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传教育和文化服务产品发展过程中,许多博物馆(纪念馆)依托教育活动或文化产品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在博物馆行业及公众中反响良好。作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长期致力于“聚焦品牌建设 讲好伟人故事”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宣教活动,打造了一系列有自身特色、有影响力的红色宣教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走出炭子冲》双时空互动情境研学剧,入选“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细分人群:建立用户导向的思维
对人群进行细分,不仅能让产品的设定关注到不同人群的特点需求,而且能使博物馆教育项目的针对性和体验性更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在每个宣教品牌策划之初,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并根据公众的年龄层次、身心特点及兴趣需求,做了以下细分:
从受众群体出发,“三送六进”“‘修养’志愿宣讲团”“走近少奇——百集微故事”面向所有观众,“花明大讲堂”主要面向成人观众,“花明楼讲解员培训班”主要面向讲解员同行,“《走出炭子冲》双时空互动情境研学剧”“开学第一课”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专门针对大学生,“小小讲解员夏(冬)令营”“校外辅导员”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在表现形式上,有理论宣讲,有文艺表演,也有情景话剧;在宣传方式上,有线下的大型汇演、小型微课,也有线上的精品短视频。
“花明大讲堂”是以刘少奇故里——花明楼为据点的文化讲堂,致力于传播意义深刻的、形式多样的、观众喜爱的文化内容。为满足公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花明大讲堂”分为“特色思政课、专题思政课、文艺思政课和云上思政课”四大课程,每个系列都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等特点,设计制定了不同主题的执行课件。观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自行选择与搭配,形成定制化、个性化的思政课。“花明大讲堂”自开讲以来,平均每年为200多个单位和组织提供教育服务,累计听课人数超百万。
为了解宣教品牌是否能有效满足观众的兴趣和需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还为参与品牌项目的观众设计了“离场问卷调查”或“观众满意度调查”,通过反馈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及时分析不足,总结经验,为项目的提升不断注入活力,使之长期维续。
形成体系:构架合理的区块链
结构化的产品区块链,是对细分市场以及受众偏好的最佳回应。在营销战略中,品牌需要通过产品矩阵的规划来满足多维度需求,实现长足发展,纪念馆的教育品牌建设亦如此。如果在设计、组织和实施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则难以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来培育数量稳定的参与人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宣教品牌,在策划和实践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以“走近少奇——百集微故事”课程为例,课程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以“刘少奇生平思想”为核心内容,“微故事”为表现要素,“100集”为战略目标,现场演出为基础表现形式,同时延伸出诸多外延要素——包括制作线上微视频和线下出版系列丛书、开发系列主题思政课、举办“百课进百校 百人开百讲”大赛、组织“走近少奇”全国巡讲,等等。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形成宣教品牌。
“百集微故事”历时五年,基本每年都设立一个主题,分别是“共产党人刘少奇”“光辉榜样刘少奇”“感悟少奇故事 追寻光辉印记”“工运领袖刘少奇”以及“人民心中的刘少奇”。该品牌创立时,首先以征文比赛的名义在馆内发起,后逐步发展为全社会参与的征文活动。活动又非单一的征文比赛,而是一场贯穿全年的系列项目,具体分为宣传发动、前期创作、中期提质、后期评奖以及宣传推广五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子方案穿插其间,这样既丰富了整体项目,又环环相扣,具有连贯性。如在中期创作阶段,举办专题培训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指导;在后期评奖阶段,邀请专业评委评选获奖选手和作品,并将优秀作品编辑出版;在宣传推广阶段,将获奖作品转化成微视频和主题思政课,在线上新媒体矩阵和线下思政课堂广泛宣传。目前,该品牌已荣获“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湖南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优秀作品一等奖”。
这是在新时代语境下讲好少奇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以系列化的主题、专题化的内容、多样化的视角展现刘少奇同志在救国救民、强国富民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和卓著贡献,具有政治导向积极、受众群体广泛、传播效果显著、极具推广价值等特点,打通了线上、线下两条公共服务渠道,从单一灌输式宣讲向剧本式、对话式、自述式的多项体验式转变,让少奇故事“遍地开花”“触手可及”。
跨界融合:增加品牌附加值
打造宣教品牌如果仅仅依靠博物馆一方努力,很难获得理想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为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主动跨界出圈、整合资源,争取学校、社区、协会、媒体等组织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伟人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达到广泛传播红色文化的目标。
《走出炭子冲》双时空互动情境研学剧就是一次跨界融合的有益尝试。2020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与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双方组建专业团队,历时一年完成创编。剧本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党史专家共同审核,编剧、导演、舞美等幕后人员由校方负责,演员全部由馆方干部职工担任。该剧分为“刘九书柜”“立志报国”“确立信仰”三幕,共计9个核心故事,生动、完整地再现了青少年刘少奇求学、立志、确立信仰的过程。为了扩大宣传力度,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经过多次努力,最终争取到了该剧的首演由长沙学院、共青团长沙市委、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中共长沙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协办,获得了政府层面、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共同支持。在多家单位的集体联动和推进下,公演达到了社会关注、专业指导、广泛覆盖的目的。
目前,《走出炭子冲》双时空互动情境研学剧已公演27次,辐射现场观众数万人,被各类媒体报道20余次,网络点击量破10万。2021年,该剧入选“长沙第二届岳麓山青年戏剧节红色剧目”,面向全市观众连续公演2场,观众满意度高达96.83%。实现了纪念场馆教育与学校思政工作的同频共振,是全方位构造“大思政课”体系极其重要的一环。
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宣教品牌在参与当代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传播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这对文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立足时代积极创新转化,在宣传、教育方面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不断发挥文化品牌的作用,努力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