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展陈 “马王堆”汉代文化焕新生 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的策展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汉墓,自20世纪70年代发掘以来,一直是全球考古和历史学界的瞩目焦点,向世界证明了早期中国文明在艺术和哲学上的深邃与精妙。2024年,在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整合全球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数字艺术的创新思维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最新发展,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b)汪悦进教授团队,经过长达三年的精心策划,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展览于2024年6月8日至2025年2月17日在湖南博物院展出,该展览是目前全国文博界单体投入最大的数字展览之一,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科技融合指示的成果,为让马王堆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了新力量。

创新团队合作模式 平衡学术研究与艺术呈现

沉浸式数字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展览方式,在艺术表达、技术创新和展览阐释上都难以借鉴传统展览的策划经验,需要博物馆联合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以创新的方式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在“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的策划阶段,湖南博物院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藏品资源,以及近年来持续累积并优化的数字化资产成果,为展览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b)汪悦进教授团队多年来围绕马王堆汉墓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项研究成果,是全球领先的马王堆汉墓研究方面的科研团队;中国数字图书馆多年来深耕数字产业并为大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展陈执行和媒体统筹单位。多个行业的头部机构联合,将“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导,综合各方优势资源,发挥新质生产力,打造了一场科技范十足、互动效果满满的时空对话,以学术性、实验性、公共性并举的气度不断拓展当代博物馆展览模式,以“两个结合”之精神使中华文明更有效地作用于现代化建设,让马王堆之美跨越时空与当今世界文明辉映,也为文物遗产创造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数字化的借鉴路径。

以藏品阐释为基础 打造系统化的阐释结构

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基于汉代天人同构的“宇宙-生命”哲学,此次展览通过“时空”“阴阳”“生命”三个主题版块,呈现了马王堆汉墓所承载的中国古代对于宇宙和生命的宏大想象与艺术表达。这三个版块不仅提炼了马王堆汉代文化的核心主题,而且各自侧重点鲜明。通过三种不同的叙事思路、空间形态、技术媒介来展现马王堆汉墓所体现的三个不同的文化侧面。

“时空”版块,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密椁室为原型,展示马王堆汉墓的神秘结构和丰富文物。整个椁室就像一个微缩宇宙,宴饮用具、仆侍歌伎的木俑、各式乐器、古老博具游戏等墓中器物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古代生活,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哲学与宇宙观念深刻理解的神秘数术图式,记录人们智慧与追求的简帛文字,让观众在探寻中领悟古人对生命与宇宙的敬畏和追求。

“阴阳”版块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与织物上装饰的云气图案,将四重套棺云气纹作为叙事主线。在镜面的重重幻影中,四周的云气仿佛聚拢而来,带领观众进入到马王堆的奇妙世界,领略古人对生命由死入生、逐步升华的恢弘想象,这其中承载的中国式浪漫想象传递着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生命”版块,聚焦T形帛画,从北冥黄泉世界、人间祭祀仪式、墓主飞升仙境再到天界景象,生动演绎了生命“由地入天”的升华仪式。这一过程不仅呼应了“时空”与“阴阳”的展厅设计,更深刻体现了汉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

丰富展示手段 全方位呈现马王堆汉墓艺术

展览通过沉浸式数字多媒体展示与马王堆汉墓艺术多维度解读,创新应用沉浸式LED球幕、参数化渲染、文物数字修复技术,使用国际前沿的学术视角和叙事方法来展现“宇宙运转—生命升华”的动态过程,生动阐释马王堆汉墓的墓室构造、纷繁器物、文化理念及人文思想,巧妙呈现中国古代对宇宙、生命的宏大想象与艺术表达,意在打造一场极具启发性和震撼力的文化视听体验,让公众以沉浸式剧场的形式进入马王堆汉墓所蕴含的宏大壮丽的宇宙想象和生命哲学,让马王堆汉墓文物所承载的早期中国文明的绚烂文化和深邃思想,跨越时空与世界连接。

