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山水尽流连——李根源的苏州印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寅州

苏州博物馆将于11月22日正式推出“近代大家”系列学术特展的第二展“印泉照古——李根源与苏州”。此展继章太炎之后,以近代名士、辛亥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为对象,展示其反帝保疆、宦海沉浮以及隐居苏州十余年访古留迹、修志刻书、吴门交游、抗日后援的经历。

苏州山水秀发,风物清嘉,自周代泰伯、仲雍以来,寓居其间者未曾间断。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担任苏州刺史,留下“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的佳话。宋代,苏州经济发达,吸引天下贤俊,如苏舜钦,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韩世忠,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绥德)人,一生戎马,晚年隐居苏州,居韩园,并葬于灵岩山麓。

迨至明清,苏州更成避世桃源,寓公云集。明初因诗名而显的“吴中四杰”,除高启外,杨基、张羽、徐贲皆为流寓者。晚清浙江湖州人沈秉成归隐寓居苏州,购娄门涉园,扩建增筑成耦园;四川中江人李鸿裔卜居网师园,因与沧浪亭相近,自号“苏邻”……

辛亥以后,苏州密迩经济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南京,地理优越,生活舒适,文化昌盛,仍为避世之佳选,吸引着寓公前来,李根源即为其中之一。

归隐苏州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李德(1346—1396,字裕本)随师平滇,后以军功世袭云南前卫千户,为李氏家族迁滇始祖。传至李根源为第十九代。

1903年,李根源赴昆明参加乡试,未中,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为备取生。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其间结识孙中山、黄兴,参与筹建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学成归国后,李根源先后任云南讲武堂监督、总办,督练处副参议官。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领导组织昆明重九起义。1913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参加“二次革命”,流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洪宪之变,参与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位,被任命为陕西省长。1918年赴粤,任驻粤滇军总司令,督办粤赣湘边军务。1922年黎元洪复职,电邀李根源北上,先后任航空督办、农商总长,代理国务总理。

李根源投身革命,反对帝制,奔波于政坛,可谓叱咤一时,有“革命元勋”“民国元老”之誉。苏州博物馆藏杨琼为李根源作诗稿中有长诗一首,以诗记史,以记实的手法宣传其领导云南首义及滇西治理之功,其中有言:“范蠡已报会稽耻,扁舟翩然挈西子。张良既复韩国仇,辟谷不愿封王侯。两贤落落千载后,吾友印泉同不朽。”作为军人、政治家,李根源兼有文人性情,戎马倥偬之间,亦好文事。如担任驻粤滇军总司令、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期间,李根源曾与其师赵藩及幕僚游峡山飞来寺,共赏寺中珍藏字画,观后在《曾宾谷先生长寿寺后池修禊图》卷、大汕和尚自书《斗蟋蟀赋》长卷(现藏清远市博物馆)上钤“李根源章”,并出资重裱寺中书画。

此外,李根源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文稿,尤其是对有关史事的记叙。据统计,仅人事方面,他先后写下117篇人物传记、墓表和碑铭,如对云南辛亥人物的纪念,苏州博物馆藏松坡诸亡友遗墨、《张绍三墓志铭》原稿中可观李根源革命同仁蔡锷、张文光等事迹及风采。国家图书馆藏《中华民国宪法史案》亦是李根源记述史事的见证。

一度官居“总理”,正当壮年有为之际,四十多岁的李根源选择退出政坛,息影苏州十数载。其与苏州结缘最早追溯到1913年。时中华民国初建,李根源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北上赴任,途经苏州,游虎丘、天平、灵岩及城中名园。初次造访苏州之后,李根源即步入北京,沉浮于民初政坛。1921年8月,李根源买苏州葑门十全街新造桥宅(原云南学政姚稷臣故居),12月20日,偕弟李根沄奉母入居,国家图书馆藏迁苏州新居刻石拓片的原石即为记录此事所刻立。

苏州购宅后,李根源时隐时出,1922年3月,黎元洪复总统位,李根源北上襄助。后黎氏被曹锟驱逐,李根源退隐沪苏,闭门谢客,奉亲读书。1924年,李氏受好友胡景翼之邀再度入京,其间曾偕“吕戴之、金仲荪游清故宫二日,观散盘、锡贝鼎等铜器及奉天法祖亲贤爱民诸宝”,此次展览借得故宫博物院藏碧玉交龙纽“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宝,以供众观。1925年,李根源赴开封协助河南督军胡景翼,后胡氏不幸病逝,李根源遂返苏州,自此定居吴门,直至1937年抗战军兴被迫离苏。

访古留迹

1926年2月29日,李根源携仆从二人至胥门,买舟西行,开启吴郡西山访古之旅,访碑并谒前贤丘墓。2月到4月的三个月内,李根源游历苏州西部诸山,获见钱元璙、韩世忠、唐寅、文徵明等四十多位名人冢墓。其白天翻山越岭,访碑寻墓,夜间返回小船,局促舱内,在油灯下写当日游记,最终以日记体形式成《吴郡西山访古记》。

