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高 夏颖

在安徽桐城市区,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余米、宽2米的小巷子,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六尺巷”。看似普通的小巷,却承载着中华民族谦逊礼让、和谐包容的传统美德。

据《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流芳于世。

image.png

“六尺巷”的文化弘扬,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历史上的六尺巷在战火与拆建中基本拆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85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对六尺巷进行部分修复;2002年,桐城市政府拨专款对六尺巷进行全面修复,同时,配套修建“懿德流芳”和“礼让”牌坊两座,照壁一座,“让墙诗”石刻一通。

为重现六尺巷故事场景,更好地传承“六尺巷”文化,促进文旅融合,2019年,桐城市启动实施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工程,承载着六尺巷文化典故的张氏宰相府、吴氏旧宅及其所在的街区,从空置企业单位和居民大杂院的状态中不断蜕变,实现了华丽转身,现设有“礼让文化”“廉洁文化”“张氏家族文化”“方氏家族文化”“吴氏家族文化”展。未来,桐城市还将一如既往地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市更新发展,通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提升、基础设施改造与活化利用项目,让历史文化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动力。

“六尺巷”的文化弘扬,离不开文物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对六尺巷文物保护档案资料进行充实,加大文物保护监管力度的同时,更深刻挖掘了六尺巷的文化内涵。为了将六尺巷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围之中,桐城文物工作者加强桐城古街巷、古建筑保护力度,书院、宅第、宗祠等历史遗存得以保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现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片、历史建筑206处、不可移动文物505处、非遗名录71项。2024年,文物工作者在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和测绘建档基础上,对全市域历史建筑挂牌情况进行全面复查,更新保护标志牌206处。此外,还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多种活化改造路径,探索推广合理利用模式,现已先后完成桐城中学校史馆、桐城剧院等17处历史建筑修缮。建成开放的桐城博物馆,使桐城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公众,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尺巷”的文化弘扬,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创新传承。六尺巷故事被编入当地学生教材,融入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和家风教育;六尺巷的传说,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已入选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尺巷为题材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以及系列“微宣讲”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六尺巷蕴含的包容、礼让、谦逊、大度的文化内涵,正不断启迪群众传承发扬宽厚仁爱、互谅互让、强者先让、和谐礼让的美德。

“六尺巷”的故事更启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以六尺巷文化润民风,不仅搭建了“六尺巷德邻社”“彩虹之家”“红色港湾”等基层德治联盟,还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当地法院根据六尺巷故事精髓创新推行“六尺巷调解法”,成效卓著。六尺巷的经验,也逐渐走出巷口,走向全国。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六尺巷调解法”现身最高法报告。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六尺巷的精神,在湖北、广西、山东等地基层政法部门被应用于解纷实践……

回望历史,叩问当下,“六尺巷”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却回旋着礼让文化的璀璨色泽,其精神内涵更具有弥足珍贵、亘古亘今的当代价值。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