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守正创新 打造高质量立体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肖海明

文物见证历史,铭刻着昔日文明兴衰的如流往事,博物馆在文物的展示中贯穿历史与现实,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传承文化根脉、推进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坚持以“平安粤博、优美粤博、学术粤博、品质粤博、创新粤博”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传承水平。为适应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需要,广东省博物馆在坚持“五个粤博”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首次提出“立体博物馆”理论与打造“立体博物馆”的实践构想。

拓展创新路径 构建立体式博物馆

立体博物馆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全方位地呈现、服务、阐释、拓展的,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博物馆。立体博物馆涉及博物馆业务的各个方面,如立体的展览、立体的藏品利用、立体的研究、立体的教育、立体的宣传、立体的安保等,具有不断延伸拓展的特性。广东省博物馆注重创新,以“五个粤博”为基石,通过多条实践路径创新,驶入立体式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时岁变迁,“博物馆热”潮方兴未艾,文物活化利用是新时代文物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同时,还应承载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时代使命。广东省博物馆以积极的姿态因应时变,拓展创新路径,在展陈机制、社会教育、文化创意、信息建设和社会宣传五个实践路径实现创新,促进各项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功构建立体式多元发展的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在全国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中被评为“优秀”等级,获得行内多个重要奖项,现已成为华南地区综合实力强、国内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博大馆。

创新展陈机制 打造立体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核心的文化产品,也是博物馆的第一品牌,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源源不断地向公众提供优质的精品展览。广东省博物馆实施展览精品化战略,是国内最早推动实施项目策展人制度的博物馆之一,经过长期探索,现已形成管理科学化、运行制度化、策展团队化、创意示范化、影响国际化的良好策展机制,引领行业潮流。

策展人制度以策展人为主导,以项目制为抓手,团队成员采取双向选择,借助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调动团队各成员的主动性、专业技术能力和创造力,倾情打造具有特色的立体展览。展览在呈现过程中,着重通过设计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与味觉等多重感官受体,让观众在展览审美中体验文化的魅力。在探索实践策展人制度过程中,广东省博物馆同步建立“世界文明”“世界艺术”“古代艺术”“考古中国”“区域文化”“自然科普”“一带一路”“红色题材”“工艺美术”9大主题展览资源库和策展人才库,实现制度设计与业务创新的和谐共振,实现连续十一年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奖项的优异成绩。

高品质的展览不应仅陈列在馆舍内被动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创新展览陈列服务,在国内较早探索运行流动博物馆,打破展览展示的时空界限。依托流动博物馆,展览被带出馆舍,走进社会基层,推动文化下沉共享,构建流动服务平台,进社区、进海岛、进学校、进地铁、进边疆,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激活基层文博活力和乡村文化的神经末梢,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年均组织展览超200场,惠及观众超4000万人次。此外,广东省博物馆以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为纽带,支持粤港澳三地博物馆开展文博交流合作,推动湾区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赴澳门艺术博物馆交流展出并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策划粤港澳大湾区跨年大展“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并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

馆校合作擦亮品牌 实现全龄段立体教育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广东省博物馆利用馆内馆外双空间、线上线下双渠道,策划推出“粤博之夜”“博览南粤”“鞋盒里的博物馆”“驿路同游”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通过馆校合作方式实现跨界融合,搭建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全年龄段观众提供全方位立体服务。

近年来的暑假期间,广东省博物馆恢复周五夜间开放,并举办多场荟萃中外文化的“粤博之夜”品牌活动。围绕展览以及馆藏代表性文物和传统节日等,通过交响乐、音乐剧、戏剧、歌剧、文人雅集、沉浸式戏剧、皮影戏表演、民乐演奏、国风音乐会等多重形式,邀请观众在盛夏夜晚漫步,穿梭于一个个主题各异的文化梦境,体会多姿多彩的艺术时光。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学校共建有利于整合力量、推动教育发展,实现馆校共赢。广东省博物馆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博物馆与教育深度融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以及多所中小学,搭建了馆校合作项目平台与通道,并结合与大中小学合作的实践探索经验,创建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创新教育模式,贯通理论和实践,提升育人质量,让博物馆、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山大学签订《博物馆学实践》课程合作协议,利用博物馆资源,推出岗亭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依托展览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组织调研、专题授课、设计汇报等多种形式,产生了丰富的合作成果,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

