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物工作亮点频现,文物改革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我们梳理各地2024年文物工作亮点,同瞻2025年奋进新程。
北京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之城建设全面展开。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助推文物系统性保护。创新采用“启动区”工作模式,推进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效开展。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圆明园等大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开展简化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流程试点。首次举办琉璃河遗址考古暑期国际学校。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获授牌。“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北京、河北段贯通。组织完成“23·7”灾损调查评估,分步骤开展文物灾后恢复工作。部署开展全市文博行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
2025年,将推进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老城整体保护,承办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修缮,持续优化文物艺术品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抓好文物安全管理。
天津
2024年,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全部完成。制定实施《关于推动闲置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摸排36处闲置历史文化资源,完成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等文物建筑修缮并对外开放。开展天津石质长城抢救性维修研究项目,完成觉悟社旧址等5处革命文物保护项目,进行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发布第三批文物主题游径,连接京津冀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天津和平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推进《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起草工作。推进“文物进校园”,开展优秀文博工作者受聘担任大中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工作。组织实施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消防维修工程、广东会馆安防工程等重点文物防护工程建设。
2025年,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革命文物本体、预防性及数字化保护。实施天津劝业场大楼等保护工程,推动独乐寺山门泥塑壁画等保护项目。开展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推动文物服务社会发展,加强低级别文物的开放和利用,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展览品牌,推出京津冀相关文物特展、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文明交流互鉴展览等。推进文博数字化。
河北
2024年,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冀两地“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贯通,京津冀三地发布两条文物主题游径。组织实施23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启动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组织实施文物保护项目(含延续工程)241项,调查河北长城资源,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指导泥河湾遗址群、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文本编制,开展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完成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建设工作。李大钊纪念馆——河北师范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获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印发《河北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遥感监测。
2025年,将深化京津冀合作交流,做好雄安新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加强重点领域考古研究。推进长城、大运河、清东陵、清西陵、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建好用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文物主题游径。
山西
2024年,实施“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与保护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利用政府一般债券支持110个低级别文物修缮。开展云冈石窟第30至37窟及附属洞窟数字化项目等。建成古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西联合工作站、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文物测绘融合技术创新中心。霍州陈村瓷窑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晋魂”基本陈列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加强长城、石窟寺保护利用与安全防范。山西博物院展览赴境外展出。
2025年,将深化云冈学建设。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文明研究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应县木塔保护各项工作。持续实施木结构古建筑覆盖性抢救、文明守望、文物平安等一批工程。推动富有山西特色的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做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工作,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制度。
内蒙古
2024年,启动长城专项普查和金界壕专项普查。印发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元上都遗址保护利用。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400余项。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10项,配合性考古发掘14项,抢救性考古发掘12项。举办第十届中国博物馆相关产品与专业技术博览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试行)》。举办140多个精品展览,聚焦文物安全监管,打击防范文物犯罪。
2025年,将加强文物管理,严抓文物保护前置审查、文物安全督察,充实基层人才。公布秦直道遗址等文物保护规划,实施元上都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展草原、农耕、黄河、长城、西辽河流域考古研究。强化文物宣传阐释,策划举办精品展览。
辽宁
2024年,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重新布展并对外开放。备案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举办展览数量、接待观众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在8个市30余个社区巡展,并作为常设展览在新疆塔城展出,“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反响热烈,“龙城之金:辽宁三燕文物选萃”展览赴境外展出。全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推出20余项主题陈列展览和系列纪念活动。完成陆域、水域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62项,开展10余项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2025年,将继续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调查发掘。做好红山文化联合申遗基础工作。依托原创性主题展览、文物主题游径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深化馆校合作。开展“红鲁艺”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及重要成果宣传展示。筹划申报抗美援朝革命文物片区。 (下转3版)
吉林
2024年,实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考察与研究”“高句丽考古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主动性发掘项目10项。完成红石砬子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开展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5项、考古调查项目333项。推动渤海中京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开放。启动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开展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点亮文博之光”数智创新助力中小博物馆提质升级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全面审查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展览大纲和讲解词。打击文物犯罪取得重要成果。
