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中宫殿遗址的保护展示研究——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斌

在历史考古学中都城遗址考古占有重要位置,因其是历史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宫城及其中宫殿遗址是都城的政治中枢,此类建筑不仅数量极少,且通常能代表历史时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因此,宫殿建筑在考古遗址中占有特殊地位,保护、解读和展示好此类建筑极为重要。

西方遗址多石质建筑,其保护展示难度较小。而东方遗址,尤其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大多以土木建筑为主体,因承受着历代自然力或人为破坏,以及考古发掘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现留存多为夯土基础,很少一部分在地面有残存。因此保护难度大且可辨识性弱,不利于公众对历史文化信息的获取。

本文试图探讨考古遗址中宫殿遗址保护与展示,通过梳理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宫殿建筑的保护展示现状,为后续宫殿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借鉴。

宫殿遗址保护展示的难题

202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考古遗址的利用。考古遗址的利用与开发,离不开阐释与展示,良好的展示有助于考古遗址的可持续性保护。在宫殿遗址的保护性展示实践中,主要面临如下两个矛盾。

一是展示条件与展示需求的矛盾。对遗址历史信息的传递而言,遗址展示可理解为遗址景观要素呈现并被游客感知的过程。从这个出发点去解读考古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展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则是大多宫殿遗址地面几无遗存可寻,可读性弱。不少宫殿遗址,因不同历史时期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复杂,部分遗迹后期破坏较严重,更是增加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难度。

如何在保证宫殿遗址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其可读性,使遗址包含的历史信息被有效传递?这要求对各遗迹进行细致的考察、辨析和研究,可以遗址价值评估为依据确定展示对象。

二是城市考古的局限性与格局展示完整性的矛盾。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宫殿遗址不具备全面考古揭示的条件。如何在揭示面积和展示面积均有限的情况下,展示宫殿遗址的整体格局,阐释遗址价值?这要求在宫殿遗址本体展示系统以外,综合运用博物馆阐释系统,作为补充与扩展。

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前提

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从价值判断,到价值评估与排序,再到价值阐释与重构的系列过程。只有厘清了宫殿遗址的价值,再谈宫殿遗址的保护展示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的前提,就是紧密围绕宫殿遗址价值,评估和确定展示主题与对象。

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例,该遗址除了南越时期的宫苑遗迹,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对于构成如此复杂、有着13个主要地层年代的遗址,究竟如何展示呢?展示哪个时代、哪些遗存呢?

文献资料记载和考古研究表明,南越国宫署遗址是西汉南越国、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和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地方官署所在地。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持续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围绕南越国宫署遗址核心价值,最终选定南越王宫和南汉王宫作为展示的主题与对象。

宫殿遗址保护展示系统构建

从目前国内外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实践来看,展示系统由本体系统和阐释系统构成。

遗址本体展示系统

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包括就地展示和迁移展示)指遗址自身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性展示。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可准确和有效地展现遗址位置、保存状态、做法材料等真实的历史信息。国内外遗址本体保护展示,目前主要釆用以下三种方式:覆罩露明展示,地面标识、模拟展示,覆罩露明和模拟展示相结合。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例说明宫殿遗址展示方式。

第一,覆罩露明展示。不对遗址进行回填,在上方覆盖透明保护罩,原址原貌展示。该展示方式可最直观地展示遗址本体,所展示的内容通常会成为整个遗址叙事过程中最高潮的部分。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南越国二号宫殿遗址为代表,观众可在此遗址展示区看到层层叠压立体展现的遗迹,还能近距离观赏考古关键柱。

第二,地面标识、模拟展示。即对遗迹进行保护性回填,然后在地面利用轻便材质或花草对遗迹进行示意性的模拟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内采用这种展示方式的主要有: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一号宫殿遗迹、南越走道遗迹、南汉二号宫殿廊道磉墩遗迹等。例如在南汉国廊道遗迹展示区草坪内,观众可看到由修剪整齐的植物组成的方框阵列,这就是磉墩群遗迹的标识展示。

第三,覆罩露明和模拟展示相结合。例如南越国宫署遗址里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曲流石渠遗址,它的展示方式是在原址上方覆盖保护性建筑。观众参观完原址后,还可以登上保护楼的天台,观赏曲流石渠1∶1模拟复原展示区。

如何为展示对象筛选合适的展示方式?

一般情况下,对于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与独特性部分,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露明覆罩的展示方式;对于已进行考古发掘、遗存价值较高,但技术条件不允许进行露明展示的遗址点,采取地表模拟的方式进行展示;对于考古暂未完全揭示,但对遗址整体格局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部分遗址点,通过地表标识的方式进行展示,并预留未来进行考古揭示的可能性。

为达到多维度充分阐释遗址本体价值的目的,国内宫殿遗址开始运用标识解说牌、触屏等加强遗址解读,结合动态投影、增强现实(AR)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以照片、影像等方式呈现考古过程,以展柜展示出土文物,使参观者对于遗址的历史原貌、考古过程、遗址现状等建立起全面认知。

南越国宫署遗址将数字科技、多媒体展览展示等辅助展示技术与考古遗址展示相融合,围绕南汉国二号宫殿建筑基址和水流石渠遗址,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沉浸式互动解读展示遗址信息,解决土遗址看不懂的问题,带领观众穿越古今,营造一场宫殿的时空穿越之旅。

“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展项,以南汉国宫殿遗址发现的建筑及文物遗迹为脉络,结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古建筑复原团队扎实的学术研究,对广州南汉都城布局、南汉王宫乾和殿、昭阳殿、南薰殿等多个建筑场景进行复原展示。该展项采用多台高流明的DLP激光工程投影机,将墙面和地面的投影重叠画面通过边缘融合软件技术,呈现出一个整体沉浸式三维画面。整体画面跨度超过12米,宽阔的视野满足观赏者的需求,全方位立体声与影片情节相辅相成、完美配合,为观赏者提供沉浸式视听享受。

“MR增强现实建筑复原”展项,以考古平面遗址和新旧《五代史》《南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托,结合《营造法式》与南方地区宋元建筑实例所表现的特征等为依据,设计南汉宫殿内外场景建筑复原模型,结合OLED透明屏、旋转屏台和眼球追踪系统技术,以空间测距传感器实时追踪最佳位置,与真实遗址现场进行透视匹配。

遗址阐释系统

由于涉及遗址本体保护及出土文物保护等问题,大多数遗址保护展示过程仍将文化遗产的不可移动部分与可移动部分人为隔离。同时,宫殿遗址博物馆通常设置一定的博物馆展陈空间,以提供整体的认知内容。

结语

遗址保护展示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延续的系统工程。宫殿遗址展示对于推动宫殿遗址保护利用和我国文旅事业发展作用巨大。

宫殿遗址的保护展示过程和方法,应基于对宫殿遗址的价值评估与现状评估,确立展示主题和对象,筛选展示方式,制定本体修复、模拟标识、博物馆陈列与数字化展示相综合的保护展示方案,最终建构起完整的遗址阐释与展示系统。要充分利用遗址展示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内涵,达成教育、启智及城市综合发展,实现宫殿遗址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宫殿遗址展示中,公众最希望的是能在看到遗址的同时,也看到宫殿建筑物曾经的历史辉煌“原貌”。适度地“复原再现”,或使游客直接亲近建筑,可增加视觉上的感知,增强历史带入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体验感知。但文化遗产的耗竭性,使考古遗址具有损耗和最终灭失的风险,展示到何种程度,采用怎样的展示方式,关乎着宫殿遗址是否可持续地保护与利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9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