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疆七十载 初心不忘启新程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古老而神秘的北疆土地,山川壮丽,草原广袤,自古便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舞台,留存着一代代先民的足迹。自1954年正式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其前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作为内蒙古地区考古学研究的主力军,在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北方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研究、历史时期中原政权在内蒙古地区的行政建制探考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成就。2024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系统回顾十年以来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发现,不仅是对内蒙古考古事业七十年历程的总结,也是对当下考古工作的盘点,更凝聚着对考古院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2014年以来,全区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配合基本建设和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共计120余项。较上一个十年,从旧石器时代至元代各阶段的考古工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成果方面均有明显变化。

寻迹万古

金斯太、萨拉乌苏等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重启,为探讨中国北方古人类的迁徙、技术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

2000—2001年金斯太遗址首次发掘,基于对部分出土遗物特征的研究,有学者提出金斯太遗址石制品含有勒瓦娄哇技术因素。2012—2013年金斯太遗址第二次发掘后,再次确认该遗址第7—8层存在盘状石核等典型勒瓦娄哇石制品。这些研究与发现将此类技术方法在欧亚大陆的分布范围向东扩展了近万公里,将中国纳入了以往相对参与较少的诸如尼安德特人群的扩散、交流和适应等国际热点学术问题的讨论中,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2021年后,金斯太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重启。经过四年的努力,除发现用火遗迹外,还出土陶片、石制品、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万余件,同时,系统采集了一批科技分析样品,为后续人类行为的多学科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发现,基本建立起金斯太遗址距今5万至3000年间较为连续的年代框架,为研究金斯太遗址先民在欧亚草原东部5万年以来的生存适应策略、东西方古人类迁移、技术扩散等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陌野墟落

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重大项目的引领推动下,内蒙古中南部、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全面深入到古代社会发展和文明化进程研究层面

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工作一直以研究、阐释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为总体学术目标,以多学科方法,系统探讨西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社会面貌及其特征变化趋势。2021年发掘的查干木伦河流域巴林右旗乌兰图嘎遗址,系统揭示出该遗址在兴隆洼、赵宝沟、红山三个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历时性变化,为学界研究西辽河流域社会组织产生的时间和机制,探索该区域内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要求,依托“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2022年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的主动性发掘工作启动,历时两年,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2022年发现了与普通居址存在显著区别、规模宏大的房址。2023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蚌饰一经面世就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其年代早于各积石冢出土的玉龙,造型与风格是西辽河流域先民一脉相承的精神信仰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体现。而出土于彩陶坡这样的中小型聚落之内,更是红山先民普遍的龙崇拜的有力证明,表明这一根基深厚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认同可能曾积极地参与了红山文化社会各个阶层的组织建构。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历时数月,揭露了一座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红山文化遗存,遗址内玉石器出土共计百余件,包括环、璧、璜、斧、蚕、枭、龙等,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填补了内蒙古地区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空白,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社会面貌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石砌建筑遗存也显示出与河套地区的石城建筑、藏玉于墙的文化源流。对于探讨红山古国文明阶段礼制文明初步形成、西辽河文明探源以及红山文化申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在西辽河流域寻找兴隆洼文化早期及更早的文化遗存,2023年起,赤峰市敖汉旗西刘家屯遗址发掘项目正式启动,经过两年的发掘,发现相较于其他同一阶段遗存,该遗址呈现出遗存较少且组合单一、陶器纹饰更为原始的特征。这项发现为学界探索西辽河流域主体文化序列的文化面貌、性质与源流提供了新的线索。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首批启动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一,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发掘项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后城咀石城面积达138万余平方米,2019年以来,经过五年的考古工作,出土了玉璧、玉璜等高等级遗物,完整揭露了石城城门区域这一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最复杂的城防体系,城垣、瓮城、壕沟、地下通道等共同构建了后城咀石城攻防兼备的地上地下立体防御体系,是其军事防御功能的高度体现。这些发现共同确立了后城咀石城作为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早期中心城址的地位,为探索河套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及人群的聚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距今4500—3800年是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沙日塔拉遗址年代距今4100—3600年,是一处集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于一体的中型聚落。2021年至今,经过数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考古遗存,出土的玉琮等玉器,反映了其与东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西部齐家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也为深入探讨龙山时代中心性城址南移与生业环境、人群变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草原新篇

以裕民遗址发掘为契机,开启探索阴山坝上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的新篇章

化德县裕民遗址在2010年试掘后,其文化特征显示出对深入研究阴山坝上草原地带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的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的发掘,确认裕民遗址年代距今约8400至7600年,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存。

为全面掌握此类遗存的分布范围、聚落布局与人地关系,2016年至2020年,项目组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乌兰察布市四麻沟遗址与锡林郭勒盟乃仁陶力盖遗址,在其中的乃仁陶力盖遗址发现了迄今在北方草原地带面积最大、房址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这些发现揭示了距今8600至7000年间的裕民文化的基本特征,大体勾绘出其东至大兴安岭西麓、北达中蒙边界、南至河北北部、西抵阴山东段北麓地域的分布范围。同时,河北省考古同仁在河北北部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上述工作极大扩充了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早期裕民文化的时空关系及文化内涵,开启了探索坝上草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的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兴隆、四台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裕民文化的源头被追溯至距今10000年左右的四台遗址第一、二期遗存,并以此提出了“四台文化”的命名,而以兴隆遗址G5⑥为代表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遗存,其检测年代可达距今13500年至10000年,为将这一文化脉络向更久远的时代延伸创造了可能。

