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江西,青山隐隐;赣鄱大地,赣水滔滔。这里水系发达,千川汇聚,桥梁众多。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江西境内现存古桥建筑近3100座。截至目前,江西共有廊桥117处。溪涧卧长虹,碧波映廊亭,它们散落在赣鄱大地,在绿水青山之间,在江河溪畔之上。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统一部署,江西高位推动,全省联动,扎实推进廊桥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逐步厘清廊桥的资源数据,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面貌,不断深化廊桥保护活化利用,探索出具有江西特色的廊桥保护和利用新模式。
2023年12月,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物局强化顶层设计,牵头部署全省廊桥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系统加强省内各级别廊桥文物的管理工作,联合印发《江西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明确江西廊桥保护的总体目标、十项任务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十项任务主要涵盖廊桥专项调查、保护管理、阐释研究、活化利用、人才建设等方面。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召开全省廊桥保护工作会议,组建工作专班,由厅文物保护处统筹,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相关工作,地市文物部门贯彻落实、协同推进。各地也积极探索,出台保护管理条例等,如吉安市制定印发了《吉安市廊桥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各地结合四普工作对廊桥开展专项调查,系统推进廊桥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加强传播展示。
2024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西省主会场活动在赣州龙南开幕,在主会场围绕江西廊桥主题进行专题宣传展示。2024年11月15日,江西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江西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进展情况汇报会,调度全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工作情况。
厘清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通过开展全省廊桥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和数字化测绘,全面摸清全省廊桥数量、分布等基础信息,对廊桥整体面貌、文化内涵等进行梳理。系统厘清了全省廊桥文物家底,截至2024年11月统计,江西现存廊桥117处,其中国保7处,省保11处,市保10处,县保38处,一般文物点51处,江西省文物局将适时对外公布全省廊桥文物保护名录。从空间布局看,江西廊桥主要分布在省内五大河流的支流或上游地区,上饶、抚州、赣州位居前三,分别为43处、22处、18处,约占总量的71%。从建筑年代看,始建于唐、宋、元、明、清皆有,但廊屋大都属清代。
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全省县级以上廊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覆盖精细化测绘,绘制本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对廊桥基本信息、保护区划信息、使用情况、保存状况、图纸、影像等信息全方位建档留存。中心采用整体统筹、分组调查的“1+3”调查模式,即1个项目部+3个调查小组,项目部统筹管理,分区规划,调查小组组建以组长负责制的调查团队,完成田野调查及内业整理。
调查队员踏山涉水“寻桥”,除调查清楚廊桥的物理形态及保存状况外,进一步厘清廊桥的建造史、存续史,关注廊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廊桥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中心目前已完成56座廊桥点现场勘察、测绘、制图、资料整理等工作。通过数字化测绘推进廊桥数字化,逐步建立起江西廊桥文物资源数据库。
江西最早的廊桥,可以追溯到三国吴宝鼎时期(266—269年)萍乡安源区的“萍实桥”,史载“汉末邑民李喜甃墩架屋,形如长虹”。江西古代廊桥延续千余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江西地方廊桥建筑文化,这里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彩虹桥”,弧形如玉带飞跨崇山峻岭之间的“玉带桥”,“四方平安、天下太平”的“太平桥”,廊桥的功能从最初单一的交通功能发展为多功能。
纵观江西现存廊桥,主要类型为“石拱廊桥”“石墩廊桥”。石拱廊桥是江西的主流形式,分布地区广,数量多。全省有廊桥的设区市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不乏一些代表性石拱廊桥。赣州信丰玉带桥因地制宜,采用条石砌成弯弧桥体,是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砌筑弯弧桥梁的典范,也为桥梁史上的罕见特例。赣州龙南太平桥将当地民居常见的三楼式牌坊门和封火山墙形式应用于廊桥上,构图完美,采用大跨度砖拱券与石拱形成三环重叠的艺术效果。赣州定南初石桥,在廊道上方局部升起楼阁,依次为观音阁和砖塔式建筑“万寿宫”。观音阁为佛教建筑,供奉观音,是赣南客家习俗;“万寿宫”为道教建筑,供奉许真君,表达了客家人祈盼廊桥平安和风调雨顺的愿望,桥总高达16.4米,将廊、亭、阁叠加成趣,集交通、集市、敬祀功能于一体,聚道教、佛教和地方神祇崇拜于一桥,反映了当地文化特色,彰显了强烈的建筑个性。抚州崇仁三川桥为单孔石拱廊桥,拱跨10米,是江西最小的廊桥,却包含廊桥几乎所有的功能和文化元素。
“石墩廊桥”又可分“木梁廊桥”“石梁廊桥”。石墩木梁廊桥主要分布在上饶市、九江市、赣州市和抚州市;石墩石梁廊桥,因材料特点,较为少见,一般多用于跨度不大的小溪流上,体量不大。在石墩木梁桥梁中,不少为“石墩伸臂式木梁廊桥”,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区域,如抚州、赣州与福建接壤的县市,可能与闽北地区梁桥文化影响有关。如赣州安远永镇桥采用木构悬臂梁建造技术,用杉木伸臂层层叠建,为中国木伸臂廊桥建筑的杰作。“石墩木梁廊桥”和“石墩石梁廊桥”,主要流行于婺源县及周边地区,可能与皖浙桥梁文化有关。上饶婺源清华彩虹桥始建于南宋,桥长103.8米,是江西现存最长的石墩木梁桥。上饶铅山地处集市贸易之地,湖坊澄波桥利用分水金刚墙墩增设店铺,将集市与通道完美结合,使“人便其行,物畅其流”。
因地理气候、建筑材料、传统工艺、民族民系文化等因素,江西古廊桥独具特色。婺源廊桥小巧秀丽,风格近皖南,多见与楼阁、亭榭结合起来,连接廊桥两端的路不是直行,而是沿河流上下游方向折行,桥与路成“H”状,饶有江南水乡韵味;抚州市廊桥兼有闽、浙武夷山地区伸臂式廊桥、撑架拱式廊桥风貌和赣中地区砖木构廊屋桥的特点;赣州市廊桥主要为伸臂式遮雨(阳)板廊桥,也流行赣中地区砖木构廊屋廊桥,多取当地民居样式用作廊屋。此外,江西廊桥砖构廊屋多于木构廊屋,常与路亭形式和功能结合,起到避风遮雨、歇息补充的作用。
