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融之美文物专题展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白云峰 包苏那嘎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为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系统阐释“昭君出塞”佳话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呼和浩特博物院分馆昭君博物院筹划举办了“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展览分为“本是良家子”“一朝入长安”“出塞和亲路”“民族大融合”四个单元,通过讲述“昭君出塞”故事,剖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展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image.png

透物见史,诠释“昭君出塞”佳话

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各民族团结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途径。秦汉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族群先后内迁,与华夏农耕文化交融,推进了中华历史上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西汉晚期“昭君出塞”,正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汇集宜昌博物馆、随州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14家文博单位的185件(组)文物,以“昭君出塞”为主题,以“和亲线路”为主线,用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勾勒出千年佳话“昭君出塞”经典故事,展现各民族交融汇聚,熔铸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

在“本是良家子”单元中,通过“荆楚之地”“屈骚遗风”“香溪蕴秀”三个展组,展现了昭君生活的时代背景。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大冶铜绿山、万福垴遗址、当阳赵巷等曾楚系列遗址出土青铜器、漆器等充分展现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览叙史方式主要依靠史籍记载,通过文物展现昭君入宫、出塞和亲时的社会背景。“一朝入长安”单元通过“长乐未央”“选秀入宫”两个展组,架构起昭君入宫、出塞的历史脉络,通过着衣式彩绘武士俑、彩绘陶动物俑、陶仓、星云纹铜镜、博戏人物铜压镇、铜羽人、玉猪等文物,生动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展示西汉社会的“治世”景象和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存、胡汉交融的历史画卷。

“出塞和亲路”单元通过“多元互融”“和亲始约”“昭君出塞”“交和结好”四个展组,展现西汉时期施行的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及路线。以内蒙古包头召湾汉墓、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小红城汉墓、沙梁子古城粮仓遗址、山西浑源毕村西汉木椁墓、朔州市汉墓群等考古发现为主要支撑,展示了这一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地带,北部边疆多元的文化面貌和昭君出塞后产生的重要影响。围绕昭君出塞进而形成的“昭君出塞”路线,是“和合”理念之下民族融合的大廊道,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桥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

“民族大融合”单元通过“千秋佳话”“谒昭君墓”“艺术昭君”“和合共生”四个展示组,以单于和亲瓦当,王昭君墓以及昭君题材绘画艺术特色为切入点,以物证史、以图讲史,用考古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昭君出塞”承载的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的优良传统。

image.png

深挖北部边疆特色文化资源,讲好民族融合故事

北部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沃土。秦汉时期,以长城为界,呈现出农耕、游牧社会持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局面。匈奴是当时最重要的北方族群,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迁徙。秦时,匈奴各部落形成联盟。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匈奴以游牧和狩猎为主,中原汉人以农耕为主。农牧经济的互补性使得汉匈双方都有通关市的需求。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昭君出塞,并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认同和接受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见证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演进历程。1954年、1981年内蒙古包头召湾汉墓群发现了“单于和亲”“单于天降”“四夷尽服”等文字瓦当。这是“昭君出塞”历史的实物见证,生动实证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交融之美”展览在选题上,紧紧抓住内蒙古在西汉时期文化大汇聚、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位,展示北部边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诠释“昭君出塞”的故事。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展览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昭君出塞”及其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进程。展览通过精美文物和展板图片的展示与阐释,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尚和合的思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理念,展览中“单于和亲”瓦当、西周乳丁云纹铜甬钟、春秋兽耳漆木簋、西汉“吕氏七重”漆木格、汉虎钮铜錞于、西汉着衣式彩绘武士俑、汉铜羽人、汉铜兽饰件、东汉“富贵昌宜”鱼纹铜盆、东汉鎏金铜龙首柄、玉璧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以及昭君墓等遗址颇为引人注目。这些文物是实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阐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文化基因,在“交融之美”主题展览中得到了高度凝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智慧启迪。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北部边疆作为中华民族融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提供了包括“昭君出塞”在内的一系列丰富的文化交流和边疆治理模式。“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更是利用博物馆的语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立体化、具象化的呈现,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认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倾听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