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少年学生读懂中华文明——以“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专题研学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金恒薇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文博场馆的自身优势,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文明,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更有底气与自信面向未来。本文以沈阳博物馆“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览专题研学为例,探讨博物馆如何发挥教育职能,更好地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

6月8日,作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主题展览,“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在沈阳博物馆启幕。该展览入选2024年“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展览自面向公众展出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占观展总人数比例近60%。今年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走进“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掀起“探源五千年中华文明”观展热潮。

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看懂展览,读懂中华文明?沈阳博物馆依托展览,精心设计研学内容,丰富与创新互动模式,积极与学校、家庭联动,使青少年从中汲取思想智慧、涵养心灵,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进文化自信。

首先,博物馆应抓住受众特点,有的放矢表达展览主旨。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与教育,将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博物馆应深刻剖析受众特点,如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构成、兴趣爱好等因素。同时,还要结合展览内容与主旨,系统设计研学内容、形式等。

“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是按照“知所从来、何以所在、方明所去”的逻辑主线构建展览叙事脉络。青少年学生通过观展,一是了解以红山和良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早期阶段是什么样的,进而感受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壮丽与辉煌;二是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和思考,自觉担负起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由此,沈阳博物馆专题研学进行“倒推式”设计,按照“青少年学生应知应掌握的展览内容”“展览主旨与专题研学有机融合”“唤起人人都是中华文明守护者的责任与意识”三个方面展开。

专题研学核心内容涵盖知识清单、必打卡文物和结合当下的思考三部分。一是整理中华文明知识清单。“什么是古国时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大文明都是什么样的”“两大文明取得了哪些成就”“两大文明之间的影响”等,让广大青少年通过研学清单,加深对展览的理解、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二是精心挑选必看文物。展览共计展出266组400余件珍贵文物。博物馆结合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典型性等因素,精心挑出24件必看文物。如红山的“龙”“凤”“人”、良渚的“钺”“璧”“琮”,都成为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感受其博大精深与万千气象的必打卡文物。三是找到哪些内容能够以古鉴今,升华展览对青少年的影响。“天人合一”,古人顺应天时而耕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以人为本”,尊崇祖先、以和为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反思并从中汲取智慧。

image.png

image.png

其次,博物馆应创新互动形式,与展览有机融合。

青少年专题研学既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又要结合当下,呈现研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与创新等特点,以青少年最喜爱的方式打开历史。

沈阳博物馆专题研学内容丰富,包括沉浸式观展、动手制作、答题闯关、集章打卡等。其中,博物馆设计“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十大互动问答”,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观展,增强对展览主旨的掌握与理解。走进展厅后,40余处语音讲解、扫码听文物故事等互动版块,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聆听讲解、跟随策展人导展等方式,让学生们拓宽思路,从展览构建、文物选取、形式设计等多方面看懂展览,理解中华文明。参观结束后,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答题、盖章打卡、“制作玉猪龙”“共绘文明树”等互动环节,体验收获知识与快乐的双重满足。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可以领取“中华文明小小守护者”证书,不断激励自己,守护与传承好我们的中华文明。

此外,博物馆推出的“有声文物”栏目、70余幅“话题+”文物海报等,都成为青少年学生线上了解展览,探源中华文明的有益载体。“我眼中的中华文明”征文活动,得到了中小学生热烈响应,踊跃投稿。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记录观展感受,感悟中华文明、汲取思想智慧、增进文化自信,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专题研学紧紧抓住展览核心要义,使内容与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完美融合,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

最后,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延续展览的影响力。

“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以“传承”为落脚点,就是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最好表达。随着展览落幕,博物馆通过策划实施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延续和扩大展览影响力。

在“文明之光”展闭幕当天,新展“中华文明传承有我——中小学生征文展”正式启动。20余篇优秀获奖作品,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们观看“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览的深切体会与感悟。征文作品展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唤起更多人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与征文展同时启动的还有“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线上展览。

同时,博物馆开展“中华文明小课堂”进校园、小小志愿者讲中华文明、启智润心DIY活动等,开启馆校合作,共谱中华文明传承新篇章。

面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以多种形式延续展览影响力,释放博物馆教育的力量,加强受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理解。未成年人教育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博物馆等社会各界力量,共谋共育,发挥合力。青少年教育更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如沈阳博物馆举办的“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览和专题研学活动,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职能的发挥中,相依相伴,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7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