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青铜时代研究的大成之作:《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评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周洵 毕经纬

image.png

《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uropean Bronze Age)于2013年由牛津出版社出版,由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哈利·福克森(Harry Fokkens)和安东尼·哈丁(Anthony Harding)主编,旨在全面介绍欧洲青铜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书中汇集了五十多位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了解欧洲青铜时代的权威著作。

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各地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有所不同,但多数地区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迈入了这一阶段。青铜时代是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逐渐掌握了冶金技术,青铜器得以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以其全面而深入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欧洲青铜时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整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见解,详细介绍了欧洲青铜时代的社会及年代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专题性研究和区域性研究两大部分,共计四十八章,涵盖二十八个考古学专题和十九个地区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欧洲青铜时代画卷。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该书相较于同类著作的创新性、资料来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总结了青铜时代研究中的学术争论,包括年代学研究方法的差异和全球各地区间的文化联系。传统年代学研究主要依赖于陶器和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但由于各地区情况不一,加上陶器和青铜器的发展往往是平行的,遂导致各地的年代序列缺乏明确的联系。随着碳14测年和树木年轮法等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部分年代学问题。Needham和他的同事在1997年将C14测年技术引入不列颠地区,他们通过检测竖銎斧为该地区青铜器建立起了年代序列。2006年,Randsborg和Christensen使用树木年轮法对北欧的橡木棺材进行了研究,建立起多个国家的年代序列。但这些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年代关系。

此外,在世界体系研究中,关于青铜时代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一直备受关注。较早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心—边缘”的框架(Rowlands、Larsen、Kristiansen,1987),认为青铜时代的文化和技术传播是以地中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然而,这一框架忽视了周边地区文化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于是之后又形成了一个关注各地区发展的新模型。这一模型关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指出区域经济系统对当地权利结构有重要影响。在这一模型之下,学者们承认欧洲青铜时代多地区存在大量长距离和短距离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技术、文化、商品和信息的传播,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该书第二至二十九章是关于欧洲青铜时代年代学和考古专题研究。其中第二章为西欧地区的年代学研究,分为不列颠与爱尔兰、荷兰、法国与比利时、伊比利亚半岛三个部分。

第三、四章聚焦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这一关键时期欧洲的意识形态、考古学文化及相关研究。

第五至二十九章按照专题对欧洲青铜时代进行了综合研究,涉及居址、墓葬、窖藏、纪念性遗址等考古遗迹的详细分析,以及骨骼同位素分析、权利与社会阶级、战争、动物、青铜制品等专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欧洲青铜时代文化面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性。

第三十至四十八章为欧洲青铜时代的区域性研究。结合考古发现,这些章节将欧洲细分为不列颠与爱尔兰、低地国家、伊比利亚半岛、法国、巴利阿里群岛、意大利半岛、西西里、撒丁岛、北意大利、波兰、捷克和奥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西巴尔干等多个地区,并对这些地区的年代序列和物质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每个地域的研究各有侧重,比如在不列颠与爱尔兰地区,探讨了青铜时代早期的定居模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在低地国家,研究则聚焦于该地区独特的青铜制品、墓葬和居址。区域研究使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欧洲青铜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面貌,还能够看到这些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欧洲青铜时代的整体面貌。

上述研究均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确保了研究的专业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由于每位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和编写的风格不同,导致整体阅读体验受到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者自身的学术偏见。

2003、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和两周卷相继出版,介绍了中国考古工作者关于青铜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中国考古学》两卷与《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都以各自地域的青铜时代为研究对象,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两地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技术演进的深刻见解。这两部著作皆有体系完善、资料丰富的特点,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但二者在内容设计和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内容设计上,《中国考古学》两卷从王朝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墓葬、农业、手工业遗存、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囊括了三代考古学中原与周边地区最新的考古学材料,其研究的整体性更强,编写体例一致,且关注到各时期各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异同与关联。相较之下,《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更加侧重专题和区域研究,比如依次考察了欧洲青铜时代的海陆交通、贸易、动植物、盐业、货币、岩画等多个专题,还对各地区的物质与文化进行了探讨。虽然《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研究的整体性较弱,但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维的青铜时代的欧洲。

其次,研究方法上,《中国考古学》两卷注重对考古材料的梳理,通过对遗址和遗物建立时间框架,揭示中国青铜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同时,该书也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重要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而《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更强调多学科交叉方法的应用,包括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融入,角度比较多元。此外,该书还大量回顾了学术研究的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解释。

总的来看,《牛津欧洲青铜时代手册》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欧洲青铜时代的权威著作,有助于学者深入了解欧洲青铜时代的物质文化、社会结构、精神信仰和技术状况,在内容设计与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虽然存在整体风格不一以及个别学术偏见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值得细细品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学研究”(19XKG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uropean Bronze Age》

编著:Harry Fokkens

Anthony Harding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4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