2025年,将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建立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数据库。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继续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渤海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持续推进长白山神庙遗址保护利用。
黑龙江
2024年,全面推进“四普”实地调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全部完成。推进黑龙江省文明探源,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0项,海林石人洞遗址、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突破。深化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渤海考古和中俄联合考古发掘。对20余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出台“先考古,后出让”配套政策,印发《黑龙江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持续开展各类宣传及红色研学活动。省市联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首届黑龙江省文物安全宣传教育专题展览、首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遴选宣推活动”。
2025年,将加强考古研究,以考古实证黑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依托“传历史记忆 展黑土风采”品牌办好全年展览和活动。做好抗联革命文物核实认证,组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上海
2024年,深化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沪江大学近代建筑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有序推进。建立上海文明起源考古成果发布机制并举办首次成果发布会。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经修缮向社会开放。完成9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指引》编制。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等展览掀起观展热潮。持续加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5件免税进境销售政策保障工作。新一轮社会文物管理改革试点稳步实施。
2025年,将强化城市更新中的文物保护,推动外滩建筑群海关大楼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持续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项目。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打造文博大展。推进文物市场高水平开放,深化区域文物鉴定体系建设。
江苏
2024年,着力建设完善博物馆体系,开展全省热门博物馆纪念馆“预约难”问题专项整治。完成607项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51项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新发现古遗址220余处。组织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与地域文明探源相关的发掘项目45项,推动遗址公园立项建设。推动红色资源立法保护,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推出江苏馆藏革命文物全国联展巡展系列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文博资源“家门口”直达共享机制,以“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形式让群众收获沉浸式体验。制定出台《文物建筑火灾防控规范》,推进文物建筑消防规范化管理。对46个国保单位进行“三防”设施提升改造,利用AI技术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视频监测系统。
2025年,将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继续实施大运河、长江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新四军“东进北上”沿线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和展示提升工程,推动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梯次利用。
浙江
2024年,“四普”和古村落保护工作高效推进,完成全国“四普”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全面推进90个县(市、区)实地调查工作。实施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钱镠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建成开放吴越文化博物馆。推动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内建设项目联动“审批+监管”机制改革,启动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仙居下汤遗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举办“2024丝绸之路周”“何以文明·遇见良渚”全球巡展等活动,让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走向纵深。
2025年,将系统推进文物领域改革创新,深化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推广文物违法防范机制改革、博物馆文创开发激励机制改革等。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工程等。进一步优化全省博物馆布局,推进博物馆共同体建设和乡村博物馆提档升级。
安徽
2024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人字洞、凌家滩、磨盘山、武王墩等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开展“文物保护优秀项目工程”推介活动,推出“寻梦徽州古建筑古村落”等10条文物主题游径。“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实施44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开展全省文物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文物消防安全大比武和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2025年,将全力推进“四普”工作,积极做好国保省保申报。抓好考古发掘工作,继续推进凌家滩考古发掘和武王墩出土文物保护,扎实推进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歙县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凌家滩遗址申遗、西递宏村保护管理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编制实施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推动一批新馆建设。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福建
2024年,“四普”工作高效开展,专题普查水下遗址48处,登记新发现32处。承办全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实施万安桥等近200座廊桥修缮工程。发布全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开展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进“考古中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课题,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年新增博物馆4家,新增错时延时开放博物馆8家。推进古田会议旧址群、中央红色交通线等革命旧址保护。推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构建“1+N”协同研究综合平台。举办南岛语族相关学术论坛,推进两岸文物领域融合发展。推广运用“文物保险+服务”模式。
2025年,将在重点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阐释、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文物安全管理、文物防火科技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发力。深入实施一批“海丝”文物、涉台文物等保护利用工程,推进福建海丝、海防遗产等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持续推动“文物保险+服务”模式。推动“海丝文化”“德化瓷”等福建品牌走出去。实施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工程。
江西
2024年,“四普”工作全力推进,全面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稳步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参与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和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创建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组织编制井冈山片区、闽浙赣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推进革命文物保护标识牌全覆盖。“百馆千校”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全省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97家。开展国保、省保单位“两线”电子化工作,全省博物馆客流数据平台投入使用。
2025年,将做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工作。加快推进景德镇申遗工作。抓紧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和“四普”新发现文物调查。抓好文物系统性保护、考古与大遗址发掘阐释、文物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系统保护、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监督管理等六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