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革命文物优质讲解现场展示活动十佳讲解案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2024年革命文物优质讲解现场展示活动十佳讲解案例

(按行政区划排序)

专业组十佳讲解案例

中国铁道博物馆 孙小云

回望峥嵘岁月 传承革命精神——“国庆号”蒸汽机车

“国庆号”蒸汽机车,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的一级文物。它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种种艰辛,饱含着铁路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人拥护共产党、拥护新中国的政治热情。它凝结着铁路人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持续激励着铁路人、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一路高歌猛进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山西博物院 郭亚松

地下党员的“秘密武器”——一台旧收音机的故事

山西博物院收藏着一台收音机,它曾是太原地下党员刘鑫工作中的重要“武器”。太原解放前,刘鑫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通过这台收音机了解前线战况,获得党的政策思想,传播给其他进步人士,获悉自己的任务。刘鑫也因此成了中国共产党与进步人士的重要联络人,这台收音机里传播的红色声音也让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王浩涵

两代华侨与一份《真相》

案例聚焦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的那段黑暗岁月,以共产党员巩天民为首的九位爱国人士,挺身而出,于重重危机之中,不顾生死地收集日军侵华的铁证,经过翻译整理出一份400多页、图文并茂的英汉双语文件,取名为《真相》。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相机、风琴,静静地陈列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它们宛如岁月的忠实诉说者,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着两代华侨与那份《真相》之间动人心弦的传奇篇章,让后人得以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先辈们的伟大功绩与崇高精神。


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抗美援朝研究中心) 孙从益

“白云山团”奖旗

案例讲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的一级文物“白云山团”奖旗背后的英雄故事。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在白云山阵地面对强敌,誓死不退,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第50军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该团“白云山团”奖旗。新时代的“白云山团”驻扎在雪域之巅,英雄的战旗依然迎风飘扬。战旗之下,是他们守卫祖国的身影,是先辈们永不磨灭的军魂。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钟梅芳

百年贺卡书写血色浪漫

案例讲述的是革命者陈毅安1922年寄给未婚妻李志强的新年贺卡,如今被收藏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一级文物。贺卡很别致,封面上是一女话务员的头像,下方是“恭贺新禧”四个金字,卡片中间用绿色毛线固定。内页上面写着字迹优美流畅的英文:To my sweet-heart,Miss Lee (致我最亲爱的李女士),May happiness be with you throughout the New Year(愿新年的快乐一整年与你同在),From Cheng Bing(陈毅安曾化名陈斌)。血色浪漫,革命无畏。这张百年前的英文贺卡,可以让观众了解到红军战士不止有浴血奋战的英勇,还有着浪漫的情怀,他们的青春也曾如此鲜活。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郑奕妙

尘封在皮箱里的父爱

1938年,任弼时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1940年,任弼时结束工作回国,年仅1岁的女儿任远芳寄养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1950年,任弼时赴苏联治病时,送给十年未见的任远芳一个小皮箱。小小的皮箱承载着深沉的父爱,铭记着不朽的革命情怀,此后任远芳一直珍藏了68年。2018年,任远芳将皮箱无偿捐赠给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现为二级文物。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丁辰

英威不朽忆前贤——刘静庵画像

这是陈列在辛亥革命博物院的一幅珍贵的刘静庵画像,画像上的主人公端坐在磐石之上,手持羽扇,仪态沉稳。六平方尺的画像上,密密麻麻布满了28位辛亥名人题写的1531个字的像赞。1907年,身为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总干事的刘静庵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到百般拷打但仍铁骨铮铮宁死不屈。1911年6月,终因狱吏摧残,刘静庵惨死狱中。1938年,为缅怀先烈,鼓舞人民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心,刘静庵当年的难友、辛亥志士张难先,邀请著名画家张善子和王霞宙画成此像。在艰难的抗战岁月,张难先带着画像辗转恩施、重庆等地,众多辛亥名人在画像上题写了“正气长留”“浩气与山河并永”等像赞,高度赞扬了刘静庵烈士威武不屈的革命风骨。


浏阳市博物馆 周霞

一纸烈士证 满腔热血魂

案例讲述的是收藏在浏阳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汤世积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背后的故事。1928年,中共浏东特委决定组建浏东游击队,20岁的汤世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宣誓大会上,他将原本寓意着富足安稳的名字“世积”,改为“以荡平天下不平为己任”的“易荡平”。1934年11月,长征史上惨烈的湘江战役打响,易荡平率部在广西全州脚山铺阵地阻击敌人,重伤后为不拖累战友撤退夺枪自尽。2022年4月,烈士后人将这张烈士证捐赠给了浏阳市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曹馨予

一束照亮暗夜的光——宋庆龄在重庆的抗战岁月

案例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为切入点,讲述1942年至1945年宋庆龄在渝期间,领导的“保盟”在抗日战争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持续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 李宣伯