策展团队充分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搭建高度统一的视听美学体系,精心向世界传递出极具瑰丽色彩和宏阔景象的时空回响。如用算法技术呈现“阴阳散聚”的云气图案,以LED球幕空间演绎颇具浪漫色彩的T形帛画等,让珍贵文物及文化元素穿越时空而来。数字技术赋予展览更具艺术美学、哲学思辨、具身感知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种特质性,文物得以摆脱图像、文字等传统介质,展览在虚实相生的技术支持下,形同一把把钥匙,娓娓道来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理念,进而刻画出一条凸显中华文化基因延绵不绝的主脉络,以帮助观众真正理解“何以马王堆”,并借汉代对生命艺术的想象与思索,开启看待时代、社会与自我的新角度。

在“时空”主题版块,观众可步入一个由三维投影构成的多层次影像空间。该空间参考了马王堆汉墓椁室的空间设计布局,利用三维投影和镜面地面设计,通过“筑”“器”“道”“境”四幕共计20分钟的数字影像,展现了马王堆汉墓的椁室结构、随葬器物、数术图示及简帛文字四大主题。“时空”版块共分为中心影像空间以及四个辅厅空间。通过超高清文物扫描、数字文物修复、裸眼3D、三维粒子渲染等技术,“时空”版块引领观众深入了解西汉时期人们对宇宙和生命运行规律的深刻思考与阐释,不但对湖南博物院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重点文物进行了深度展示和情境叙事,同时也进一步探究和再现了古人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在“阴阳”主题版块,用16块吊装的半透明纱幔展现出层层无尽的云气世界,串联起马王堆汉墓重点文物——一号墓套棺所反映出的阴阳两气离散、萌发、交缠与结晶的生命戏剧。“阴阳”版块的超高纱幔影像投影和镜像空间营造了无限延展的观展体验。“阴阳”两气无穷交织的云气图式不仅实现了马王堆汉墓与观者的跨时空交流,更再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由死入生、逐渐升华的壮阔想象与浪漫表达。

“生命”主题版块是本次展览的高潮和终幕。在该版块,利用生成算法艺术与古代乐器声音采集等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在直径15米的大型沉浸式透声LED球幕中呈现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所展现的“由地入天”的生命转化之旅。通过“幽冥”“祭祀”“合气”“登遐”四幕数字影像,将观众带入生命飞升的艺术世界。在沉浸聆听钟磬等汉代乐器奏出的宏大音乐的同时,观众可以站在球幕下方,沉浸式地感知马王堆“T形帛画”所描绘的神秘仪式,亲身体验千年前的生命蜕变与飞升的浪漫。

音效设计服务空间营造 打造全感官沉浸式体验

除此以外,大展的策展团队为了更好地体现展览主旨,将编钟、编磬、丝竹、管弦等传统乐器与自然界的声音相结合,创造了与场景交相辉映的各种音乐效果,尝试利用音乐向观众传递中国古代哲学的艺术表达。

“时空”版块的配乐旋律由传统五声音阶体系(宫、商、角、徵、羽)构成,试图捕捉马王堆时空里的生命哲学叙事。首先,以黄肠题凑般厚重深沉的和声和器乐开启第一幕“筑”,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场域,使人感受到古代信仰中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随后,在展现随葬物质世界的第二幕“器”中出现了钟磬礼乐,引入更加明亮生动的旋律,象征墓主人对死后世界的美好想象。伴随影像镜头的远近变化,古乐追摹着随葬品背后代表的宴饮、乐舞、游戏场面,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欢乐和安宁的地方。

