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是精神血脉的接续,亦是烛照前路的明灯。从甲骨文的有“册”有“典”至“万卷藏书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历数千年巍然屹立。兼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在典籍长河中传承发展,从未中断。
9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之际,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协办的“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向公众开放。该展览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预计展出一年。
展览植根中华文脉,聚焦典籍深刻内涵,同时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项目成果,共展出83册(件)保存好、价值高、代表性强的展品,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其中,从8家协办单位借调文物共24册(件),占比约29%;珍贵文物共67册(件),占比约81%。
遨游千年书海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屏幕上播放的展览宣传片,从结绳记事、岩画、甲骨文、简牍、帛书、石刻到雕版印刷,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各种形制典籍一一呈现。展览以典籍发展历史为序,分为民族元典、轴心时代、中华一统、交流互鉴、文化高峰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民族元典”从“五经”出发,展示《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民族元典的磅礴气势与深刻思想,再到后世不断扩充形成的“十三经”,揭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
第二单元“轴心时代”立体呈现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首个盛世——百家争鸣时代,有志之士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思想并积极进行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激烈的交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些伟大的思想超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第三单元“中华一统”梳理了“大一统”概念的提出、深入阐释和扩充,并通过史书、舆图、地理文献等多种类型典籍阐述了政治制度、法理法令、地理空间,乃至文化教育的统一是“大一统”观念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坚实基础,揭示“大一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文化纽带,也是中华儿女情感深处的共同追求与价值认同。
第四单元“交流互鉴”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与兼收并蓄。西汉时期“凿空”西域,开启千年丝路繁华。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商旅使节的频繁往来、佛教经典的译介、高僧西行求法与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与融合。直至明清时期,大规模海上远航活动的开展使文化得以进行更广范围的互动与交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中华文明在历史中不断汲取外来文明的精华营养,也为世界文明的百花齐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单元“文化高峰”展示中华民族在数学、艺术、科技、农业、药物学、手工业等领域创新进取,不断探索,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在相关领域矗立起一座又一座高峰,支撑起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又一代文学层峦耸翠,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风雅逸趣、相思怀念、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串联起磅礴生长的中华文脉。
典籍里的故事
“工典”卜骨
这件山东博物馆藏甲骨卜辞中出现了一个“典”字,这个字上部为“册”形,下部为双“手”形,表达用双手捧读典册之意。《说文·丌部》载,“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卜辞中的“工典”是殷人祭祀中贡献大册的仪式。
最早版本的《山海经》
此次展出的宋淳熙七年(1180)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是目前能见到的《山海经》最早版本。《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地理、神话传说著作,主要记录了山川、河流、历史人物以及奇珍异兽,而且对于上古神话做了详尽的介绍。旧传为禹、益所作。最早对《山海经》进行整理校对的是汉代刘歆,定为18篇。晋朝郭璞又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和注解。
《周礼》记载的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范式
古代都城营建蓝图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南北轴线为主线的轴对称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保存至今的北京城中轴线,从元代开始形成,明清继续延伸。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熹平石经
展柜中一块成人巴掌大小的石块显得有些貌不惊人。仔细观察,依稀能从残石上辨认出“女秩”等文字,可与后世通行本孔传古文《尚书》对应。它是熹平石经的残石,完整时的高度达2米多,宽不到1米。
汉灵帝熹平年间,召令蔡邕等人将《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等7种经典标定经文,留下儒学经典的官定版本——熹平石经。这项浩大工程历时9年完工,共刊刻了46块石碑,总字数达20多万字。
这批石刻教科书曾被立于洛阳太学门前,吸引了众多东汉学子前去抄写摹刻,一度造成附近的交通堵塞。令人遗憾的是,熹平石经刊刻完成仅仅数年,东汉发生战乱,太学被毁,石经遭到严重破坏,在此后朝代中也未得到妥善保管。唐宋以后,石经残片偶有出土和发现,分藏于不同的收藏机构,国家图书馆藏有其中的189片。
《墨子》中的科技知识