除了与高校合作外,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推出“博览南粤”馆校课程、“鞋盒里的博物馆”广东省中小学生设计作品征集大赛、“驿路同游”研学实践等教育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跨界。“博览南粤”馆校系列课程以馆校课程为连接,双师协同,针对幼儿园、小低、小高、初中、高中五个学段,形成了涵括广东历史、自然、艺术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鞋盒里的博物馆”项目,引导学生从博物馆参观者的角色,转换为观察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影响力辐射到全省15个地市21个城市580多所学校。“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开发12条高品质研学路线,覆盖全省15个地市及港澳地区,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牵头成立文创联盟 立体粤博文创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省博物馆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发挥省博物馆在岭南文创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联合塑造广东文创IP形象。得益于联盟着力构建文创领域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广东文博尤其是中小博物馆文创协同创新发展,以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推动博物馆文创工作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平台建设,举办相关设计大赛、业务培训和文创展览等活动,为广东地区文创发展提供养分。同时,借助文创联盟平台,携手文创企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文物活化和创新性发展。粤博文创IP成功打造并且影响力日益凸显,水下考古盲盒、好好味系列等多个“爆款”文创产品广受社会公众好评,销售额屡创新高。

同时,广东省博物馆将文创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乡村文创开发、乡村研学建设、乡村非遗活化、乡村产业宣传等方面发挥有效助力,让粤博文创IP实现多维度立体发展。试点建设“乡村文创工坊”,设立乡村文创销售专区,开展适合城市青年学生、家庭亲子的乡村旅游文创研学,建设“粤读文创书房”,组织策划“粤博乡村课堂进校园”活动,举办文创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成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弥补当地文化、智力资源不足的短板,努力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文创振兴乡村,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着力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广东省博物馆把文创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历史底蕴赋彩乡村振兴,粤博立体文创IP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的同时越发光亮动人。

拥抱新质生产力 建立立体粤博信息

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加持,博物馆建设的过程同样要拥抱科技,与时代同呼吸、共发展。广东省博物馆创新科技理念,以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做支撑,将博物馆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建立立体粤博信息。

广东省博物馆自从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后,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的全新博物馆形态。创建国内首个智慧博物馆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唯一的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博物馆大数据基础信息管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可视化三大系统。“科创中心”围绕“文博+协同+创新”,建设智慧博物馆云数据中心,探索文博行业的深度转型之路。目前基本完成博物馆全业务的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包括广东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广东省博物馆数据融合分析展示平台、广东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智慧导览及空间管理系统、文物互动展示平台及专题数字展等多项成果。

创新“智慧博物馆”模式,融合“互联网+”理念,采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可视化、智能AI等先进技术为展览赋能,助力文物数字立体化保护传播。在展览中大量使用数字化展示项目,配合“焦点”等展览开发动态宣传海报、VR虚拟展览、“外销画画室”裸眼3D装置、全景沉浸式投影空间交互体验项目、“虚拟策展人”小程序等数字手段,深度诠释展览,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媒体传播矩阵联动 探索立体博物馆媒体工作新模式

广东省博物馆坚持精品立馆,自馆内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来,线上搭建“一网”“两微”“三视频”自媒体,大力发展云展览、云教育,线下联动主流宣传媒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宣传矩阵,探索立体博物馆媒体工作新模式。

官网不断丰富内容,优化栏目,推出“虚拟展厅”栏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在线上搭建虚拟网络展览馆,观众可打破时空限制,在线上虚拟空间内以3D视角进行交互沉浸式逛展。微信公众号坚持消息推送、观众互动和线上服务三线并行,重点打造了微信小程序门户页。新浪微博账号坚持日更,长期保持高活跃度。在致力于品牌栏目运营和节日宣传的同时,积极配合馆内展览推广,推出多个展览相关话题,话题阅读量均超过百万,确保了展览在网络上的持续热度。

视频号、抖音、快手三视频平台同频共振,发布以品牌系列视频为核心的多样化内容,包括展览宣传系列以及“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文物表情包”“名家说名作”“解密万象 画中有话”“粤博形象宣传片”等系列视频,赓续岭南文脉。每年开展“粤粤直播间”等各类直播数十场,解读文物和展览,年覆盖约3000万人次。

借助国家级、省级以及具有湾区优势的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广东省博物馆传播体系,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与前沿学术传播阵地。依托高层次讲座、高水平国际论坛、专业学术会议推进高端传播。打造“文化讲坛”“粤博讲台”等公益讲座品牌,发挥博物馆对社会的文化引领作用,扩大广东省博物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广东省博物馆频频出圈的文化精品通过宣传矩阵的传播声名远扬,让广东省博物馆热度居高不下,一跃成为国内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红馆”。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省博物馆在“五个粤博”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探索构建立体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今后,广东省博物馆将一以贯之,赓续文明根脉,坚持以文化人,力争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征途上,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华章。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2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