“阴阳”版块的音乐设计与影像中四层套棺层层递进的视觉叙事相对应。第一阶段的音乐以幽冥和缥缈为核心,通过低沉悠远的音调代表生命静止的状态。音乐的流动性极低,就像是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第二阶段的音乐逐渐转变,使用模拟冰裂、春雷的音效,表现万物复苏与生命的觉醒。随后音乐节奏缓步加快,宛如大地从沉睡中醒来,弦乐配合着在云气中出现的黑地彩绘漆棺上的怪兽形象,体现着富有生机活力的初步律动。第三阶段音乐反映了仿佛炎夏的生命荣发阶段。配乐通过快节奏的丝竹乐和管弦的合奏来展现生命的繁茂和旺盛,同时加入飞禽走兽的鸣叫声,对应了朱地彩绘漆棺影像描绘的热烈场面。最后,第四阶段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超然升华的感受。不断加快、上升的曲调代表着生命追求圆满,呼应着第四层内棺上的贴羽装饰。结尾处轻脆的钟磬则代表着生命趋向成熟,带有一种秋天般的收获和智慧的意味。整体上“阴阳”版块的音乐设计通过不同的阶段和元素,来体现生命从死向生的升华,以及阴阳哲学中的状态演变。四个阶段的音乐对应了四重套棺,代表了不同的生命状态,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艺术表达。

在“生命”版块中,音乐设计以马王堆T形帛画的图像叙述为灵感来源,通过四个阶段展现生命从幽冥黄泉到升入仙境的过程。在第一阶段“幽冥”,音乐设计旨在营造出生命在幽冥黄泉的状态。起初,一切沉浸在黑暗中,随后逐渐响起寒冰崩裂的声音,由远及近地传来激荡的水声,使观众感觉仿佛置身于幽暗的海底。音乐中巨大的鱼类怪兽的声音忽然穿越,伴随着光线穿透深水的效果,营造出双鱼穿梭、水花翻腾的生动场面。第二阶段“祭祀”的音乐转为清脆的编磬声,慢慢揭示出祭祀的场景。随着马王堆的礼器和排列有序的仪式俑在球幕中逐渐浮现,音乐转入营造庄严凝重的祭祀仪式氛围的编磬声、编钟声(取材自著名的曾侯乙墓编钟)。两种乐器的声音交相辉映,增强了音乐仪式感。进入第三阶段“合气”,音乐突然转变。两条光带般的阴阳巨龙在昂扬、富有旋律的音乐中冲天而起,象征着生命升华,进入天穹。第四阶段“登遐”的配乐中,随着编钟再次鸣响,音乐中出现了星云漫天、日月同辉的奇景。最终,音乐从高潮逐渐变暗,仿佛回归到飘渺的海涛声中,暗喻生命又回到了起点,不但象征着生命循环的概念,同时也给整个音乐设计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这些巧妙的音乐设计旨在让观众体验一次从幽冥到升天的奇妙之旅,感受生命循环与升华的深刻内涵。

总结

展览一经推出即引发了国内外重要媒体的报道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截至11月30日,展览实际运行176天,共接待观众超过37万人次,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媒体各类宣传报道达11739次(含转载)。

马王堆汉墓为研究古人生命观和宇宙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本次展览通过挖掘马王堆IP文化元素,利用前沿数字技术使展览“虚实结合”,将文物及其元素数字化,充分展现汉代先民的文化生活以及该时期人们对于生命观、宇宙观的认知,对生命升华的向往和崇敬。展览对于马王堆汉墓文物所代表的汉代生命观和艺术精髓的凝练与呈现,旗帜鲜明地确立了作为专业展览机构的博物馆在数字展示上应坚持的一项重要标准,即知识传播应是数字化展示的根本。

湖南博物院联合国际一流学术团队,整合全球领先的学术资源,运用前沿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剧场方式全新演绎马王堆汉墓这一举世震撼的文化遗产,充分呈现其凝聚的早期中国文明精髓和艺术成就,全方位展示马王堆汉墓文化所承载的艺术、想象与认知世界,在古代历史的现代表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最前沿的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上具有领先性,力图开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新范式。

(执笔:李丽辉 谢颖 吕晨晨 赵芸婷 杨亦嘉 孟垚)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8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