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三千年炉火不灭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富春 吕鉴蕾 程晓莉

江南聚宝盆,一火三千年。作为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发源地之一,湖北黄石拥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一张张令人瞩目的文化名片。绵延不断的三千多年矿冶文明,钩沉起这座沿江城市独有的记忆和标识。

黄石工业文化景观的生命历程十分饱满,冶炼工业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着。单独看黄石的铜、铁、水泥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一个区域密集呈现,比较罕见。

2011年,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湖北黄石工业遗产片区”。2012年,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和华新水泥厂旧址组成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2018年,黄石对全市80多家工业企业、200多个工业遗存进行测量、摄影和研究;2019年经黄石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首批19项工业遗产名录;2019年10月,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

千年炉火,生生不息。眼下,黄石以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核心,不断蔓生出市民的生产生活脉络,构筑起城市的有机体。

一把铜斧“惊天下”

1973年,大冶铜绿山一把铜斧横空出世,改写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史。

那年夏秋之交,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露天生产剥离中,先后发现了铜斧、陶罐等器物,于是便将一把3.5公斤重的铜斧邮寄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并函告了现场情况。

经鉴定,铜斧属春秋时期。随后,中国历史博物馆迅速组织考古专家抵达铜绿山开展考古调查,由此揭开了铜绿山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一个沉埋2000余年的古代矿坑开始被认知,一段尘封的青铜文明史重见天日。

1974年至198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铜绿山矿山生产区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包括铜绿山、大岩阴山、小岩阴山等12个矿体进行考古调查发掘。

考古人员先后发现商周、汉唐时期采矿竖井和盲井231个,平巷和斜巷100多条,东周时期鼓风冶铜炉12座,宋代炒铜炉17座。推测古代采矿井巷总长度8000多米,冶炼炉渣达40万吨以上,冶炼红铜达8万至12万吨,其规模之宏大、采冶技术之高超举世瞩目。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处以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采掘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西汉,持续时间长达千余年。

鉴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活化石般存在的古铜矿遗址,为中国乃至世界研究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近年来,黄石市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活”起来为主线,以提升遗址保护质量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青铜文化为基点,以活化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抓手,在管理机构设置、保护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遗址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3年6月9日,焕然一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落成。新馆由中国一冶湖北公司施工,位于铜绿山Ⅶ号矿体遗址上,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与老馆连为一体。截至今年10月,新馆已接待游客75万人次。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管是老馆还是新馆,都是建在遗址上,新馆的宋代冶炼遗址和老馆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正盛表示。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触保存完好的古铜矿采冶遗址的真实面貌,全面了解其特征和成因,感受源远流长的青铜文化和矿冶历史内涵。

一处天坑“凿古今”

在黄石市境内,有一处景观,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这就是位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冶大峡谷,被当地人称为“天坑”。

告别幽暗的青铜时代,穿过悠长的矿道,“天坑”开始诉说另一段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史。

“从古代、近代再到现代,大冶铁矿都在中国工业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党支部书记阎红勇介绍,尽管被称为“天坑”,但它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所挖。

据史料记载,大冶铁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将铁山当作炼制兵器的原材料基地。隋炀帝杨广在做晋王时,曾在白雉山(大冶铁山后背山)采铜铸钱。

到1890年洋务运动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人才、机器和矿冶生产管理理念。1908年,盛宣怀合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成立了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树祥分析认为,大冶铁矿有两大特点:一是“古为今用”,大冶铁矿以露天开采的方式,从古代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二是“洋为中用”,它以开放心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机器以及管理经验,先后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再到民办经营,管理思想也不断革新。

“最终,冶炼的铁通过长江,运输到各个铁厂生产,形成了一条冶金走廊,成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树祥说,大冶铁矿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一种文化记号。

21世纪以来,当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但矿山人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走上了“修复环境、改造环境、治理环境、再造环境”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森林化矿山”,创造出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大冶铁矿旧址也成了国内首批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提质扩容”后,重点凸显“上天入地,极致体验”的特色,年吸引游客近70万人次。该公园现已获批第三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每年槐花绽放时节,这里便成了游客赏花观景的热闹去处。

一块铁矿“知兴替”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百余年前。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大冶铁矿、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汉冶萍公司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大冶铁厂等厂矿,兼炼铁、采矿、开煤三大端。

