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雄踞,黄河西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从自然造物到人文化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镌刻深深烙印。
日前,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山东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曲阜,探寻文明足迹,传承文化薪火,以“弦歌不辍”作答“何以中国”的历史叩问。
知其所来:礼乐先声 弦歌不辍
山东,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印证文明连绵不绝的考古遗址星罗棋布。
从后李文化的石磨盘初启文明曙光,到北辛文化的粟粒斑驳,原始农耕印记诉说中华文明萌芽。
从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图案绚丽,到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轻盈细腻,精湛技艺闪耀先民智慧火花。
岳石文化夯筑城墙、冶铸青铜,孕育海岱地区青铜文化,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周鲁礼乐,齐重工商。曲阜鲁国故城中轴布局合乎周礼,临淄齐国故城车马仪轨尽显霸业,齐、鲁故城交相辉映,齐风鲁韵相得益彰。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追慕传说时代的圣王先贤,推崇丰富完备的周礼,其行迹和思想根植于此前数千年的历史遗产,与生长他的土地紧密相连。
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孔子以降,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道德伦理。器皿、舟车、宫室、衣冠皆为礼之载体,儒家文化之具象。
武梁祠汉画像石上,宴饮图尊卑有序,车马行止有规,孔子问礼、荆轲刺秦、曾母投杼等忠臣义士、孝子列女的故事让儒家思想跃然石上。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里,飞禽走兽彰显品级,色彩纹饰各安其位,赤罗衣、飞鱼袍、花鸟裙等华美服章使礼仪秩序寓于衣冠。
传世文物、考古遗址丰富着今人对古代社会的认知,见证着中华民族从未断流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认同。溯源历史,寻脉中华,才能洞悉儒家文化脉络,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
今时今日:斯文在兹 继往开来
雅乐中正平和,佾舞规矩严谨,一场精神巡礼在佾舞雅乐中拉开帷幕。
11月30日,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等学者分享各自对文化根脉的理解。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仁学,也是一撇一捺的‘人’学。研究人性和人的价值,是关于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学说。”杨朝明表示,“他的学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泽逊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整理修缮情况。“我们就是要唤醒一批沉睡的史书、打捞一批新鲜的史料。”杜泽逊直言,对于这项有些枯燥的工作,唯有甘于寂寞,不慕纷华,才能深入进去。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坚守,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
古木苍遒挺拔,掩映“万仞宫墙”,孔庙坐落曲阜城内,尽显庄严肃穆。
今年适逢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30周年。这些年,文物部门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国内1000多处重要儒家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实施“三孔”古建筑保护修缮,探索形成规范的“岁修”制度和预防性保护机制;碑碣石刻通过集中陈列、科学修复、整理出版,保护实现量质齐升;孔府档案保护和数字化建设、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建设等成果亮眼。
遗产监管体系不断优化,政策规划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和谐共进,消防保卫、执法巡查筑牢安全防线,古建保护修缮队伍护航遗产安全。
多年来,文物部门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家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明其所往:成风化人 别开生面
从藏品研究到陈列展览,从社会教育到学术论坛,文物系统正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引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在孔子博物馆,全息影像、LED互动触摸屏、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互动方式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夫子问答”的屏幕,观众可以给孔子“发微信”提问,聆听孔子的解答;“鼓瑟击磬”装置让观众能够尝试奏出雅乐之声;“稷下学宫”互动体验装置,则让观众可以触屏的方式将诸子百家“头像对对碰”,添趣味,涨知识。
孔子博物馆展厅里,一幅“孔子观欹器图”引人驻足,画面中的孔子以古老而独特的盛水器具——欹器论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千里之外,一件欹器实物正在“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中展出,与画作中的场景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儒家文化精髓。近年来,文博单位挖掘文物价值,推出“高山景行”“大哉孔子”“孔府精品文物”等多项儒学文物主题展览,讲好中国故事,赓续历史文脉。
孔子研究院里,以诗、书、礼、乐和“艺”为主线的礼门义路、洙泗之上、传礼继世、器以载道、游艺今古等几个体验区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体验者感受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渗透与深刻影响;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盛会讲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日渐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泱泱中华,郁郁文明。先贤伟岸的身影从历史走来,文化根脉的延续生生不息,古老文明的智慧“周游列国”,向着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