《墨子》包括墨家关于认识论、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展出的《墨子》展示页中“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即为对“小孔成像”的描述,代表了中国当时对几何光学研究的成就。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此次展出了《武经七书》清影宋抄本共四册。《武经七书》是北宋官方颁定的武学教科书,由7部兵书组成。其中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被尊称为“孙子”,故其兵书为《孙子兵法》。在孙武之后,其后人孙膑也被称为“孙子”,他的兵学著作为《孙膑兵法》。本次展出的一组《孙膑兵法》竹简(复制件),于1972年出土自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还出土有《孙子兵法》,为我们解决了孙武、孙膑二人其人其书的谜题。
《春秋繁露》中的“大一统”观念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的说法为基础,认为“大一统”要包含国家、理论、认识、法律、文化的一统,扩充了“大一统”的内涵。古人对“大一统”观念的阐释、深化,造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核。
敦煌遗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经典,又称《大品经》《大品般若经》,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五年至六年(403—404年)译成,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遗书中有近200号,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与传世藏经本相比,敦煌本之卷品开合及品名均不完全相符,可供校勘。
《郑和航海图》
展览展出的《武备志》中收录了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此图呈书页式,自右至左,绘出郑和下西洋途径航路,以南京为起点,涉及航线数百条,记载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名达500余处。
“石油”一词的源头
北宋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石油”一词,介绍鄜(fū)州、延州的居民用野鸡尾毛蘸取石油后,将石油放入缶中的采集方法,以及石油燃烧时冒烟的现象等,并精准地判断石油以后“必大行于世”。
李清照与《打马图》
宋代词人李清照传世作品极少,其诗文集和词集已无宋元本,明清之际出版家毛晋所刻《漱玉词》中收录了李清照词17首,后被《四库全书》收录。李清照有什么爱好?此次展出的《打马图》就是她的游戏之作。她在《打马图序》中写道:“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记载了她喜欢各种博戏。
《红楼梦》(120回)
本次展出的“程甲本”《红楼梦》,首次将前80回和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页中的一首《枉凝眉》,后来被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用作一支主题曲的歌词,广为传唱。
科技与服务 让典籍更好看更有趣
为全方位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使观展过程更具趣味性,展览运用了新兴的科技手段,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互动展项,为观众提供贴心的服务和活动,引领观众走进典籍的世界。
基于微波雷达感应技术的文物智能照明系统
鉴于纸质文物的脆弱特性,展厅内设置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人在感应文物智能照明系统,实现人在灯亮,人走灯熄等目的,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还节约了能源,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系统结合曝光量传感器,对文物的曝光时间进行监控,确保展柜内纸质文物曝光时间少于《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要求,一旦接近这个数值,则由管理人员更换文物版本。该智能照明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参观、布展、清洁、研学等多种照明模式,同时避免了传统红外人体传感器无法感应人体存在而出现的误熄灯尴尬场景。此方案的应用或可使纸质文物曝光量全年内低于规范要求,使纸质文物长期陈列成为可能。
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百城书》
依托本次展览推出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百城书》,创新性开发了单人模式与三人模式两种游戏体验方式,利用实物道具与手机端相配合,将解谜线索藏于展厅内的展品和多媒体互动中。玩家不仅能够体验到知识与乐趣,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观众可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公众号上报名并进行预约,免费体验游戏。目前解谜游戏单人模式已经成功面向观众推出17场,各平台好评不断。
沉浸式互动屏
进入展厅,触目所及为循环播放展览主题影片的大型沉浸式透明LED屏,观众可以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透过屏幕看到展厅内部的展陈,屏幕前景和展厅后景融为一体。《楚辞》互动透明屏可感应观众在某指定点位,并自动展示《楚辞》内容,触摸屏幕还可了解更多展品信息,为观众创造了独特的阅读互动方式。观众还可在“经典舆图”电子屏处赏析《郑和航海图》《黄河全图》《长江名胜图》《运河全图》。
多媒体互动区
展厅中的百部经典古今对话区,以时间线为检索方式,对百部经典内容进行展示。还设有数据库资源互动体验区,提供中华古籍资源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在线阅读、东巴文汉文合璧《创世纪》知识库、《山海经》知识库等供观众检索海量古籍资源。
中英文语音导览
展览设置了免费的中英文语音导览。观众在展品展柜前扫描语音导览二维码,便可直接收听该展品的中英文语音导览,观看展览图文介绍;也可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中搜索,进入展品目录页听取导览。
拓展阅读
本展览为观众了解典籍类展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便利。观众在展厅欣赏珍贵古籍的同时,还可扫描展柜上的拓展阅读二维码,进入国家典籍博物馆网站里对应的典籍页面,该页面不仅有对这本典籍的基本介绍,还链接了古籍资源库、百部经典在线阅读、国图公开课等平台内与其相关的视频、出版物、详细解析等内容。
典籍长河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借助“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让公众无论线下还是云端,皆可坐拥书城,一探华夏五千年文明,让活起来的典籍滋养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图片来源于国家典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