此次访古过程中,李根源所观文物以周邾公钟、大中显德经幢、朱长文墓表、韩蕲王墓碑、龙寿山房血经最为宝重,风景以渔洋、蟠螭、华山、天平尤为佳绝。山川之美,自古不易,随时可观,而宝物珍奇,非时难得寓目。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首日,即访韩蕲王墓,观神道碑,时碑已出现裂纹,不少字亦模糊。1939年5月,神道碑为飓风吹倒,碑石断裂十余段,后修正也不复原貌。可幸的是,石碑未倒之前,有拓片留世,如苏州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即藏有原碑全拓。1926年3月2日李根源入圣恩寺观周邾公钟篆文,觉花色古香可爱,除此之外,还观寺中收藏书画如《七级浮屠图》《西方胜景图》及明代血书《华严经》。周邾公钟现藏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藏吴昌硕题邾公钟拓片即为僧人诺瞿拓此钟持赠吴昌硕者。12日,李根源入七子山,访钱王元璙墓,此次展览亦借得吴文化博物馆藏七子山五代墓出土文物如银质鎏金虎头饰牌、越窑秘色瓷方形高足套盘等展出。

1929年5月19日至6月9日,李根源再度出游,偕李学诗、张自明、郑伟业、僧大乘等往游洞庭东、西二山,访古寻胜而成《洞庭山游记》,后亦收入《吴郡西山访古记》中。5月27日,李根源前往槎湾走访匏园主人王仁熊,王氏出视《五同会图》(又名《五共图》)。李根源详观此画及其中题跋,并录文徵明所书吴宽《五同会序》及跋。《五共图》描绘明中期弘治末年,5位苏州籍高官吴宽、李杰、陈璚、王鏊、吴洪在北平的雅集活动。现存《五同会图》有上博本、故宫本和国博本,李根源所观者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吴宽家旧本,后入王鏊后人手中。此外,王仁熊藏有《壑舟图》(沈周绘,王鏊记,杨廷和等数十人题咏),因寄存于上海,未取归,李根源无缘寓目,以为恨事。今借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人《五同会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沈周《壑舟图》册同列展览,以弥李公之憾、饱观者眼福。

访古之余,李根源常挥毫泼墨,并由石匠勒刻上石,留下探访足迹,同时对所见金石碑刻详加考察、详细著录。李根源后被聘为民国《吴县志》总纂之一,负责编撰《冢墓志》《金石志》,并在1931年吴荫培逝世后接任吴中保墓会会长,参与保墓行动。李根源曾将寻获的《滇略》二十卷、《吴郡法乘》三十卷、《穹窿山志》六卷、《横山志》六卷四种孤本书组织抄录以存,又将十全街葑门寓所辟为刻书之地,刊行《曲石丛书》。

除访古外,李根源亦爱造景,隐居苏州时期用心营造阙园、小王山两处居所,皆源于其爱母纯孝。李根源因母姓阙氏,遂将城中住处以“阙园”名之,并植花造景以奉母养老。1927年,阙太夫人去世,李根源葬母亲于藏书小王山,并镌刻名流贤达题咏于山岩之上,成摩崖石刻群。1930年4月,于右任读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省余游草》中诗,诗为黄丕烈扫墓途中寻访故人,得观沈周所画《庐墓图》,怆然于怀,有感而作,于氏读后忆起李根源,书录此诗以赠兼慰其孝思。李根源精心经营小王山,与沈周《庐墓图》所寓之孝思,一脉相承,今借得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庐墓图》卷展出,共彰中华孝德。

吴门交游

1925年,李根源正式定居苏州,入“九九消寒会”,以文会友,结交地方名流,打通其在苏的人际网络。吴俗九九消寒之说,盖谓冬至后九九八十一日而寒气消尽也。“九九消寒会”为金天羽、费树蔚等发起组织的苏州地方文人雅集。《雪生年录》中记载:“九九消寒会,金松岑、费韦斋先生邀余入会,由是获交吴中贤俊。”

