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 满足公众多元精神需求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科

泸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同时管理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泸州市博物馆获颁国家一级博物馆证书,为“泸博”品牌再增添一抹亮丽底色。

藏品逐年完备丰富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

泸州市博物馆是由“一核五馆”构成的博物馆群落。“一核”即中心馆,“五馆”即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数字馆、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诗词馆和泸顺起义陈列馆。

作为泸州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共有藏品1.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800余件。藏品涵盖26个门类,尤以书画、石刻和酒类文物最具特色。其中,明崇祯十四年(1641)王铎行书诗文轴、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东汉“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画像石棺、麒麟温酒器以及现代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精品文物闻名遐迩。

近年来,泸州市博物馆藏品逐年增加,征集入藏文物超700件,藏品按类别设专业库房,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藏品账目、档案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古书画修复等8个文物保护项目,藏品保护及保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成功入选“四川省区域文物保护中心”培育对象。

为提升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专业水平,泸州市博物馆紧紧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制订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在馆工作人员已达80人,平均年龄38岁,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逐渐形成。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泸州市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金熊猫”奖、四川省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四川省一普先进集体、四川省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记大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展览不断推陈出新 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效初显

泸州市博物馆展陈面积达8000平方米,拥有“江风酒韵——走进名城泸州”“泸城之子——蒋兆和的艺术人生展”“泸地集雅——馆藏精品书画展”“朱德在泸业绩陈列”等8个常设展览。其中,中心馆以“名城”“名人”“名作”为主线,常态化设置三个展览,展出文物展品1000余件(套),汇聚了泸州市博物馆最具特色的精品收藏。

在做好常设陈列基础上,泸州市博物馆还通过多方合作、独立策划高质量临时展览30余场。其中,原创临展“酒香花韵——四川宋文化珍品特展”“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均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伟大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革命历史文物展”“江风酒韵——走进名城泸州”获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今年,已推出“龙行玖玖 福气满满——泸博之夜暨龙文物迎春特展”“观镜有喜——古代铜镜文物特展”等四场特色临展,成为省内地市级博物馆中的排头兵。

同时,从藏品管理、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服务等多个方面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已完成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建成藏品管理信息平台、OA办公系统、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数字化展厅、云上博物馆等。目前,智慧博物馆管理逐步实现,线上数字化展览服务公众成果初现,“麒麟玖IP数字讲解人”获2022年度四川省“数字文物创新应用优秀案例”。

image.png

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 满足公众多元精神需求

自2017年提升改造以来至今,泸州市博物馆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针对不同公众精心设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博物馆之友活动500余场次;培养“春芽”小小志愿者300余名,年均志愿服务时长600余小时、服务观众逾万人次;流动博物馆坚持12年走进乡村、学校、社区,到革命老区、警营和军营中去,累计服务公众100余万人……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泸州市博物馆因此获得“首批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四川省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案例”等荣誉。

此外,泸州市博物馆还特别设置了文创研发部门,着力探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多家文创单位、高校进行深入合作。如围绕中国酒城这一名片,挖掘文物元素,成功塑造“麟麟玖”城市IP;自主研发宋代石刻系列、酒文化系列、红色文化系列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分别获国家、省、市共7个奖项;获评“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入选“首批省级文物博物馆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截至目前,泸州市博物馆已拥有10个系列100余款文创产品,2023年文创销售额突破40万元。

接下来,泸州市博物馆将以此次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契机,更加重视公众体验、积极主动融入人民生活,持续提升公众服务质量与水平,以研究为先导,聚力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白酒文化及康养文化的挖掘与展示,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让文物活起来,用文化为经济赋能。 (作者系泸州市博物馆馆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3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