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物工作回眸与展望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军慧 储佩君

山东 

2024年,高质量开展“四普”工作。完成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7处“两线”勘定。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249个。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山东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山东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改善提升200余家中小博物馆。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发布成果性文件《青岛建议书》。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挂牌成立。联合相关部门查处各类文物违法案件多起。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首批招录60人。

2025年,将持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加强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策划推出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的主题展览,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展览展示、红色地标推介等多项活动。实施古建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启动古建筑人才培育工作。

河南 

2024年,开展仰韶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2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启动开封宋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国家夏商文明研究中心在洛阳奠基。上线“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研学板块,对河南省384家博物馆概况和6600余件数字藏品等实现同步展示。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举办“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等出境展览。持续开展中蒙、中肯联合考古工作。部署开展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工地、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2025年,将做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推进《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修订。实施一批重点石窟寺抢救性保护、数字化展示等项目,研究出台《河南省石窟寺日常养护规程》。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彩塑文物专项调研评估工作,实施一批早期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持续推动沿黄河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文物对外交流合作。

湖北 

2024年,“四普”工作扎实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稳步推进,完成3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的年度巡查和武当山古建筑群反应性监测情况调研摸底。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取得新成果,荆门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完成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守护城市记忆 创新展示赋能遗址新生”案例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成开园。湖北省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等博物馆建成开放。“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等赴外展览,中越联合考古发掘项目推进顺利。

2025年,将围绕长江文明溯源,做好重要遗址考古研究阐释。加快万里茶道申遗进度。推进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进红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重点领域文物修复项目研究。全面梳理全省出土简牍,推动研究成果编纂出版。开展考古工作交流和文物赴外展览。实施一批重点博物馆高水平开放改革试点,推进中小博物馆提升行动。

湖南 

2024年,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专项检查”等系列专项行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等工作持续推进。推进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化改革和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洪江高庙遗址、临武渡头古城遗址等9个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收获颇丰。举办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系列活动。数字文博大平台等数字化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马王堆研究院成立,文博研究机构类型进一步丰富。统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革命文物整体保护,革命文物展示水平稳步提升。

2025年,将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相关工作落实落细。在“文化+科技”上加大文物工作创新发展力度。集中开展文物相关法规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开展好廊桥、工业文化遗产、烈士纪念设施等专项普查。统筹推动省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文件制定、开放式研究平台打造等具体任务落地。

广东 

2024年,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加强海丝主题交流。出台文物保护空间规划。实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项目。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和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举办相关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推进“南海I号”沉船船体和出水文物保护,完成“南澳二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组织实施全省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广东省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入选国家文物鉴定区域中心。组织开展全省抗战文物、华侨文物摸底工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开展港澳海关人员文物鉴定专题研修等各类人才培训项目15个。

2025年,将持续推进文物普查和重大文博项目建设。强化文物系统性保护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统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认定首批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名录。完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防设施,推进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做强岭南特色考古。实施广东博物馆改革发展计划,推动粤港澳三地博物馆合作。

广西 

2024年,开展边境古代遗址、北部湾沿岸古代遗址、廊桥(风雨桥)等项目专题调查,积极推进“四普”。加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廊桥保护行动,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廊桥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合浦草鞋村遗址、兴安秦城遗址、恭城牛路冲遗址等遗址考古发掘。推进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钦州市博物馆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并编制相关规划,完成1977件(套)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及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组织开展涉案文物鉴定20起,完成鉴定1811件(套)涉案文物。

2025年,将开展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贯彻,高质量推进“四普”工作,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调研。开展廊桥文物数字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灵渠、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保护和申遗工作。推动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项目建设。

海南 

2024年,聚焦黎苗文化、东坡文化、海洋文化推动资源保护利用。南海深海沉船考古与保护工作、更路簿考古工作有序开展。指导市县做好台风汛期文物防汛减灾和受灾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成立海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扩编。同相关部门完成涉案文物移交,接收涉案文物5000余件。推出“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等精品展陈。打造海南博物馆六大主题游径。实施海南省2024年度文物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出台《海南省文物保护条例》。

2025年,将继续抓好专题考古工作,开展文昌市大有遗址等6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做好落笔洞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持续推进一批博物馆二期项目建设。发挥博物馆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推动成立东南亚博物馆联盟。

重庆 

2024年,依托“四普”工作完成廊桥、蜀道等文物专项调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合作走深走实,牵头完成《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子项目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启动大足资阳石窟寺、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建立涪陵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水尺联合申遗工作联络机制,探索跨洲联合申遗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新模式。开发上线巴渝文物数字应用、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重庆云上博物馆”新版等数字化平台。

