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博物馆:推进乡土课程 把本土文化“种子”种在孩子心中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爱华

博物馆中丰富、独特的藏品和陈列,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但仅仅通过对外开放展览,往往难以实现深层次、目标明确的教育效果。因此,博物馆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成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新途径。江西新干县博物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及本土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的乡土课程与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取得一定成效。

立足本土,挖掘博物馆资源

新干县原名新淦县,是江西十八古县之一,于秦始皇26年,即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古迹众多,有商周牛头城址、战国界埠粮仓遗址、五代监军城址、南宋岳飞点将台等共计30余处。1989年9月,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475件青铜器、754件玉器和139件陶瓷器更是备受瞩目。新干商代大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3年,新干县博物馆编写了一堂青铜文化课程——走进江南青铜王国。课程由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的类别、青铜器的作用、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新干青铜文明的意义、实践活动六个部分组成。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干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了解先民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争一流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勤劳朴实的农耕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此课程入选2023年江西“第二批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新干县博物馆组成了淦博志愿宣讲队,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与全县中小学校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将不同的乡土课程送至学校,每年受益学生近4000人。

创新形式,开启寓教于乐模式

青铜器来自遥远的三千年前,远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还有大量的生僻字,如甗、卣、罍、耜、锸等。如何将生涩难懂的课程讲得有声有色,为此新干县博物馆在课程方式上进行创新。“有谁知道新干商代大墓出土了几件国宝级的文物吗?回答正确者奖励我们的青铜文创明信片哦”“我来,我来……”“它们分别是伏鸟双尾青铜虎、乳丁纹虎耳铜方鼎、立鹿四足铜甗、侧身羽人玉佩饰、神人兽面形玉饰。”在“走进江南青铜王国”课堂上还设置了7个有奖问答,学生们踊跃发言,个个情绪高涨。

此外,在青铜器的类别、作用、制作方式等版块加入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手绘图稿;在介绍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时,不仅有图片,还给学生们带来了5件等比例缩小的青铜器文创纪念品,瞬间让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设置7个有奖问答题,奖品为青铜文创明信片、青铜虎钥匙扣、小鸟虎气球等,既能让学生们认真听课,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举两得;学生们最喜欢实践环节,设有针对幼儿园及低年级的学生的彩绘双面神人青铜头像面具,以及针对高年级的学生的DIY伏鸟双尾虎木质拼插玩具,用DIY的拼装方式满足人们学生对文物的好奇心,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文物的构成,感受文化的魅力。

体验角色,争当小小志愿讲解员

2024年7月,新干县博物馆里出现了一群特别的身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将历史的尘埃拂去,让新干的历史文化重新闪耀光芒,他们就是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讲解员。

为开启更多乡土课程的新模式,新干县博物馆还尝试在寒暑假招募一批小小志愿者讲解员。通过选拔的方式,筛选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学生进入博物馆,参加为期一周的免费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表达技巧、口才训练、礼仪讲解以及实践演练。表达技巧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听众沟通。口才训练课程进行了口部操、气息操以及绕口令训练,让学生们打开口腔,提升语言流畅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礼仪讲解课程教授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适当行为和礼节,包括如何穿着得体、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的礼仪细节等。实践演练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风格将孩子们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展厅,由不同的老师带领练习。

在为期一周的培训后,小小志愿者们进入“讲解大比拼”环节。为每一位学生录制一段5分钟的讲解视频,在新干县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线上投票,加上线下评委评分,每期选出3位“优秀小小志愿者讲解员”,并奖励青铜文创小夜灯、我的甗里只有你守望徽章、小鸟虎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培训完成后,博物馆为小小志愿者颁发讲解员聘书,并安排他们参加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值班,为入馆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同时施行积分制管理。根据小小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观众评价得分等进行积分,积分可兑换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

“小小志愿者讲解员”活动把本土文化的“种子”种在了孩子心中,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成长的平台,也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社会关注和好评,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通过体验讲解员角色的方式,不仅让小小志愿者们更接近本土文化,还能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历史活了起来,也让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4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