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原始瓷蝶形纽云雷纹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玮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文明的进程。在瓷器中,有一类比较特殊,既不是陶器也不像瓷器,就是原始瓷。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商原始瓷蝶形纽云雷纹罐,该罐1973年出土于九江新华书店的人防工地。高20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24.5厘米。撇口、短颈,颈部饰数道弦纹,肩部堆塑三个蝶形系,通体饰拍印的云雷纹。圆形底,底部内凹。胎灰黄色,器表有釉质感。商代是中国南方地区印纹陶和原始瓷发展的高峰阶段。九江地区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中,基本都有印纹陶和原始瓷出土。非常难得的是,该器物器形完整,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为一级文物。

image.png

实际上,“原始瓷器”的概念源自学术界约定俗成,实非科学定义。

在1929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掘中,与甲骨文、印纹白陶相伴,出土有一类器表挂釉、质地坚硬、造型精美的陶瓷器,当时的研究者将其称为“釉陶”。但是这类器物的物理性能更接近于瓷器,胎体坚硬,火候高,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只是原料处理欠精,烧结的程度稍差,所以有学者认为应属于瓷器范畴,不再是陶器。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安金槐认为:“广义地说,只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就可以算是瓷器:一是胎骨是用高岭土做成的,有的胎骨也羼有石英或长石等粉末;二是有光亮的釉;三是质坚硬、火候高,叩之作金石声;四是胎骨不吸水分。”根据这个标准判断,“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瓷器,已完全具备了早期瓷器的特征”。

1971年组织出国展览时,有关展品涉及郑州商城遗址的“瓷器”,对于这些展品的命名,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安金槐的观点,他主张这类器物为瓷器;一种是组织展览的法籍俄罗斯人艾利赛夫的观点,他主张这些展品为“釉陶”。双方争执不休,互不相让。郭沫若得知此事后,邀请了商承祚、宿白、史树青等专家与安金槐、艾利赛夫等一起,对这一命名进行了学术探讨,但仍难以定夺,最后同意了郭沫若的折中建议,即将商周时期的高温釉器物称为“原始瓷器”。

但是有关“原始瓷”概念的争论仍然十分激烈,直至1978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组织召开跨学科的“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进行专题讨论,达成初步共识:最早的原始瓷器从商代开始,到了东汉才出现了成熟瓷器,从商、周到东汉是瓷器的过渡阶段,应该叫原始瓷。《中国陶瓷史》也明确指出,我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瓷器“应属于瓷器的范畴,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产物”,因为处于瓷器的“低级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和夏代良好的陶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陶器相比,它具有很多优越性,坚固耐用、洁净美观,胎体吸水率低,更结实轻便。在商代,原始瓷属于和青铜器一样的贵重物品,刚面世即成为贵族使用的珍品,既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实用器,也是较为精美的工艺品。

九江市博物馆的商原始瓷蝶形纽云雷纹罐,具有商原始瓷的典型特征。商代原始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呈青灰、灰白与黄白色,胎料细腻。由此可知,胎料不是一般黏土,而是经过精选淘洗的接近于高岭土的泥料作胎;胎质坚硬,比一般印纹硬陶细腻,烧成温度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为1200摄氏度左右;器表仍以饰印的方格纹为多,并有一些云雷纹、弦纹与附加堆纹;器型大量仿制青铜礼器的器型,常见的器型有罐、尊、豆和钵;器表黑色泥釉与胎结合良好且有亮光,可洗涤,吸水率很低,有类似瓷釉的特点。原始瓷已经脱离陶的阶段而属于瓷的范畴,之所以在瓷前加原始二字,是因为在烧成温度、吸水率等方面与东汉以后的瓷器还有质的差别。

原始瓷器是我国古代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一种形态,无论胎和釉都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是陶器向瓷器发展中的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原始瓷器是中国瓷器的开端,是中国各类瓷器的鼻祖,从青瓷到白瓷,从单色釉瓷到青花瓷,再到各种彩绘瓷……中国古代瓷器不断革故鼎新、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熟,以其精妙雅致、别具匠心之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市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9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