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源·洪州窑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付太慧 聂佳 杨建凡

洪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30千米的丰城市境内,面积约51.51平方千米。考古发掘与窑址调查资料表明,洪州窑最迟在东汉晚期即能烧造较为成熟的瓷器,兴盛于两晋至中唐,晚唐五代渐趋衰退而终烧,前后生产长达800余年,是研究汉唐时期中国古代青瓷起源、发展、成熟及衰亡全过程的重要标本。

窑名:洪州窑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这是唐代“茶圣”陆羽著录的《茶经》对洪州窑最早的记载。因越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鉴于茶汤与陆羽生活年代不同窑口瓷釉相映衬出不同色泽和色调,故将洪州窑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末。而唐宋时期窑址命名遵循以窑场所在的州名命名的通行原则,因窑址所在地丰城,时属洪州大都督府所辖七县之一,故称为“洪州窑”。

窑址:点多面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洪州窑究竟位于何处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谜题。幸运的是1977年秋,经首次试掘表明,1958年调查发现的江西宜春丰城曲江罗湖瓷窑遗址就是陆羽《茶经》中著录的洪州窑。在随后进行的四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洪州窑分布在丰城境内赣江流域或与赣江流域相通的药湖岸畔的山坡、丘陵岗埠地带和清丰山溪河底、东岸缓坡地带,涵盖这些区域的东汉至晚唐五代青瓷窑址统称为洪州窑。

研究表明,点多、面广、线长是洪州窑遗址分布的特点。据统计,洪州窑遗址窑业遗存面积达51.51平方千米,共44处窑场,窑址分布于现石滩镇、曲江镇、同田乡、梅林镇、剑光街道、剑南街道(原河洲)6个乡镇(街道)11个行政村的19个自然村。在地形上以赣江为纽带连成一体,尤其是从最南边的剑南街道罗坊窑址至最北边的同田乡牛岗山窑址直线距离约20千米,其中最宽处的曲江镇罗湖窑址群宽约1千米,有10个窑址紧紧相连。鉴于洪州窑遗址考古发现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洪州窑遗址考古发掘于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瓷:青瓷与黑瓷的发源地

最初瓷器用瓷石做坯,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坚硬致密不吸水,胎体外面施一层青黄色釉,釉面光洁玻璃质感强,击之发出铿锵金属声,因其外表呈现青色,故称为青瓷。据调查,洪州窑窑址所在地土质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及少量高岭土,此为天然的、可单独用于制作瓷胎的制瓷原料——瓷石。而碎石作泥制瓷是赣北先民富有勇气和创造精神的举动,更是瓷土原料选择从被动到主动的决定性步骤。

江西丰城市曲江镇郭桥缺口城、石滩镇港塘新村和石滩镇故县村的三处东汉窑址,是褐釉器和青釉瓷器合烧的窑。出土有酱褐釉、青釉、印纹硬陶以及窑具标本等,产品以酱褐釉青瓷为主,印纹硬陶次之,适量烧造精致青瓷,从胎釉特征和物理测试的结果来看,符合现代意义瓷器的标准,是成熟的青瓷。表明江西丰城地区与浙江宁绍地区都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不仅如此,赣江沉船打捞出水东汉晚期青瓷器和东汉永元三年(91年)墓葬出土的黑釉罐,从造型、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工艺方面鉴定,属于洪州窑早期东汉丰城港塘窑的产品,进一步印证了江西丰城洪州窑不仅是青瓷的起源地,也是黑瓷的起源地。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烧造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芒口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千载光阴,在洪州窑破译制瓷密码的一瞬间凝固成了永恒,江西丰城“三江一河七水一溪”的水网布局将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与中国生活方式载向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6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