其中,李根源往来甚密者莫过于吴荫培、张一麐、金天羽等。吴荫培(1851—1931),字树百,号颖芝、云庵,吴县(今属苏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退归故里。李根源常与吴荫培一同访古,致力于保墓运动,如同游甪直访杨惠之塑像,祭惠氏三经师暨朱柏庐墓等。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吴县人。曾任袁世凯、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教育部总长等。后辞职回乡,致力于地方事业,冀为桑梓谋幸福。李根源居苏期间与其共事颇多,如一起发起成立黎明讲习会(后改名“平旦学社”)、国学会,参与改造善人桥新村,保护吴地文化以及组织抗日后援等,一武一文,誉隆吴中,并有“吴中二老”之称。苏州博物馆藏张一麐为李根源行书六言轴、楷书腾冲张节母龚儒人墓碑轴亦是张、李二人交往之见证。金天羽(1874—1947),字松岑,号鹤望,吴江(今属苏州)人。曾赴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提倡反清革命。后移居苏州授徒讲学。李根源入消寒会即受金天羽之邀,有所撰著多乞其为之点定。此外,会中多数成员于诗文书画、经史考据各有所长。此次展览择苏州博物馆藏消寒会中吴荫培、张一麐、金天羽、邓邦述、汪旭初、朱梁任等人字画作品,同聚一堂,从中可窥当时吴中名流风范。

消寒会成员不少喜好收藏,李根源亦不例外,尤醉心金石方志收藏。1932年春,李根源赴洛阳出席国难会,察主政者并无抗日之决心,愤然离会,后与金天羽同游洛阳。时北邙山正发掘唐墓葬群,以银元二千元购得唐志九十三石,托军政部次长滇人杨杰租得专车一辆,运抵苏州。返苏后,李根源又特筑“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以藏,并穷二月之力,遍考史籍,将所得唐志编成《曲石唐志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王之涣墓志》,诗人王之涣生平得以豁然于世。除金石方志外,李根源亦涉足书画、古籍等收藏,如苏州博物馆藏陈献章七绝《赛兰香》轴、国家图书馆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皆其所藏精品。

李根源寓居苏州期间,除结交本土名流外,亦常呼朋唤友游山玩水,以主人身份热情款待往来苏州的四方贤达如章太炎、于右任等。李根源与章太炎初识于东京,其隐居苏州后,与章太炎过从甚密,1924年二人缔结金兰之交。李根源与于右任为同盟会旧友,皆出任过陕西省长,且为同庚,交谊亦深。于右任任职南方时,多次赴苏州游玩,李根源常亲自陪同。苏州博物馆藏于右任为李根源行书七绝三首轴即为其1930年游苏所作。

抗日后援

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战役,李根源两次皆参与抗日后援,并安葬抗战阵亡将士,执绋披麻,亲临祭奠,写下“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读李根源所写五绝,得知其为抗日阵亡将士送葬之事,深为感动,为其画像,并作为《国殇图》的素材。李根源亦有诗以记:“悲鸿妙画送归鸿,《八七神仙》变化中。也恐通灵飞去了,《国殇》图里写衰翁。”抗战期间,徐悲鸿以笔为戈,投入救亡战斗,绘《愚公移山》《哀鸣思战斗》《六骏图》《国殇图》等作,以激励国民抗日斗志,并多次远赴海外举办画展,募捐赈国。此次展览借得徐悲鸿纪念馆藏李根源先生像、《国殇图》,与苏州博物馆藏徐悲鸿画马图、李根源抗日英雄冢碑原稿并展,以彰我先辈于民族危亡之际满腔爱国热情以及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之进取精神。

1937年11月9日起,日军开始大肆轰炸苏州,居民逐日逃避,城几一空。11月15日,李根源不得不被迫离苏。在此之前,李根源始终尽力救国,救难扶伤。同时,为防家藏93方唐志沦于敌手,李根源将其连夜运至小王山,沉入山麓关庙前小池中,唐志赖以保存。后李根源辗转南京、汉口、迪化(今乌鲁木齐)、西安等地,于1939年6月4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

1940年全面抗战三周年,李根源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七绝五首,寄慰前线将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读《大公报》载印师‘七七’三周年纪念,赠抗战将士七绝五首,民族正义溢于词章。拜读之下,莫名钦感,谨和原韵,邮呈指正”。朱德之所以称李根源为师,缘其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受李根源帮助及教导颇多。朱德总司令对恩师的敬重亦凝聚于和诗之中:“报国仇同志亦同,精诚团结伏强戎。吾师气壮身犹健,扫寇归来唱大风。”

1937年,李根源离苏以后,苏州之风光人物,常萦绕于梦,难以忘怀。如其在新疆时,曾写下“天山寒水夜,有梦到苏州”;居昆明时,怀念在苏时光,“穹窿邓尉间,莫厘缥缈巅。一笠双芒屩,偷闲十六年”。1950年,时隔十三年,李根源重返苏城,祭扫母亲、族兄、同仁等墓,将寓所内所藏古籍、书画、金石、拓片等慷慨捐献。其访旧友,忆往昔,作《吴门赠友诗二十四首》,其中吴湖帆、王佩诤、谢孝思、潘博山等人书画作品此次亦有展出。

1965年,李根源于北京病逝,遵其遗愿,归葬穹窿小王山,长依母亲之茔墓,枕着镌有故友遗迹的摩崖石刻,与吴中山水同眠,与穹窿不朽。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1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