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瑰宝 赓续历史文脉——《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兰屯市卷》记略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古族源研究中心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批准号12@ZH014)重要子课题成果之一,系统展示了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文物考古成果,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揭示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森林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预计出版10卷本,“扎兰屯市卷”为其中第8卷,项目组在吸取前7卷本编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考察了扎兰屯地区的考古文物资料,系统公布、深入探讨,为研究扎兰屯市的历史文化发展与民族生活变迁提供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对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主要内容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兰屯市卷》以考古学为主导,结合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扎兰屯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生物遗存和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同时,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景照片和手绘插图,生动展现扎兰屯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长居于此的北方多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端,境内以山地、丘陵、平原、河谷为主,全市总人口约40万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回族、朝鲜族等20多个民族。考古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流经扎兰屯市的雅鲁河和绰尔河流域已有人类活动。本卷以时间为序,集中展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不同时期扎兰屯市的考古遗址和珍贵文物,特别公布了项目组在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南木鄂伦春民族乡、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调研的民俗学材料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研究内容,系统论述了扎兰屯市的发展历史、文物遗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精彩呈现了扎兰屯地区厚重的历史文脉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进程,为研究蒙古族起源与早期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

扎兰屯古代遗址与文物概述

扎兰屯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市有不同时期的遗址点1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扎兰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多个历史时期。扎兰屯新石器时代遗物丰富,今存大量石镞、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锛形器、磨盘、磨棒、圆形有孔石器等,项目组通过田野考察,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浩饶山镇西平台村绰尔河西岸的台地上,这些为了解扎兰屯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扎兰屯地区博物馆现藏多件青铜时期的铜镞,根据形制可将其分为有銎镞和有铤双翼镞两类,前者体现了源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北方地区传统,后者则是典型的中原样式,表明扎兰屯地区青铜时代森林草原文化受到过中原文化的影响。扎兰屯地区是辽、金政权与北方族群对峙的边防重镇,高台子辽代城址、金界壕扎兰屯段是辽金时期重要的军事遗存;当时的扎兰屯还是边贸重镇,边北村窖藏、西平台窖藏出土了大量钱币,并以宋代钱币为主,另有少量唐代钱币;扎兰屯还出土了数量可观、造型多样的金代铜镜,它们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金界壕是一条土筑长城,是由主墙、马面、副墙、外壕、边堡、护城壕、关城和烽火台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有岭北线和岭南线两条主线,金界壕扎兰屯段属岭南线,上接阿荣旗段,从大河湾镇王家屯村进入扎兰屯境内,途经大河湾镇、成吉思汗镇、中和镇、蘑菇气镇、洼堤镇,最终在哈多河镇沙河村越过罕达罕河,进入兴安盟境内,总里程近170公里。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在金界壕遗址采集到灰陶残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片等,这些遗物和金界壕遗址为研究辽金时期军民生产生活状况、城墙修建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代,扎兰屯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成吉思汗镇东德胜村出土的鎏金铜鞍桥饰应与蒙古贵族有关。明朝中央政府对扎兰屯地区加强管理,先后设立阮里河卫、卜刺罕卫、朵颜卫,扎兰屯市各地区出土的明代铜镜、各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陶瓷、铜造像等,与其他地区发现的明代同类器物具有相似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大一统”王朝下扎兰屯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清政府在此设扎兰章京,掌管正蓝、镶红两旗军政,今扎兰屯萃集清代各类铁鞍饰、铁兵器、陶瓷器、吉服冠顶、首饰妆具等,样式精美、工艺精湛,是清代此地文化发展繁盛的历史见证。

扎兰屯近现代文化遗址状况

今扎兰屯市分布着大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为典型代表。20世纪初,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抵大连,扎兰屯即是依托中东铁路、以商贸为中介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并成为呼伦贝尔岭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要地。扎兰屯中东铁路建筑群包括吊桥、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铁道会议旧址、沙俄森林警察大队旧址、中东铁路扎兰屯站旧址、东蒙人民自治军骑兵5师司令部旧址等39处遗址,多为石砌或者砖木建筑,外观风格、装饰细节、色彩设计均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吊桥位于兴华街道吊桥公园内,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整体由悬索桥和桁桥两部分组成,悬索桥与桁桥形体不同、风格各异,二桥相连,统称“吊桥”,今为扎兰屯市的核心景观。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铁道会议旧址、中东铁路扎兰屯站旧址、东蒙人民自治军骑兵5师司令部旧址、中东铁路扎兰屯卫生所皆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位于中央北路,是一栋具有俄式建筑风格的楼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被当作多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处,有不少名人、学者到此参观,2006年改建为扎兰屯市博物馆,现更名为扎兰屯市历史博物馆。铁道会议旧址与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的沙俄森林警察大队旧址分别位于布特哈北路和继红路,均为具有俄式建筑风格的石木结构建筑,二者现属中东铁路博物馆。中东铁路扎兰屯站旧址位于扎兰屯火车站候车室北,迄今依然是扎兰屯火车站的办公场所。东蒙人民自治军骑兵5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布特哈北路,初为中东铁路避暑旅馆,1932年作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前方总司令部,解放战争时期是东蒙人民自治军骑兵5师司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作为铁路职工宿舍,现为扎兰屯博物馆临时展厅。中东铁路扎兰屯卫生所目前为扎兰屯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办公处。

扎兰屯市中东铁路建筑群拥有百余年历史,2013年作为扩展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这些建筑保存状况较好,其中不少至今仍可使用,形成了扎兰屯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促进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扎兰屯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

扎兰屯地区生活着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众多民族,扎兰屯市下辖3个民族乡——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达斡尔民族乡、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当地的民族同胞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迁居至此。项目组经过实地考察、采访调研发现,直至今日,他们日常所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包括生活方式等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位于扎兰屯市西南部,聚居于此的鄂温克族仍保留着萨满信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跳野猪舞,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太阳花”销往各地,增加收入;这些与扎兰屯现存的近现代鄂温克族桦树皮器、狍皮服饰、萨满服等物质遗存,共同勾勒出萨马街鄂温克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形式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面貌。达斡尔民族乡位于扎兰屯市东部,当地的达斡尔族亦保留着民族传统节日抹黑节、罩鱼节,曲棍球、围鹿棋作为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智力竞技项目迄今仍然流行。南木鄂伦春民族乡位于扎兰屯市西北部,南木鄂伦春族也热衷于制作并使用桦树皮器、狍皮服饰等,因其临江河而居,所以生产的民族服饰不仅有兽皮制品,还有鱼皮制品;他们历年都要举办篝火节,也是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

扎兰屯市拥有一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0类、116项。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野猪舞、扎兰屯剪纸、羽毛画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工艺、布特哈元宵节灯会、蛇伤疗法等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扎兰屯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汇聚、交融的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多地域人群和谐共处、文化习俗交相辉映的景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扎兰屯市各族人民秉承团结奋进、平等友爱的发展理念,彰显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人文特性,将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点缀在扎兰屯广阔的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新的民族团结华章。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兰屯市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解扎兰屯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学术参照,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动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研究,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2024年11月,《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兰屯市卷》荣获第34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铜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该书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批准号12@ZH014)项目组在呼伦贝尔地区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认可。此书与《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前7卷本一样,图文并茂,序言和概述部分、遗址和文物的名称均为中、英文对照,以扩大本卷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解中国北方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执笔:刘国祥 白劲松 王珏 石婷婷 陈桂婷 寇钰洁)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8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