北疆吉金

持续开展内蒙古东南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强化了对以石构墓遗存为代表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宁城县小塘山石城是继松山区三座店石城之后,又一次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类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斧、凿、镞等10件青铜器,其类型多样,为以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所罕有,对研究这一时期铜器铸造工艺、矿料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发现的房址土坯墙体上加筑石砌墙体的现象对于深入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双圈房址的建筑方式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为学界深入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类遗存的性质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一时期,石构墓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7年至2021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乌拉特前旗塔汉其、阿拉善左旗敖包图与巴润别立发现了属于公元前1300至前800年的特布希文化的亚腰形石构墓,刷新了以往学界对特布希文化分布南界的认识,同时,塔汉其墓葬出土的陶鬲残片、敖包图墓群中出土的石磨盘等磨制石器在一定程度上为探讨我国农牧交错地带文化互动、生业转变、人群融合提供了新的线索。

2019年至2021年开展了新巴尔虎右旗石板墓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基本摸清了呼伦贝尔北部地区此类遗存的分布状态,其具有的文化特征与蒙古高原东部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石板墓文化基本相同,极大扩充了此类遗存的分布范围。

南北交融

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收获重大,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墓群填补学术空白

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是目前内蒙古地区经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以秦文化为主体的墓葬群,2017年至2018年项目组累计揭露墓葬131座、祭祀坑1座,出土各类遗物700余件。该墓地文化面貌以典型秦文化遗物为主,兼有赵文化因素遗物及北方系遗物。体质人类学与古DNA研究成果表明,其死者约半数以上属中原移民,其余为土著居民与南来北往的移民杂居形成的混合体质类型居民。作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秦、汉之北部边疆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它所呈现出的人群及社会与文化等层面的高度融合对学界全面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至2023年发掘的吉呼郎图墓群是我国阴山以北、戈壁以南草原地区迄今发现的第一处大规模匈奴墓群,填补了内蒙古草原地区匈奴遗存研究的空白。墓葬年代属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构筑方式及葬俗与漠北地区匈奴墓葬特征一致,同时出土了来自汉地的铜镜、漆器等遗物,真实反映出两汉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势。

牲牢粢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掘对象多元,武川坝顶礼仪性建筑填补祭天遗存空白

武川坝顶遗址经过2019年至2022年的连续考古发掘,项目组初步认定建筑主体性质为北魏时期专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北巡而兴建的一座大型祭祀建筑,北齐时期又用作军事堡垒。

作为祭祀建筑,坝顶遗址的形制布局与宝鸡市凤翔县秦汉血池遗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了拓跋鲜卑对华夏传统礼制建筑的传承,而北魏王朝于阴山之巅修建大型祭祀建筑场所,又带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的实物见证。

往日烟华

唐宋时期考古工作成果颇丰,唐代胜州榆林陈氏家族墓地发掘揭示其历史研究价值、辽上京城址布局与历史沿革逐步明晰

2015年至2016年,项目组对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周边唐墓进行了连续发掘,累计揭露斜坡墓道砖室墓20座。通过对墓志的辨识可知,十二连城古城即为唐代的胜州榆林城,该批墓葬即为唐代胜州榆林陈氏家族墓地,为研究颍川陈氏的流布、唐代胜州榆林县的历史沿革和周边区域的民族构成及葬俗葬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辽上京考古与研究工作一直是内蒙古城市考古的重点,2011年至2023年,项目组通过长达十三年持续不断的工作,基本明确了辽上京宫城四至,确认了皇城东门至宫城东门之间的东西向主街属辽上京城内最宽、最重要的中轴大街,深化了对皇城东向中轴线的认识,尤其是通过考古发掘辨识出辽代大型建筑基址多朝东而建、金代建筑体量明显变小且改为南向的规律,科学揭示了其从辽代都城到金代地方城的沿革与变化情况。

交流荟萃

元上都、集宁路开展的元代考古,极大丰富了不同人群交流交往交融的真实史料

元上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新近出版的《元上都遗址文物勘探报告》系统地向学界全面介绍了2008年至2010年元上都勘探成果,全面揭示了元上都城市布局、遗存分布与保存状况。

集宁路古城始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原属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级为集宁路,近年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在其附近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的元代坟茔。2014年至2016年,项目组对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金元时期墓葬148座,出土的大量遗物及人骨为研究金元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精诚合作

中蒙联合考古工作持续开展,和日门塔拉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我国第一支与蒙古国联合开展考古调查、发掘的考古研究机构,双方合作始于2005年,近二十年来,双方合作开展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考古工作数十项。2014年至2018年,项目组对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的和日门塔拉三连城开展持续的考古工作,了解了城的布局结构,揭露了城中心建筑的大型高规格建筑台基。和日门塔拉城址年代处于公元前2—1世纪,结合文献记载,该城址可能为与匈奴祭祀有关的礼制性建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百年考古事业开启了新篇章。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内蒙古考古工作将从阐释草原文明核心内涵的角度出发,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主旨,以深入发掘独具北疆特色的草原文化为工作重心,全面提升内蒙古考古发掘与研究水平,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筹建内蒙古考古基地、搭建各类合作平台、拓展科研申报渠道、强化科研成果出版力度、积极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推动研究实力强起来;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综合研究实力,发展以阴山为中心,横贯高原东西、沟通大漠南北的考古布局,打造集森林考古、草原考古、民族考古、沙漠考古于一体的考古名片,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北疆文化活起来。

70年来,在一代代人承前启后的努力下,内蒙古考古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从史前的聚落到历史时期的城市,北疆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逐渐从尘封的历史中苏醒。赓续历史文脉、促进中国北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始终坚持的信条。

不忘初心、回顾过去、厚积薄发、展望未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带领全区各级文物单位肩负起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的崇高使命,秉承初心使命,争取取得新成绩,厚植文化根基,谱写北疆华章。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2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