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十四仓遗址考古获重要发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津文

本报讯  近日,由天津市文物局指导,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咨询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公布2024年天津十四仓遗址考古发现情况。

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至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十四仓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工作。本年度最主要的发现是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并通过重点考古勘探确认一组由12座建筑基址组成的漕仓院落遗址。该遗址布局清晰,规模体量巨大,属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存的突破性发现,为元代运河漕仓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物资料。

image.png

据介绍,2024年度实际发掘面积1538平方米,揭露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号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坐北朝南,长度约42.9米、宽度约15.2米,系由人工垫土基座、台基(包砖)、墙基、磉墩及排水沟等相关附属设施构成,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根据仓厫建筑基址墙基内侧均匀分布的2排9列磉墩,确认该建筑面阔十间,进深三间;此外,在南墙基外侧均匀分布有11列磉墩,尺寸略小于墙基内侧磉墩,可知建筑应前设有檐楹,其形制与《经世大典》《农书》等文献所载元代官制粮仓信息基本相符。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条砖、板瓦、筒瓦、重唇板瓦、兽面纹瓦当、嫔伽等,兼有少量瓷器标本。根据出土遗物、考古层位关系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建筑始建于元代,毁弃于明代早中期。根据发掘揭露的建筑基址的形制尺寸、营造方式、类型特征,科技考古手段在元代文化堆积内获取到的水稻、小麦植硅体,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组建筑为元代官制粮仓。

与会专家指出,通过2022至2023年的前期综合调查与研究和2024年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故道、引河、港湾、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关联遗存构成的元代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

未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将在天津市文物局领导下,积极推进十四仓遗的考古与保护工作。 (津文)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