变脉络十分清晰的文物类型,在古代各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考古断代标尺器物。各个时期铜镜的纹饰、器型、铭文内容、尺寸等多有区别,本文将不同时期铜镜特点归纳总结,主要从铜镜大小、形制、镜钮、镜缘、纹饰、铭文和字形、铜镜色泽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从大小鉴定铜镜的年代

各个时期铜镜大小区别较大,刚开始出现时镜型普遍偏小,战国时期逐渐增大,到两汉隋唐时期到达巅峰,宋金元明清又逐渐变小。

早期铜镜普遍偏小,一般不超过15厘米;战国铜镜种类丰富,直径以20厘米以内为多,晚期出现少数大而厚重的镜子,直径超过20厘米;两汉铜镜种类更加丰富,大小一般都在20厘米以内,东汉铜镜较西汉略大。西汉日光镜的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昭明镜大小有几种规格,包括7厘米左右、10厘米左右、12厘米左右、14厘米左右;东汉铜镜一般在10厘米以上;魏晋南北朝铜镜较前期变小,一般在10厘米以内;隋唐铜镜大小一般在20厘米以内,少数花卉镜直径超过20厘米,但一般不超过28厘米;宋金铜镜直径一般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元代铜镜大小差异较大,从几厘米到二十几厘米均有,其中至元四年铜镜属于体量较大的一类,一般在20厘米以上;明清铜镜体量一般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之间,体量稍小。

从形制鉴定铜镜的年代

铜镜以圆形为主,从其出现到衰落,一直贯穿始终。圆镜最早见于齐家文化,战国时期镜面开始逐渐增大,宋代出现了带柄的圆镜。

方镜,始见于战国时期,作镂空式,数量很少。两汉时期也有少量方镜,南北朝时期则没见到。隋唐之际方镜再次出现,至金代,方镜衰减。花形镜,始见于南朝,盛于唐宋。以菱花和葵花形为主,也有作变形菱花状的,宋代出现了带柄的花形镜(图1),至明清而衰。亚字形镜,始见于唐,盛于五代北宋之际,衰于金代。八边形镜,仅见于唐代八卦镜和辽、金时期。盾形镜,即桃形镜,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金时期,其中有带柄的。元代以后未见。钟形镜,仅见于宋。炉形镜,见于宋、元之际。

image.png

从镜钮鉴定铜镜的年代

每一时期铜镜镜钮有所区别,具体如下:弓形钮,作单轮或双轮状,形似弯弓,见于周初。三轮形钮,又称川字钮,桥形钮。钮面单薄,有三道凸脊,状如半环。战国晚期的三轮钮,平面作束腰状,秦汉之际也有作四轮形的,汉武帝以后不再出现。兽形钮,一般作镂空状。始见于战国末,西汉中期草叶纹镜中出现伏兽形钮,汉魏时期有在半球形钮上饰以兽形图案,隋唐瑞兽镜中则出现有圆雕状怪兽形钮。龟形钮,仅见于唐代镜。鼻形钮,作牛鼻状,钮的大小约占镜面1/20,多见于秦汉之际,唐宋镜中也偶见。半球形,见于两汉。西汉半球形钮较细小,仅占镜面直径的1/7或1/8。东汉半球形钮约占镜面直径的1/6。南朝及隋唐时期半球形钮间于半球形与鼻钮之间,显得比较圆润。扁圆形钮,始见于东汉末,盛行于三国,而衰于六朝。钮的直径约占镜面直径的1/4。少数明代镜钮也作扁圆形,但钮较小,约占镜面直径的1/6。连峰形钮,又称百乳钮。状如山峰相连,又似乳钉相聚,仅见于汉武帝时期的星云纹铜镜(图2)。平顶式圆形钮,状如鼻钮,而顶端较平。除少数唐代镜外,一般见于金元明镜。银锭形,仅见于金、元、明、清铜镜。圆饼形钮,钮作圆饼状,其上铸铭文或纹饰。常见于明清铜镜。方形钮,仅见于少数唐代镜及明、清镜。

image.png

从纹饰上鉴定铜镜的时代

商周时期,铜镜尚属初创阶段,形小质粗,仅饰以简单的几何纹和禽兽纹。

战国时期,铜镜的形制与纹饰趋向规范化。除少数素镜、纯地纹镂空镜和镶嵌工艺镜外,其主要图案为两重叠和三重叠构图,在地纹上饰主纹。地纹有羽纹和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包括花叶纹、山字纹、菱形纹、禽兽纹、蟠螭纹、羽鳞纹、连弧纹等。

秦汉之际,地纹镜继续流行,不同的是,地纹中出现了花样多变的织锦纹。其主纹作变形叶纹、散点式凤鸟纹及狩猎纹。西汉前期,织锦纹逐步被大涡纹所代替。汉武帝前后流行草叶纹镜。

