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老街上的每一个文物保护点有它的历史故事,它们见证了老长沙的烟火生活气息,我要做的就是要挖掘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传承,服务好群众街坊。”陈利霞说。六年前任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街道文昌阁社区居委会主任时,这块人文荟萃、古韵悠悠的宝地就让她沉醉其中,为此她主动探索老旧小区中历史文物和民生幸福的平衡,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辖区破与立、古与潮共生。
改建展馆、找寻记忆,让文化创新融合
走进位于十间头巷任理卿公馆的文旅融合服务展馆,在古色古香的阁楼里,不仅有文昌阁八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还有明清时期湖南历代状元挂画、长沙传统文化刺绣周边、文昌阁文旅手册等等,流连馆内,仿佛置身于曾经繁华热闹的老长沙文昌阁。
陈利霞是这座文化展馆的主要创办人,同时也是老街文化故事的挖掘者、传承者和宣传者。在改造之初,展馆选址原本不在这里,为了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文物古建,她说服任理卿公馆产权人单姐,让展馆寻找到好归宿。“也许热爱文物的人心灵相通吧。”陈利霞整合文物资源、传承历史文化的决心打动了对方,经过一番沟通与对方签订了无偿公益服务性质的合同条约。
为了更好保护好文物,陈利霞多次邀请开福区文化馆、文昌阁饭店等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区域化文物保护推进会,传达文物保护管理、挖掘历史底蕴等思想内容,并与这些企业单位签订了《共建烟火文昌合作协议》,文昌庙、任理卿公馆等等这些文物公馆被这些企业单位“认领”保护。在她的呼吁和影响下,共建企业文昌阁饭店在保留文昌庙遗址主体结构基础上,很好地加固并保护了原有木瓦墙垣,还修复了湖南历代状元肖像,浓厚的文化底蕴凸显。
在保护文物过程中,陈利霞一直坚持做着一件事,便是修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属于文昌阁的各类历史故事和老旧照片,并分类陈列于历史文化展馆内,供市民、游客了解“照的省城关外,向有文昌古阁”的由来。
用爱敲门、修旧如旧,让老街焕新蝶变
文昌阁89号作为长沙四大文庙唯一遗存,见证了400多年的长沙芳华,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里面还住有10户居民。“以前,文昌庙的屋顶、墙壁都比较破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们住在里面都十分担心。”居民胡国斌说。
2018年6月,夜里下起暴雨。“不好,文昌庙只怕撑不过这么大的雨,居民们都有生命危险!”陈利霞当时心急如焚,二话不说带着一帮工作人员出门,一户户敲门,锲而不舍劝说,将文昌庙里的10户居民全部转移到临时性过渡宾馆中,安全度过了汛期。在她和居民的呼吁下,开福区人居环境局启动了文昌庙的提质改造工程,并于同年底完工。
“文昌庙是一个不可移动的文物,荒废二十几年实在可惜。”陈利霞表示,经过改造,文昌庙的风貌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做到整体修旧如旧。陈利霞还推动打造老戏台,定期开展老长沙传统戏剧花鼓戏和琵琶弹词表演,将静态的民俗文化通过表演来呈现,还原出昌盛士气的老长沙文化生活。
扎根老街、讲好故事,让文物保护传承
时光回溯到清末民初,人们在文昌阁里完成春夏祭祀;夏日午后,泡上一盏茶,老戏台下坐好,看艺人轻抚琵琶月琴,听长沙弹词说唱古今……文昌庙、李炳初公馆、十间头巷,这些都是长沙人对文昌阁最深刻的记忆,也是陈利霞坚持要守护的对象。
随着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和游人来这里寻找回忆,陈利霞决定守好历史文化的魂,让文物说话。她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渠道,以党建为引领,用“归来”“新生”“传承”三大板块升华党建品牌,为文化生活融合社区发展开拓出新潮流。
依托文脉底蕴打造“雅风文韵 幸福昌明”党建品牌,根据党员分类管理建立了“长青”“戏窝子”等多类别志愿队伍和非遗艺术团队,带动居民群体做好文物巡防管护,目前参与人数已达500余人。社区成立了文化宣讲队,陈利霞将她整理收集的历史文化故事分发给社区干部看,通过广泛宣传激发居民归属感。
不仅如此,她还注重挖掘人与文物的关系,推出文物守护志愿认领行动,为胡国斌等4人颁发了“文物守护人”身份认证,请他们向街坊讲述守护家门口文物的故事,影响更多居民一同“传承文脉,守你到老”。
文物活化利用要紧跟时代潮流,为此陈利霞还精心制作了文物古迹导游图、精美明信片等周边,邀请市民朋友骑行文物巷打卡低碳生活,同时做好老市井门店的服务工作,使得文昌阁饭店、大众理发店等门店在网络上爆火,吸引着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探店打卡。
现在文昌阁的老街成了网红文物巷,每天来街上采风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着61年党龄的李炳初公馆守护人游常娥说:“有时候一天要接待好几拨人,是陈书记让我这个身份更加有意义,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文物的故事。” (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