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也赋予古桥红色文化内涵。抚州乐安登仙桥是与重大革命史迹有关的廊桥。1933年2月底,红一方面军在登仙桥一带展开伏击战,首创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先例,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史称“登仙桥大捷”,见证了红色岁月。瑞金的双清桥也具有重要的红色记忆,被誉为“红军桥”。抚州宜黄的中和廊桥上,仍保留着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时的连环画式标语。
强化保护,齐心协力共同守护
前期的资源调查和精细化测绘,为保护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江西各地持续把握动态,有序推进廊桥保护工作。迄今,全省已完成或正在实施32项廊桥文物修缮、安防消防、数字化项目,婺源彩虹桥、铅山澄波桥等抢救性维修工程效果良好。婺源拟定《婺源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廊桥保护新模式;赣州推动全市廊桥包保责任制全覆盖,压实廊桥文物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新余专门设立“古桥保护单位”类别,挂牌保护;定南县初石桥、宜黄县南坑仁和仙桥等廊桥列入江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备库名单。
与此同时,推进文物活化,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江西省文物局统筹全省推出“跟着四普看廊桥”系列宣传,开展江西廊桥专业知识培训,江西卫视《社会传真》特别推出“保护古桥 留住乡愁”,聚焦江西廊桥保护成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地加强活化利用,黎川舞白狮、新丰廊桥“恒白话故事”、龙南太平桥的传说、靖安花桥故事等7项与廊桥相关内容分别列入国家级、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玉带桥融入信丰县“一颗橙”主题旅游路线,助力脐橙产业发展;新丰桥与横港桥成为黎川古城景区核心景点。
江西婺源是全省廊桥最多的县,共有41处,占全省廊桥数量的35%。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古属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地域文化特征显著。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开展以来,该县在廊桥保护机制、资金筹措、保护方式上走在前,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廊桥保护新模式。
完善保护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为确保廊桥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婺源县主要领导挂帅的婺源县古村落、古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将廊桥保护作为主要议程,专题进行研究,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确保廊桥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制定了《婺源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保护力度。针对廊桥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安全隐患的现状,积极筹措资金,整合各类资源,探索企业资本参与的模式。一方面争取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加大县本级资金的投入,此外,积极探索企业资本参与廊桥保护的新模式,也鼓励村民集资参与廊桥保护。
创新保护方法,提升保护水平。始终注重创新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积极实施国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彩虹桥本体沉降、气象环境、洪水等监测,3D建模以及数字化利用等工作的实施,全面提升彩虹桥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积极争取旅游专债资金,计划实施县域内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工程,建立全县文物保护远程监管平台。
纵深推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廊桥保护三年计划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明显,但仍需细化落实,向纵深推进。如地方对廊桥的保护工程、展示利用、文旅融合等需要综合考虑与系统谋划,对廊桥相关的桥记、桥匾、宗教活动、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文史资料与民俗文化还需系统性研究。2025年,江西将重点聚焦以下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任务。
持续动态管理。结合四普工作,补充登录、认定新发现的古廊桥,对低级别廊桥文物图像和基本信息全留存,建设廊桥数据库;组织廊桥访谈,明确廊桥文物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结构类型特征,分析廊桥的保存现状、风险因素等;探索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
加强整体保护。推进“廊桥文物平安工程”,公示公告每一处廊桥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信息,实现国、省保廊桥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
推动廊桥密集地区加大保护力度和政策保障。争取多渠道资金,做好廊桥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本体维修、预防性保护、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
深化研究阐释。利用最新成果,出版《江西古廊桥》书籍,组织多种形式的廊桥摄影展、线上展、巡回展、讲座、主题游径等,扩大江西廊桥知名度;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充分挖掘廊桥营造及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开展廊桥文物价值研究,发表出版廊桥相关论文、研究专著。
溪涧卧长虹,碧波映廊亭。千年廊桥古韵长,它们如彩虹卧波,亦如蛟龙横跨,连接着风景如画的江西与深厚的赣鄱文化,是历史、文化、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廊桥保护让廊桥焕发新生,让乡愁再续,展现风景独好、如画江西!
(供稿: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 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执笔:徐少平 罗永顺 万幼楠 温蕴 詹建春 彭真 周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