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墓的空间分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饶华松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北部,赣江下游,濒临赣江和鄱阳湖,西北接九岭山地,东南依赣中南山地丘陵。地势大致呈西部与东部较高。全市地貌以平原为主,兼有广阔的水域和较大数量的岗地、低丘,地貌形态分异显著,山、丘、岗、平原相间,地势平缓,水网交织。一个城市的墓葬与一个城市的历史息息相关,两汉时期在南昌城市地理空间中分布的南昌汉墓,是城市的重要历史景观,成为永久留存在这个城市中的印记。据统计,南昌的汉墓约240座,整个江西已发掘的汉墓约500座,而仅长沙发掘的西汉墓就已超过2000座,湖南发掘的汉墓超过一万座,相比而言,南昌汉墓是偏少的。南昌汉墓分布以今天赣江为界,大致可分为内圈(市区周边)和外圈(赣江以西)。

内圈(市区周边)包括赣江东侧区域,以老城区为中心分为东、南、北、中四个片区。北区为今阳明路以北至赣江区域,在1951年南昌市行政区划中主要包括七里乡和长巷乡。东区为八一大道以东至瑶湖区域,在1951年南昌市行政区划中主要包括塘山乡和桃南乡。南区为北京西路以南至昌南大道附近区域,在1951年南昌市行政区划中主要包括第四区、进顺、顺外、进外、三店、蔡坊、石马等乡,也包括南昌县邓埠乡和定冈乡。中区为前三区的中间部分,在今洪都大道以西、北京西路以北、八一大道以东、阳明东路以南区域,在1951年南昌市行政区划中主要包括永和乡(贤士湖周边划入北区)和省行政区。内圈汉墓基本由东湖-抚河故道东侧从七里街自北往南一直到南昌县小兰乡一线分布。内圈汉墓的数量约在140座。

外圈包括赣江西侧的长堎、蛟桥、双港、湾里、赣江新区南坊村附近、海昏侯国、昌邑一带。也包括莲塘等南昌市区以外南昌县地域发现的汉墓。

葬地选择是南昌汉代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大事。据研究,南昌汉晋为同城,大致在今天南昌市区东湖的西岸。南昌城是一个滨水城市,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都是江或湖,北面距离赣江也不远,城市的葬地空间是比较有限的。死后葬于何处,对生活在古代南昌城市中的居民是一个灵魂拷问,相信汉代南昌居民同样需要面对和解决,尤其是葬地资源有限和东汉儒学教育发达的情况下,在城市周边选一个好的葬地,这关系到子孙的运势。“旧墓西接、萧条不安”的喻襜墓在下葬已经54年之后,还是被子孙迁葬到了徐孺子墓南侧1里,以期得到更好的运势,徐孺子墓周边在东汉以来可能是南昌城市周边“风水”最好的葬地之一。南昌地处赣抚平原,水网密集,丘陵岗埠地不多,理想葬地可供选择余地较小。此外,距离也是重要考量,毕竟涉及经济成本和家庭承受能力。因而距离城市较近的台岗地必然成为葬地首选。从墓葬类型来看,竖穴土坑墓分布在城市东北的贤士湖一带、东南的老福山一带、南面的京家山一带,这些墓葬时代从西汉中期一直到新莽。这时期南昌人口估计是不多的,发现墓葬也相对较少。

东汉时期,南昌的城市人口成规模扩张,势必造成葬地空间的争夺,葬地资源紧张。1972薛家岭为东汉早期墓,尚且分布在贤士湖周边。然而,进入东汉中期,城市近郊资源已经消耗殆尽,东汉中期以后墓葬大规模分布在抚河东岸老福山以南区域,这是南昌数量不多的长丘岗埠,不论是墓葬规模庞大的1972施家窑汉墓,还是普通的小型双室墓,都分布于此。到东汉晚期徐孺子墓,已经分布在距离城市近十公里以外了。三国两晋时期,温峤墓、桓伊墓又在徐孺子墓往南延伸,一直到今天南昌县小兰一带,南朝墓甚至到了今天的南昌远郊罗家集。城市的东北郊,今天的纺织厂一带、七里街一带,也分布着数量可观的墓葬,但跟城南比,不是一个数量级,葬地空间局限后,江湖岸边的小块岗埠也被充分利用。赣江西北岸多山地,进入东汉,靠近南昌城的蛟桥一带也是东汉南昌居民的葬地选择。至于南坊一带,可能是东汉中期以后形成的另外一个聚邑居民的葬地。东汉中原战乱,豫章偏安一隅,可能是北人南迁在靠近南昌周边围垦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三国两晋时期,南昌城郭附近也开始葬墓,主要为外地流寓人口,比如今天阳明路儿童医院一带的高荣墓、永外正街的吴应墓、象南中心的颜黄墓,以及旧碑拓材料中的浩宗地券,在都司前附近还有一些三国两晋墓,八一大道皇殿侧地段(现省妇幼保健院)东晋墓,都近郭埋葬。

南昌汉代墓葬是汉文化形成发展的一个区域物质体现。西汉中期以后南昌汉墓面貌基本清晰,序列完整。考古材料分析,西汉初南昌可能并不在今天的南昌市区,更可能在丰城一带,由于武帝的经略,从军事意义由轻到重,汉初南昌城址可能从赣江西侧迁到赣江东侧现今南昌市区范围。西汉中期以后南昌城稳定,虽偶有调整,但未出现迁移出今天南昌市区的情况。由于南昌特殊地理条件,南昌城市地理空间中,城市东面的丘陵岗埠是汉代南昌人葬墓的首选,这里分布着西汉中期以来各阶段汉代墓葬,基本呈条带状自东湖-抚河故道东岸一线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近郊丘陵岗埠越来越少,城市居民的葬墓空间只有持续往南,所以徐孺子墓距城20里,到东晋桓伊墓又在徐孺子墓南7里。同时,东汉早期以后,南昌居民向西跨江发展,汉墓在下罗蛟桥一带密集分布,东汉中期以后墓葬迅速增加,这也意味着南昌城区人口增长迅速,城南葬地空间已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求。孙吴初期(三国早期)外来人口墓葬靠近城郭分布,也说明城南一带葬地空间也明显不足,需要更远区域开发葬地,近郭埋葬可能是一种不得已的权变。当然,后期墓葬在已有主要墓葬空间中插花葬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实际也是一种有限葬地空间里的权变。而南昌县小兰多三国两晋墓,东晋温峤、桓伊等高级官吏葬在此,则说明三国两晋时期社会上层已在南昌汉墓外围开发出新的葬地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文系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2022年度一般项目“南昌汉代墓葬研究”(22WW22)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