汉冶萍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四川路,厂矿企业跨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北、辽宁等省,还与日本九州制钢所合资,在日本东京和大阪、英国伦敦设有办事处,其所属汉阳铁厂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祥地。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在华势力和资本输出的增长,汉冶萍公司逐步成为只为日本开采矿石的机构。抗日战争爆发,汉阳铁厂部分设备拆运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萍乡煤矿部分设备运往广西,其余被日军占领。1938年10月大冶沦陷后,大冶铁矿完全成为日本重工业原料的基地。

抗战胜利后,1948年10月,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汉冶萍公司“在战前擅借巨额日债,将全部厂矿资产抵押于日本。胜利后,此项债权收归国有,所有该公司提供抵押之资产,概由政府接收,交资源委员会华中钢铁公司承受运用,汉冶萍公司名义应即行撤销。凡已登记而未附逆之股东记其合法权益,以原有股份参加华中钢铁公司,如不愿参加者,由资源委员会规定价格,收回股票”。自此,汉冶萍公司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但它曾经所属的企业大冶铁矿、大冶铁厂、萍乡煤矿等仍然存在,且在不同程度发展壮大。

1948年大冶铁厂改称华中钢铁公司,1953年改为大冶钢厂,1993年组建为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改制后规范为冶钢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组建为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全球华人企业500强之一。

2023年5月20日,大冶特钢迎来建厂110周年生日,“中共大冶钢铁厂支部”也大踏步走过第100个春秋。修缮后的日欧式建筑,成为黄石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6年4月,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填补了我国近代早期钢铁工业文物保护中的空白,具有典型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长江中游矿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定兴说。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通过复核的第一、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同时公布。黄石市西塞山区“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黄石市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名列其中。

一座公园“向未来”

半城山色半城湖,一岭松风一华新。

位于湖北黄石的华新水泥厂前身是近代中国开办最早的水泥厂之一——大冶湖北水泥厂,创办于1907年。

新中国成立后,华新水泥厂生产的五羊牌、堡垒牌水泥享誉全国,为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华新水泥厂1、2、3号湿法回转窑停产,和厂区内其他水泥生产、装配、运输设备一起,构成了极为少有的湿法水泥生产线设备集群。2013年,华新水泥厂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9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对工业遗产来说,保护不是静置在玻璃陈列柜里,只有把工业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把点的保护开发和面的带动提升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功能,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2014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支持下,华新水泥厂旧址的粗磨车间,细磨车间,1、2、3号湿法回转窑,包装车间及装车站台,矿渣库及烘干车间等一大批文物本体及设施设备得到保护修缮。

为更好地活化利用华新水泥厂旧址,黄石市创新模式,由政府主导,城市投融资平台投资运营,在《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总体规划》基础上,制订了《黄石市特色空间规划及华新水泥厂旧址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将华新水泥厂旧址改造成“华新1907文化公园”,形成一处集文博、文创、文商多元复合功能的产业转型示范区。

2022年,以华新水泥厂旧址为基础的“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开园,青年创客空间、步行街、创意坊、文创店遍布其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80余场,参与师生1.3万余人,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60场次,各类媒体宣传推广450期次。

如今的老厂区,一边是各式各样的生产设施,作为水泥博物馆讲述着时光故事;一边是高大厂房,改造成直播基地、“白日梦”书店等创意园区和现代休闲空间引人眼球。走进水泥博物馆,玻璃幕墙、彩色钢构植入,让华新水泥的“钢铁丛林”重焕新生。

“城市的文化传承来自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感情和记忆。”黄石市住房与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科负责人刘小成说,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黄石的工业遗产既保留了城市发展的记忆,又悄然融入了现代生活。

在此背景下,华新水泥旧址很快有了新身份,它既是湖北水泥博物馆,又是华新1907文化公园。每年“五一”“十一”假期,游客慕名而来,游旧址、看展览、逛市集,来一次城市营地狂欢,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水泥窑体下拍婚纱照,这里成为黄石“网红”打卡点和城市文旅新地标,成为传承工业基因与创新精神的时代图腾。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黄石持续蹚新路。为扩大工业遗产影响力,2016年至2021年,黄石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

2021年,第三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国内外工业遗产领域专家学者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工作均充满期待。专家表示:“黄石的工业遗产很重要,值得好好保护。”

工业遗产因其丰富的内涵和通古贯今的属性,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印证古代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新中国工业粮仓,到潮流消费聚集区,从矿冶工业遗产到城市打卡新景,一座座矿冶工业遗产的华丽蝶变,正成为黄石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时代侧影。 (杨富春 吕鉴蕾 程晓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