赵一曼的粗瓷大碗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收藏着一只“福”字粗瓷大碗,这只粗瓷大碗陪伴着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经历了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碗壁的粗砺,似在诉说往昔艰辛,见证英雄在困境中坚守信仰,为民族解放事业不屈不挠,那大碗里装着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伟大的革命精神。今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饭碗也从粗瓷大碗变成了精致的小碗。碗变小了,福变大了。新时代中国人的饭碗,虽然没有写着“福”字,但却盛满了幸福。


志愿组十佳讲解案例

天津博物馆 何姿岳

何叔衡·长衫与怀表

天津博物馆的展柜内,躺着一块93岁的怀表:黄面,铜壳,表针早已凝固在时光的某一刻。怀表身旁,是比它还要年长“3岁”的罗长衫,盘花扣精巧,立式领挺拔。它们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遗物,长征前,何叔衡将怀表赠予谢觉哉。1935年,何叔衡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实践了他生前“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5年后,谢觉哉将怀表交给何叔衡的女儿何实嗣。1961年,何实嗣连同罗长衫一并捐献博物馆。这两件文物是何叔衡革命工作中的重要道具,也是何叔衡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虹桥边检站志愿者团队 王竹盈

警心守护初心 忠诚歌颂辉煌

一百年前的夏天,怀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13位热血青年在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伟大的历史篇章。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612件文物,包括《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新青年》等,生动展现信仰与真理的力量。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不忘初心,带领亿万人民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铸就伟大的开端和壮丽的未来。


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 冯璨

红典光辉映忠诚 铁血丹心谱华章——周兴与《毛泽东选集》的故事

案例讲述的是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内珍藏的1948年出版《毛泽东选集》背后的革命故事。该书原主人肖彬,经其丈夫、公安部原副部长杨奇清之手,将书赠予战友周兴。周兴是中国共产党保卫工作的先驱,曾任南京市首任公安局局长,并在西南地区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这本《毛泽东选集》是中共七大后最初版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扉页上的签名与题字,记录着赠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深厚友情,映照出那个时代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


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 项梦云

革命浪潮中的“她”力量

案例通过渡江英雄马毛姐穿过的一件破棉袄和淠史杭工程建设者许芳华带血的肩垫,讲述了革命浪潮中不容忽视的女性力量,如今这两件文物被收藏在安徽博物院。“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无数和马毛姐、许芳华一样的进步女性,她们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女性力量从未缺席。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李欣欣

一台留声机的故事

案例以一台留声机为切入点,讲述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取得漳州战役重大胜利。漳州战役,红军不仅消灭了守军,更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物资战利品。捐赠者许留金当时是支前群众,返乡时,红军把这台留声机当作谢礼送给他。1957年,许留金将其捐赠给纪念馆。这台留声机代表的是一段珍贵的情谊,寄托了红军对漳州群众的感谢与关怀,它不仅是红军与民众之间互动的见证,也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战役的历史记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陈妃仙

“清油灯”下著雄文

案例讲述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茅坪八角楼使用过的一盏油灯,现在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一级文物。清油灯下著雄文,毛泽东同志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挥毫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坚定了井冈山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黎钰婷

写在衣服上的日记——黄祯祥血衣

黄祯祥血衣,左边衣袖上的文字为:“九月初六日 敌人攻刘家庙 枪伤左肩之纪念”,右边衣袖上的文字为:“初七日 与敌大战 抢炮三尊 敌炮如雨 打断右膀 今共和成立以作纪念”。100多年过去了,斑斑血迹已然淡去,但累累弹痕和绣线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血衣记录了辛亥革命阳夏战争中刘家庙战役的一段真实历史过程,体现出革命军将士为捍卫首义成果,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辛亥革命阳夏战争的重要历史物证,一级文物。


醴陵市文保中心耿传公祠 古丽

一部相机背后的故事

1932年红军东征漳州,耿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照相机,它们是漳州战役中的战利品之一。经上级批准耿飚留下其中一部德国相机,并在机身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台相机陪伴耿飚走过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记录了红军在中央苏区、长征路上许多的英雄事迹和珍贵的历史瞬间。


广州博物馆 袁霞

掩埋起义轶事的投弹井

案例讲述一口见证黄花岗起义的水井——投弹井。在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内,有一口外径50厘米,内径32厘米的水井,麻石围圈,是典型的清末民居宅院浅水井。它看似平凡,却掩藏一段鲜为人知的争执。原来发动黄花岗起义前,有人曾试图以毁坏弹药的方式更改起义日期,它在无声的岁月中告诉我们,起义之路布满荆棘,但信仰之光永不熄灭。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任丹杨

群星闪耀七贤庄

案例回溯刘炽作为西北孩子抗战剧团的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逐渐成长,完成从普通少年向民族解放文艺工作者的转变历程。留存下来的一张老照片,是流亡孩子剧团部分团员的合影。抗战时期,他们奔走在关中大地,用童声控诉着日寇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用舞蹈表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3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