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无碍 微笑向未来——在残疾人公益事业中体现博物馆人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张硕

文化助残 感受温暖的“热辣滚烫”

冬日的山城有些阴冷,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笑计划”残疾人公益文创周活动现场,呈现的却是一番“热辣滚烫”的画面:大厅里展出的是重庆市残疾人创意绘画暨陶艺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和全市优秀残疾人文创作品,作品包括陶艺、结绳、大漆、蜡染、花艺等多个类别,具有很强的创意性、实用性和重庆城市辨识度,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观众有的围绕大厅中搭建的展台驻足观赏,有的在文创“微笑集市”中选购心仪产品,还有的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参与残健融合体验活动。在该馆学术报告厅,活动发布会和座谈会同步举办。会议邀请文创行业专家、区县残联及残疾人文创企业负责人现场对话,听取意见建议、开展资源对接,逐步构建完善残疾人文创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微笑计划”是重庆市残疾人文创产业帮扶计划。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残疾人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整合研发、设计、包装、营销等专业资源,重点培育残疾人文创服务端、人才端、产品端、销售端,共同推动残疾人文创事业的发展。

活动还走出博物馆,在沙坪坝、巴南、万盛、武隆、城口等区县残联打造5个文创“微笑工坊”,在黄金邮轮、西泠书房、乐和乐都等文旅机构打造5个“微笑橱窗”,将文创产业作为残疾人就业增收新的增长点,助力残疾人文创品牌建设,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残疾人文创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增强残疾人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被封印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蜀汉雕艺术展厅内的陶俑精灵破除封印,重现人间。他们组成了博物馆live乐队,用音乐和舞蹈传递祝福与快乐……”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博物馆的live乐队”文创项目,以馆藏文物“灰陶击鼓说唱俑”“红陶舞俑”“红陶吹笛俑”“红陶抚琴俑”为原型,开发冰箱贴、明信片、口袋杯、笔记本、手绳等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共6种18款,均由残疾人生产制作,造型生动活泼,色彩丰富明艳,市场反响热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与相关创作者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其创作更多定制主题文创产品。

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与合作部主任池林介绍,加入“微笑计划”以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文化知识讲座、定制展览参观,为残疾人朋友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运用“手视无碍”项目成果,实时同步展示口语、手语和动画,使展览信息传达更加直观、生动,方便残疾人朋友游览博物馆。池林说:“博物馆以实际行动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为文化助残贡献博物馆力量,让我们的文创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残疾人朋友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文化内涵,拓宽视野,为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文化的海洋中绽放光彩。”

image.png

“豫”爱同行 “豫”你同行

河南博物院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在肩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同时,默默扛起了帮扶残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甲天下挂饰香佩”,便是出自失聪残障大学生之手。

“甲天下挂饰香佩”的制作过程包含非遗制香工艺,需要制作者稳得住心性、耐得住寂寞,以超高的专注力徒手捏制完成。失聪大学生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身体的缺陷使得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与人沟通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但是在生产制作“甲天下挂饰香佩”的手工捏制环节,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制香产品合格率远高于一般制作者,逐渐成为传承非遗制香技艺的重要群体。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甲天下挂饰香佩’产品,将传统文化通过失聪大学生们的巧手,经此类非遗制香文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学生们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实现了人生价值,也让我们所从事的文创事业更具意义。”

文创传递自信 体现情怀与担当

与残联等社会组织合作、帮扶残障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关爱行动……博物馆展现出的不仅是对特定群体的关爱与帮助,奉献出的也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与支持。

山西博物院晋观公司文创负责人姚香介绍:“自2022年起,山西博物院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众福缘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共同推出包括百福香包、福窝靠枕、吉祥三宝钥匙挂件、苦豆古法养生锤、苦豆香枕头、如意扫帚等在内的13款融合了当地农产品加工工艺及传统编制刺绣技术的文创产品。自合作以来,辐射带动全县1500名妇女参与到手工编织行业,为山阴县的失业人士、残障人士、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负责人崔又心介绍:“我们在提升文创产品内涵、增加博物馆动能与活力的同时,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博物馆人的责任与担当。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岗位常年向残障人士开放,目前就有两位残疾人同事负责文创产品的质检和包装工作。实际上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解决其就业,就意味着经济独立,能够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不再仅仅依赖社会救济,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与此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波认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将文化自信的种子通过公益事业进行播撒,是让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关心、关注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服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人文关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6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