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承载和宣传具象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文化展示与传播功能日益增强。考古遗址博物馆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存,还涵盖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通过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展示与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博物馆的文化展示与传播工作提供有益思考和启示,促进我们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
考古遗址博物馆中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播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展示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的历史原貌,遵循真实性、互动性、完整性三个原则。在展示过程中,博物馆必须尊重考古发掘成果和考古学术研究,确保每一件展出的文物和遗址信息的真实性,基于坚实的考古实物和准确的历史文献记载,避免过度解读或虚构历史事实,致力于向公众展示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引导观众解读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历史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这可以增强博物馆的公信度,也帮助观众建立与真实历史的直接联系;并且为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设置互动展览,引进高科技手段,通过VR技术、裸眼3D以及数字化展示等多种方式与观众互动,通过互动游戏、工作坊、社教授课等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提高了参观兴趣,也促进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培养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与此同时,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展示中要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呈现遗址的整体结构、布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在展示设计上追求整体性,不但要充分复原遗址的历史原貌,还要注重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联,尽可能地重现古代人们的真实场景,让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真实感受历史的变迁,亲身体会遗址的历史文化。总之,真实性、互动性和完整性原则共同构成了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核心,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
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需要继承、发展和创新。其涉及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是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传递过程,强调的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连续性和在空间上的扩散性。这种传递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意义分享和价值认同。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精心策划的馆内常设展览将考古遗迹和出土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将该遗址中的文化遗存、历史信息以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公众,使这些文化元素得以跨越时间的限制,传递给后代。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保存,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共鸣和认同,它帮助人们建立起与历史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促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是,展示内容“重线下轻线上”,往往过于侧重馆内实物展示,淡化了官网展览和藏品数字化的构建。二是,互动体验的缺乏与不足,与观众近距离接触少,降低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三是,专业人才的短缺也限制了博物馆在展示方式和内容创新上的发展。四是,文化传播的不均衡导致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偏差。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要不断拓展其传播途径和方向,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文化传播体系。首先,博物馆要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开发虚拟导览,通过在线展览、数字化藏品展示和云端数据库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全国乃至全球观众都能便捷地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料。其次,博物馆要重视多渠道的社教活动,通过举办各类社教活动与观众深度交流,增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此外,跨界合作也要得到重视,博物馆要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举办国内外临时展览,以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再次,博物馆要加大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在注重文博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数字化展示和互动体验设计方面的人才配备,这是提升博物馆展示水平的关键。最后,博物馆应确保知识传播的平衡性,全面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与高校及相关文博单位合作,加强学术研究,优化展览内容,编写可以满足不同观众需求的讲解词,确保展示内容的专业性、准确性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历背景的观众对遗址有一个正确认识。
考古遗址博物馆在文化展示与传播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不仅包括了具有实物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涵盖了无形的特定历史文化,依托遗址本身的考古发掘遗存、物质文化资料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自身独特文化进行科学的展示与传播,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讲述特定的历史故事,传承具象的文化脉络,并致力于提升公众历史文化认知,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效地向公众传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