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自启动以来,四川省坚持认真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次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发挥好统筹安排、协调全局的重要作用,有序推进普查各项工作。
建设普查机制,试点先行先试
未雨绸缪,做好前期准备。四川省文物局认真组织做好各项普查前期工作,分别于2023年8月、9月向全省下发做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抽调人员建立工作专班,做好普查经费、队伍组建等相关准备。同时,建立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实有名录,梳理2012年以来考古工作、文物资源调查中新发现文物并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对已掌握的普查对象建立预先保护机制。
迅速响应,成立省级领导小组。1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四川省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组建成立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四川省文物局,全面安排部署普查工作。
重点部署,跟进试点工作。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四川省四普办”)迅速发挥作用,召开普查试点工作调度会,安排布置普查试点各项工作。13个国家级“四普”试点中,四川省有两个——巴中市通江县、资阳市安岳县,在两地分别进行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普查试点。四川省四普办进一步明确试点县普查工作要求,督导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及时总结试点情况形成总结报告,并结合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顺利开展“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联系,统筹普查进度。先后印发《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面向社会征集四川省辖区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致函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供本行业文化遗产名录及相关不可移动文物线索。6月18日,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全面完成队伍组建,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优化各项保障,加强全面督导
加强基础培训,建强基层队伍。4月至10月,四川省四普办积极承办、组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等多场“四普”培训,推广、宣传通江和安岳两个试点县的工作经验,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普查业务骨干4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形势与任务解析,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和分类标准解读,不可移动文物定名、年代、计量标准解读,普查系统与软件安装使用,实地调查现场教学等;同时,结合四川实际,就窑业遗存、矿冶遗址专项调查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开展专项培训,提高综合能力。四川省四普办业务指导组多次前往各地开展“四普”业务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普查队员严格按照“四普”技术标准进行普查,并针对基层普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文物认定、分类、定名、计量、描述、图纸测绘等问题逐一进行解答。10月中旬,四川省四普办对全省各级普查骨干、技术人员分片区进行普查专用设备操作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要求、GNSS理论基础及设备基本操作讲解、采集终端操作实操等,确保普查专用设备使用到位。10月下旬,四川省四普办编制印发《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样表及说明》,以古文化遗址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样表为例,用注释的方式详细标示技术标准、填写规范、关联登记表、概念解析等信息,并附有完整填写的六大类型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样表,有效指导基层“四普”信息规范登录。
组织专家力量,形成普查合力。5月,四川省四普办召开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座谈会,牵头成立专家库,并向专家代表颁发聘书。专家库整合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省各级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入库专家研究方向涉及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革命文物)和其他五大类共185人,为各级普查机构提供“一对一、全覆盖”的业务指导。
省级高度关注,持续调研督导。四川省领导多次亲赴普查一线,调研当地“四普”工作并作出明确要求。四川省四普办通过下发督办通知、提示函和督查通报等形式,持续加强对各地普查工作督查,强化“调度、督导、通报”三到位。自8月初开始,四川省四普办着手汇总各地普查工作特色亮点及重大发现等相关信息,及时掌握各地普查工作最新动态、实际成效,宣传普查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创新成果及重要新发现,不定期汇总为“四普动态”的文件形式送至各有关单位。
广泛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参与。6月8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成立,成员包括学生、工人、自由职业者、退役军人、摄影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各地文物部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结合文物普查工作因地制宜举行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全民普查”的氛围在省内愈发浓厚。统筹各级宣传资源,广泛宣传普查工作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在国家文物局“四普”专栏发布4条普查风采视频、四川省文物局网站发布98条图文信息;同时在省级媒体川观新闻及封面新闻APP分别开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普查我有料”专题,取得近350万次阅读量,并上线文物“四普”知多少知识挑战赛,活动共吸引超125万人次参与,话题“文物四普知多少”在社交平台上阅读量近1700万;设计制作“四普”宣传主海报和科普宣传画,发布全省“四普”快闪视频和阶段宣传报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有效提升公众对文物普查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全局稳步推进,普查成果初现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周密部署下,四川省四普办积极协调,各部门认真配合,全省“四普”进度如期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月28日,四川省四普办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分类开展专项调查,制定专项调查工作方案,结合本次普查针对性地开展旧石器、古蜀文明遗址、蜀道等专项调查。
5月,四川省“四普”第一阶段工作已全部完成,全省文物普查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各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开展测量、绘图、标本采集、拍照等,并按照普查标准规定采集填报数据信息和相关资料。
7月15日,四川省四普办印发《关于做好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对实地调查阶段具体任务、时间节点、普查质量、宣传引导、普查纪律等作出明确要求,四川省“四普”实地调查阶段任务有序展开。
多地通过普查收获文物新发现。截至目前,全省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672处,资阳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新发现数量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自贡市发现许祖熊故居(清代晚期)、观音山双龙桥(明代早期)、恐龙化石点位;绵阳市发现三台县秋林镇东汉崖墓、梓潼关基井(近现代)、马儿梁佛爷岩摩崖造像(唐代早期);宜宾市发现东鑫和酿酒作坊遗址(元代至明清)等。
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60937处,复查率达93.42%,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其中,资阳市复查率100%,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复查率99.86%,雅安市复查率99.76%,其他市(州)复查率均达到80%。
下一步,四川省四普办将再接再厉,紧抓数据填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加强质量控制,对各地录入系统的普查资料和信息数据进行抽查并做好技术指导,确保普查成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加大普查新发现力度,严格贯彻“应保尽保”原则,将符合“四普”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全部进行调查登记;持续加强与公安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保持打击文物违法违纪的高压态势。通过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第二阶段各项普查工作,让“四普”实地调查发挥更大作用,为实地调查阶段的数据汇总、收尾转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