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用并举:让20世纪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冯朝晖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日前,来自全国文博、建筑、设计、规划界和京津冀相关高校专家学者齐聚河北工业大学,发布《京津冀20世纪遗产高校联盟倡议》,探讨包括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在内的20世纪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文物学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主旨报告中谈到,北京中轴线、澳门历史城区的成功申遗,启示20世纪遗产保护大有可为。前不久在澳门考察,看到澳门特区文化局正在实施荔枝碗船厂和澳门益隆炮竹厂的保护利用项目,20世纪遗产仍在发挥时代功用,由此呼吁深圳特区建筑要整体保护,申报世界遗产。他特别强调,对古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尊古不能复古,不必追求时代的一致性,要保留各个时代的历史遗存,尤其要有20世纪遗产的一席之地,不能以保护的名义进行破坏。他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中的高校历史建筑内容丰富,它们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些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也应看到在新校区建设中破坏或保护不善的问题。高校教育建筑是校舍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届校友的记忆留存之地,应该精心保护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庄惟敏认为,协和医院百年建筑群堪称20世纪遗产的典范。1906年创办的协和医学堂,后来逐渐发展为一家医院,至1921年建成14栋建筑,是一组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群。当时的西方建筑师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脉肌理的基础上,考虑到建筑形制、空间、色彩等与城市的关系,绿色屋顶和紫禁城的黄色屋顶形成一种主次关系,近现代建筑和医疗空间被打散,形成中国传统院落布局。在后续的加建和扩建中,建筑师注重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之间的关联,奠定了这组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格局,这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很强的示范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樑教授介绍了天津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经验。天津从2005年开始关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始终践行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天津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遵循的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缮之初就考虑怎样根据建筑本身的营造背景去改造和利用,并对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去规范和检查,为设计单位提供正确的施工做法,也为后续的活化利用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有4座位于天津的高校建筑,分别是位于河北工业大学的北洋大学堂旧址、天津大学主楼、天津工商学院主楼、南开大学主楼,建议这四所高校以此次联盟为契机,关注并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分享了在广州珠江南岸“小蛮腰”轴线上,规划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新建筑的案例。在规划中,摒弃了涂抹式的简单拆迁,将轴线上的厂房设施、风水塔等历史遗存予以保留,打造出充满人气和活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他认为,新形势下当代城市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妥善处理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关系,使二者更好地融合,是未来建筑学努力的方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彤认为,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既是有形的、实在的建成环境的“物质结构”,也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于人们集体记忆里的“精神结构”。教育建筑要成为遗产,必定是能彰显学术殿堂之神圣,是能够穿越古今、继承传统、走向未来的经典作品。十多年来,崔彤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东北大学建筑群、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等多项高校建筑的设计。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不仅考虑到采光通风、内部空间、外部景观,而且融合了中国传统合院与西方经典建筑,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叙事空间,传承了中国精神。东北大学建筑的设计,注重历史感和在地性,不仅经得起时间的审美考验,而且体现出白山黑水间工科院校特有的气质和风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设计,将中国的合院、书院和西方的四方院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个混合交织的新模式。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郭卫兵,讲述了由李拱辰先生设计的三项20世纪建筑遗产的渐变之路。其中,1976年设计的西柏坡纪念馆,1993年面临拆除重建,李拱辰先生提议渐进改造。改造后保留了建筑的整体形象,但更加丰满且错落有致。未来,这处建筑还将面临外墙改建,增加楼梯、扶梯、无障碍电梯以及休息空间等扩建,但作为设计方会始终坚持保护它的原有风貌。1987年建成的石家庄火车站完成了历史使命,已被改造为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改造后,原有的纪念性墙被改为玻璃幕墙,既增加了现代感,也能与老火车站的景观相映射。现在的纪念馆从外观上依稀能看出老火车站的样貌,站厅内的壁画也被保留,改造后的建筑内部能完全满足专业展馆的空间需求。现在这里已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

此次研讨会举办地河北工业大学的校园内,有一处20世纪建筑遗产——北洋大学堂旧址。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旧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现存南楼、北楼、团城三座建筑及校门,它承载了天津乃至中国教育发展史的重要部分,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旧址中的几处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维护,南大楼一层被改造为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向莘莘学子们讲述着“工学并举”“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

image.png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作为城市现代化发展见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推介的9批900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中,高校建筑遗产就有100多项。高校建筑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共存,不仅是独具时代特色的物质遗存,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念、校史文化等精神遗存。倡议京津冀高校和相关机构联合起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更多地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的登录,让20世纪遗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0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