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这片土地上,承载着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斗的光辉记忆。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见证了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实物史料和纪念建筑。这些红色文物,犹如璀璨星辰,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更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无价精神宝藏。
为了守护好这笔宝贵财富,峡江县文物主管部门坚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使命,全力推动峡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向新高度。
精准普查与投入,筑牢保护根基
峡江县革命文物资源“点多、面广、价值多元”。经全面普查,全县登记备案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79件(套),珍贵红色标语26条,分布于11个乡镇,巴邱镇、仁和镇和金江乡部分遗址保存较好且价值较高。峡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红色遗存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编制规划并纳入考核,建立保障机制。先后投入资金用于峡江会议旧址等重点文物的环境整治与陈列布展;2023年至2024年投入资金对乡村革命文物点进行抢救性维修和陈列布展,8个红色场馆免费开放,为传承红色基因创造了良好条件。
创新管理模式,确保文物安全与活力
完善常态化保护机制。印发责任包干工作制方案,在江西省率先为革命遗址悬挂责任包干“六个一”公示牌,安装11处重点革命文物安防设施,建立安全监管平台,确保文物安全责任无死角。
创新产权与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文物维修保护产权问题,形成政府收购、以地换地、以修代租等模式。如峡江会议旧址等通过政府收购收归国有,部分旧址以地换地归村集体所有,曾山旧居等政府出资修缮并获一定期限使用权,有效解决了后顾之忧。针对管护人员不足,整合资源让“村村通”应急广播管理员兼任文保员和讲解员,实现“两员合一”。
多元举措,激活革命文物之魂
优化展陈与教育活动。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新增配套设施,推行“1+N”展览模式,融合现代技术,引入数字化设施和科技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文化。节假日期间,在各革命文物点举办党史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等主题活动上千场,使革命文物成为党史学习的鲜活教材。
文旅融合发展。在玉笥养生谷、玉峡湖蒋沙渔村景区等地,新增红色驿站等免费开放点,完善红色文旅阵地。推出如尺笔四件套等特色文创产品并在部分旧址新增文创馆。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红色健康跑及冬泳比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体育相融合。
传承红色故事。与多所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开展“百馆千校”活动,为学生提供红色文化教育服务;利用博物馆资源走进学校、乡镇、社区,举办研学、讲座等活动160余次;组织退休老干部编写《峡江革命文物故事》,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创新宣传与文旅融合,弘扬革命文物之“红”
全方位宣传推广。线下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策略,依托文物点开展宣教活动,同时开展博物馆“三进活动”;线上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制作短视频,通过新媒体提供虚拟展厅等服务;设立红色讲堂,邀请党史专家授课;创作音乐舞蹈情景剧《红色玉峡》并进行巡演;编写出版革命故事书籍;开发异形橡皮擦等红色文创产品,实现“红色文化+创意”结合。
拓展革命教育空间与打响品牌。2024年,集中力量对胡金魁生平陈列馆等8处红色场馆进行维修布展并开放,与原有重点文物点互补,拓展了革命教育空间。积极推动峡江会议旧址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三军团仁和会议旧址争创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旅行社推出旅游路线,促进红色景区协同发展,打响峡江本地红色品牌。
峡江县文物部门将继续努力,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基础,深化价值挖掘、阐述和宣传,提升展示开放水平,推动革命文物工作开创新局面,让革命文物成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峡江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