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正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传承发展。
新时代以来,广州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努力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宣传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广州策划了《广州文物志》(3卷)编纂、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广州十大文物地标”评选、回望来时路——广州文物事业口述史访谈、文物保护典型人物微视频等“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
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成果,分为“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部分,展出了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出土的220件(套)文物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生动展示了广州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文物法规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物利用亮点纷呈的工作局面。
法规护航
新时代以来,广州扎实推进“考古前置”工作机制改革、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强化文物安全监管、积极牵头海丝保护与申遗等工作,努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新时代相继公布实施,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考古发现
广州考古发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地下文物资源。新时代以来,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历史时期的墓葬考古成果精彩纷呈,观众可以“透物见人”,感受广州先民的丧葬习俗、生死观念与生活意趣。古城考古的重要发现,记录了广州自建城以来2200余年延绵不断的发展轨迹。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的历史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文物保护
新时代以来,广州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紧紧守护广州历史文化根脉,不断推进文物“四有”、专项调查研究、保护利用和文物信息化等工作,向非国有文物保护修缮给予资金补助,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逐步探索出一条体现广州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掀开了广州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本次展览展出了可移动文物、考古遗产、文物古迹等重要保护成果,其中东山大墓出土漆木器保护修复项目中的部分文物,系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海丝申遗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东方大港。珠饰、玻璃器,各类瓷器,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等考古发现和文物史迹、文献记载相印证,见证了广州自秦汉以来持续不断与海外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实证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是广州开放开拓、多元包容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广州作为海丝保护和申遗牵头城市,努力构建海丝联合申遗新格局,积极发挥申遗引领作用,推动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传播传承
广州文物部门积极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物有效利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让更多文物活起来,激活文化发展传承之力。展览还对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部门依托考古与文物保护成果推出的考古成果展示、考古遗址保护利用、考古工地研学、馆校合作、文创产品开发、媒体宣传报道等内容进行了集中展示。为公众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遗产,让文物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
展览亮点
以实物说话,构建展览主题
展览围绕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制度保障、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等主题开展,选取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竹园岭、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和广东广雅中学等众多重要遗址和小马站-流水井,解放中路安置房,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增城莲花书院,南石头监狱遗址等古城考古的重要项目,展示小谷围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东山大墓出土漆木器保护修复、南汉康陵、广州动物园东汉墓等最新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以考古出土实物、图片照片、法规文件、档案记录、出版书籍、信息系统、纪录片等大量材料,直观、集中地建构和呈现广州新时代以来最新的文物发现、保护和利用工作成果,使广大观众能对新时代的文物工作和成果有进一步的了解。
展品与展览形式的融合
展览展品从展览主题和展示效果出发,遵循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学术和实物价值重要等原则,辅助多种展示手段,从而挑选出广泛性的展品搭配和展览样式。
在展览形式上,展览陈列与文物特点充分结合,通过不同颜色、场景搭配、观众互动等活化展览形式,既有重要遗址出土的文物组合,又有汉代陶鸮形五联罐、青釉鸡首壶、陶鹿座灯等精品文物,满足文物学术和观赏上的需求。除了文物之外,代表性文物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百变鸮小”多功能手机支架、“花间舞”金属书签、“浮净”香薰灯、“鸾凤齐鸣”丝巾、“美好四季”胸针等也在展览中呈现,并且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线下开展的互动活动获取文创产品,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帮助观众更好理解文物信息和感受文物之美。
社会参与的展示
新时代以来,大众对于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最新考古发现、博物馆文创热潮、博物馆的出圈、文物径旅游等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议题,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宣传展示广州丰厚的历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回应了社会大众对文博事业的热爱和需求。
同时,社会公众作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利用事业中的参与者,展览中也设置了展示区域,将考古工地研学、馆校合作等多样性、多元化活动作为展示内容之一,呈现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的良好氛围,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
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
展览将参观和互动的节奏合理融合,在不同的展厅区域设置与主题和文物相关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观看展览、观赏文物的同时,增进观众对文物和内容的了解和体验,提高观众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文物涂鸦墙将文物线图与观众想象相融合,由观众赋予文物与历史色彩与纹饰,使文物在观众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和活力,呈现出观众对于文物和历史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想象,深化观众对于展览的感受和记忆。
文物径连连看设置了古城印记、海丝史迹、红色羊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条路线,既是对各文物史迹点和历史文化场所的介绍,更是对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风貌、千年海丝交往交流印记、红色羊城主题历史文化、浓郁的城市民俗风情的串联与整合,促使观众重新发现家门口的历史文化遗产,并邀请观众一同打卡,探访和解读广州的城市历史与文化。
建筑结构大揭秘展现了“四有”工作中文物保护单位矢量化数据采集及测绘的成果。通过矢量化数据采集及测绘形成的结构线图和三维图,“掀开”建筑的外观,向观众全面地揭示了文物建筑内部结构;“叠加”建筑的线图,让观众深入领略文物建筑的艺术之美。
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配合展览在线上推出了#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文物径打卡活动,线下推出了狗眠岭墓地考古工地研学、展厅打卡、文物保护答题活动,结合展览举办广州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实践、走近考古等学术讲座。在展期内计划继续与学校合作推出学生讲文物故事,面向公众推出海丝学习小课堂,融合传统节日冬至推出寻“九”挑战等系列活动。展览展期为2024年10月18日至12月22日。
(执笔:王如诗 孙玉霞 苏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