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步摇·双马镫与文化交融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宁

2024年9月5日,“龙城之金:辽宁三燕文物选萃,337-436”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秋季特展在美国纽约开幕。这是个里程碑式的展览,首次在美展出来自“龙城”(今辽宁朝阳)近七十年来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砚台、印章、马具、壁画摹本,以及众多金饰品,展览还配有全彩插图的精美图录。展期至2025年1月5日。

魏晋十六国时期(公元4-5世纪),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鲜卑族慕容氏相继建立了前燕和后燕,鲜卑化汉人冯氏建立了北燕。前燕、后燕、北燕三个政权合称“三燕”,“三燕”均以龙城为都城,形成了以龙城为中心分布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三燕文化”遗存以鲜卑族慕容氏部分为主体,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交汇且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出土了以“步摇”为代表的“三燕”金器、以“木芯钉鎏金铜片马镫 ”为代表的“三燕”甲骑具装和丰富多彩的“三燕”壁画等一大批震惊世人的艺术珍品。“三燕”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还推动了古代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县博物馆共同鉴选展品,集结辽宁省内的三燕文物精品101件/组,力求展品丰富充实,全面展现三燕文化的面貌。展览分为“多元的三燕文化”“三燕的壁画艺术”“三燕的金饰艺术”“三燕的马具艺术”四个部分,生动展现“三燕龙城”的独特魅力,让美国民众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一千多年前东北部族的独特历史珍品,了解“三燕”历史,感受兼收并蓄、多元包容的中华文明。

三燕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展览中的文物处处体现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印迹。如本次展出的金步摇,有1957年辽宁北票房申出土的早期步摇,以及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金步摇冠。金步摇是慕容鲜卑特有的一种冠饰,是以花树状枝干上缠绕桃形金叶形成,不同于中国古代妇女使用的一种名为“步摇”的发饰。这种金属摇叶装饰源于西亚,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传入,流行于辽西地区,成为三燕文化的显著特征。并经辽东半岛东传,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皇南大冢北坟、瑞凤冢、金冠冢均出土了金步摇冠,日本藤之木古坟也出土缀有摇叶的鎏金铜冠。

与步摇冠相配的还有金珰,反映了中原文化对慕容鲜卑的影响。金珰是汉晋以来高级官吏特用的冠前饰物,是一种等级的徽识。考古发现的有方形金珰,珰面多缀以金叶;山形金珰,珰面常附蝉纹为饰,蝉在古代被认为是“居高食洁”“清虚识变”的象征,佩戴者是以蝉纹表达自己高尚的德操。帝王的冠冕、菩萨的冠前亦见饰有蝉纹金珰。这种装饰品体现了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与鲜卑文化的交互融汇过程。

展品中有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一枚“范阳公章”龟钮金印,龟壳的两侧分刻有双线连接的圆圈,象征着南斗、北斗星座。与同墓出土的“辽西公章”“车骑大将军章”“大司马章”三枚印章确认了墓主人是北燕宰相冯素弗。据《晋书·冯跋载记》,冯素弗是北燕皇帝冯跋之弟,助兄建立北燕政权,封范阳公,拜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后改封辽西公,任大司马职,治理北燕,居功厥伟。卒于北燕太平七年(415年),由此也确认了墓葬的年代。慕容鲜卑从慕容廆始,逐渐建立起一套官爵体系和相关制度,基本上和魏晋以来相一致。印制是官制的反映,北燕冯素弗四枚印章,说明这种以材质划分品级的官印制度由汉经魏晋直至前、后燕以至北燕都相沿未改,随葬明器印是中原丧葬文化的特点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展览还展示了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对马镫。马镫,尤其是双镫的应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双马镫的发明,改变了骑兵和战争的方式,使得骑兵战士将双脚踏入马镫后,便可腾出双手用于战斗。这对出土于冯素弗墓中的马镫由富有韧性的桑木和鎏金青铜饰片制成,代表了十六国时期北燕的鎏金工艺和马镫制作水平。发明马镫的重要性,一如历史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Inner Traditions, 2007)所述:“当我们想到中世纪的欧洲时,我们会想到身穿铠甲、手持重矛的骑士,但没有马镫,这些沉重的骑士很容易从马上跌落。正是中国发明的马镫使得西方中世纪骑士成为可能,并带来了骑士精神的时代。”目前发现的三燕文化的马镫,除北燕冯素弗双镫外,基本都与高桥鞍共出。高鞍桥是马鞍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东汉后期的所谓“镂衢鞍”或“金镂鞍”就是一种高鞍桥。三燕文化的高鞍桥多有鎏金或进行精雕细刻的镂孔金属包片。装备了改进的高鞍桥马鞍和马镫,才有可能使身披重铠的骑兵能够控御体披重铠的战马,才有可能组建以甲骑具装为主力的军队。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还体现在1965年从冯素弗墓中出土的五件玻璃器中,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出土的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组玻璃器。这批玻璃器由无模吹制工艺制成,均为碳酸钠玻璃,属于罗马玻璃。这些玻璃器很可能是从罗马帝国的东北省份沿丝绸之路带入北燕,行程跨越了欧亚大陆草原地带。自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大批的西域胡人或经商、或通使,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辽西地区是中原、东北腹地、北方草原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连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重要环节。辽西与北方草原的文化交流发生很早,前燕政权中已经有胡人活动了,据《魏书·安同传》记载,辽东胡人安同,其祖先应是粟特地区的安国人,魏晋时避乱到辽东,其父安屈任前燕慕容暐的殿中郎将,这是辽海地区有西域胡人活动的最早文献记录。三燕文化遗物中的西域文化因素,还体现在金器的加工工艺,金属摇叶装饰上,而且三燕马具装饰纹样中的多方连续纹、对凤纹等都与西域和欧亚草原文化有关。金属摇叶装饰起源于西亚,3-5世纪在辽西地区特别流行,除用于冠上的金步摇外,在带具、耳饰、马具上也都用摇叶作装饰。大小不一、质地不同的金属摇叶,成为三燕文化的显著特征。三燕文化镂空鞍桥包片,多为内饰龙、凤、鹿等多方连续龟背纹,以及对凤(对兽)的图案,都与西域和欧亚草原文化有关,通过游牧于北方草原的慕容鲜卑等南迁一同传入辽西地区的。

本次展览形象地再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龙城人的生活和艺术。“三燕”文化是古代辽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文化为主体,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多元交汇且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其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东晋十六国时期,各民族不断发展、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本次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积极推动辽宁地域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开启更多探讨中华文明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展览是继2008年“末帝宝鉴:辽宁省博物馆藏清宫散佚明清书画”展后,辽宁省博物馆第二次赴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物展览。“这个独特的展览,展示了已被历史遗忘的三燕文化,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当年的丝路交通,无疑激发并丰富了沿途的文化。”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表示,“正如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相互理解和进步的最重要的桥梁。在我三十多年为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策展组展过程中,我一直想有个展览能够阐述这一重要主题,我很高兴‘龙城之金’特展使我如愿以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