西汉早中期主要流行的纹饰包括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星云纹等,后期流行连弧纹、重圈铭文、四乳禽兽纹等,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铜镜中与仙人、羽人有关的纹饰非常流行,同时还有四灵、四神和瑞兽等纹饰。铜镜边缘装饰则由波折纹逐渐演变为流云纹。其线条由细线白描变为浅浮雕、高浮雕。东汉铜镜上流行变形禽兽纹、神兽纹、夔龙(凤)纹、龙虎纹等,主题纹饰四神逐步为龙虎、神兽、东王公和西王母所代替。另有少量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如吴王与伍子胥的故事,还有长袖舞、七盘舞等歌舞图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铸造比较粗放,主要流行神兽纹、变形四叶纹、夔凤(双夔)纹、瑞兽纹等。唐代铜镜纹饰布局灵活多变,有四神生肖纹、瑞兽纹、葡萄纹、花鸟纹、瑞花纹、神仙人物故事纹、盘龙纹、八卦纹、万字纹等(图3)。两宋时期铜镜图案装饰中往往吸取绘画中的花鸟人物,大多简约粗疏、娇柔纤细,出现很多神仙人物故事类方面的铜镜(图4),另外也有花鸟、缠枝花草、八卦、双龙双凤等题材。金代铜镜以双鱼(图5)、人物故事、盘龙、瑞兽、瑞花居多。元代铜镜纹饰以至元四年双龙(图6)、莲花、缠枝花、神仙人物、素面为主。明清时期,铜镜铸造趋于衰落,纹饰以人物、杂宝(图7)、龙纹、花卉、吉祥铭文为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从铭文和字形鉴定铜镜的年代

铜镜自汉代开始出现铭文,字形以篆、隶为主,根据装饰特点而略有变化。一般说来,西汉前期以小篆为主,字形与泰山刻石相似。文景之际流行缪篆体,武帝以后则流行变形篆隶体。新莽东汉之际,则流行简化隶体。

两汉时期常见的铜镜铭文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内清质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大乐贵富、千秋万岁”“日有熹,宜酒食”“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尚方作竟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吾作明镜,幽湅三商”“(姓)氏乍镜四夷服”“(姓)氏作镜大无伤”“青盖作镜四夷服”“汉有善铜出丹阳”“洁清白而事君”“长相思,毋相忘,尝贵富,乐未央”“湅冶同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长宜子孙”“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图8)。

image.png

三国时期,铜镜铭文在吉祥语前多铸有年月、事由。 隋唐时期,铜镜铭文字体趋向精工秀丽。常见的铭文以四言、五言诗句为多,如:“玉匣盼看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宋金铜镜中的铭文,出现了具有商标性质的牌号。如标明湖州、饶州、 潭州、 成都、建康等地名的铜镜,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仪凤桥真正石家一色青铜镜”“胡州南石家真青铜镜子”。宋镜中铭文也时兴铸诗文,以七言、四言为主,如“清素传家,永用宝鉴”等。明清时期铜镜的铭文主要是一些吉祥用语,如“长命富贵”“金玉满堂”“鸾凤和鸣”“百寿团圆”“五子登科”“清闲”等。此外还有一些纪年镜,记述铸镜事由。

根据色泽鉴定铜镜的时代

铜镜是一种合金制品,主要是铜和锡、 铅、 锌合金。 古代铜镜表面呈现的颜色不同,主要取决于合金成分及腐蚀产物的结构形态及其数量。表面以黑色化合物为主则呈黑色;以绿色化合物为主,则呈绿色。

由于铜镜中金属含量不同,其研磨面的呈色也可以反映出色彩的差别。一般说来,战国时期铜镜合金以铜、锡为主,铅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铜含量主要集中在66%~72%,锡含量集中在20%~22%,此时期铜镜研磨断面呈银白色或淡黄色。

汉代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一般铜含量66%~70%,以67%~69%最普遍;锡以23%~24%左右最普遍;铅以4%~6%最普遍。铜镜断面多呈银白色,少量呈微黄色。唐代铜镜铜含量大体在69%左右,锡含量大体在25%,铅含量在5%左右,和汉代铜镜的合金比例大体一致,断面基本呈银白色。宋以后的铜镜成分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锡含量减少,铅和锌含量增加,其中铜含量在68%左右,锡含量在10%以下,铅含量增加到7%~24%之间,锌含量有的达到了8%,铜镜断面呈黄色。明清铜镜的合金比例进一步变化,其中锡含量进一步减少,平均在5%左右,铅含量平均在8.5%左右,锌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平均在17.3%左右,最高到达23%左右,铜镜断面呈现黄赤色。

根据镜缘鉴定铜镜的时代

早期铜镜一般无缘,到了战国和汉代早期,镜缘为素平缘、素卷边、素高卷边、素低卷边、宽素卷边等,西汉中期以后,多为宽平缘或略凸的宽缘,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阶段,铜镜镜缘多见内缓外陡、呈三角形的镜缘,唐代除了早期的海兽葡萄镜为窄立缘外,其他多见窄平缘,宋金元铜镜多见窄平缘,明清铜镜多见高窄卷立缘。

根据特定组合鉴定铜镜的时代

每个时期铜镜均有自己的特点,如西汉昭明镜为大圆钮、宽平缘组合,东汉吉祥铭文镜为球形钮、凸宽平缘组合,唐代海兽葡萄镜镜钮为伏兽钮,明代杂宝镜为银锭钮、吉祥铭文镜为圆平钮组合等,这些特征可以用于快速判断铜镜的年代及真伪。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