2025年,将系统推进革命文物、三峡文物、石窟寺、廊桥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深入推进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实施川渝红色资源整合保护利用,推进大足资阳石窟寺、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全面推行博物馆总分馆制。

四川 

2024年,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普”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发现遗址点达200余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727项。持续推进长征、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推进安岳石窟等石窟寺保护利用。完成泸定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有序推进廊桥保护三年行动、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迁移异地保护等重点项目。四川博物院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新增备案博物馆40家,资阳市博物馆等博物馆建成开馆。推出“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等精品展览。公布实施《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

2025年,将持续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做好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文物保护利用。深入开展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和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建设。持续做好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川博物院新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建设。举办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贵州 

2024年,围绕红色文物、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开展专题文物调查。组织石窟寺、渔文化等文物保护专项工作,廊桥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推进6条长征历史步道建设、30个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指导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做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扎实推进巡视巡察、督察暗访、日常巡查、包保责任、审计监督等文物保护“五项工作机制”。

2025年,将系统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好石窟寺、廊桥、渔文化等文物保护工程。做好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持续推进长征历史步道、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项目。持续推进“四普”工作。着力开展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持续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

云南 

2024年,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元谋段)元谋龙街渡建设等项目,编写《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系统梳理云南省长江文化文物遗产资源。加强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景迈山古茶林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管理。持续推进晋宁石寨山、大理太和城、楚雄元谋人等大遗址考古工作。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和汛期工作检查、节前文旅行业安全检查等相关工作。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发布古滇探秘等4条博物馆主题研学游径。

2025年,将持续推进“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做好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全力推进滇缅公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推进云南革命军事馆建设陈列布展项目实施,推动博物馆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

西藏 

2024年,部署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建设尼阿底、杰顿珠宗等遗址文物安全保护管理体系项目。持续推进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作,制定印发《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关于新时代贝叶经专业人才培养10年行动计划规划》。稳步开展古格王国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推进拉萨老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工作。挂牌建设寺庙文物陈列馆。参与青藏高原古代人群演化和考古文物谱系研究、贝叶经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关键技术类)、青藏高原新石器至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等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召开318川藏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讨会。

2025年,将夯实事业顶层设计,启动修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好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夯实文物基础工作,完成“四普”实地调查工作,依法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扎实推进考古发掘,全面推进西藏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抓紧抓好项目建设,加大文物活化利用。

陕西

2024年,“四普”实地调查复核“三普”文物点38733个,新发现文物点2247个。省级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建成运行。《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制订并审议通过。推进石峁遗址、太平遗址考古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清涧寨沟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有序推进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深入实施秦东陵考古大棚、陵园发掘保护方舱等科技考古项目。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有序实施。举办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延安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天下同一”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公布实施。《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达成。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保护项目有序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在哈萨克斯坦成立。

2025年,将秉持“大文物”理念,高标准加强重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坚持“大考古”思路,高水平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创新能力。拓展“大历史”视野,高质量做好文博公共文化服务。紧抓“大发展”机遇,高品质增强陕西文物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形成“大保护”合力,高层次开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局面。

甘肃 

2024年,召开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办敦煌文化、丝路艺术等精品外展。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完工,石窟、壁画修复及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加快建设,制定行业标准2项、授权专利9项。建成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编制《甘肃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甘肃段)专项规划》,张掖市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等12个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成使用。开展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40余项。完成“考古中国·蜀道”阴平道考古调查。推动四角坪遗址、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11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出《简牍探中华》《敦煌岁时节令》等精品节目。“简述中国”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2025年,将深化文物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的修订和立法工作。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和“三园一廊”建设。完成“四普”实地调查任务,建立甘肃省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和数据库。加快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做好蜀道申遗相关工作,开展廊桥保护利用行动。加强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持续举办精品外展。

青海 

2024年,实施门源古城东城墙、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文物保护项目45项,热水墓群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5项。完成瞿昙寺壁画数字化记录、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本体修缮、消防安防等工作。推进热水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及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编制西路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规划。开展13处地震受损严重文物单位保护修缮,强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过程监管。开展红色文化文物资源调查、挖掘和整理,“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案例”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发展典型做法。

2025年,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着力提升文物管理水平,高质量完成“四普”阶段性工作,建立青海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手段,建立全省博物馆文物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推出精品展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深刻内涵。筑牢文物安全坚强屏障,持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宁夏 

2024年,西夏陵申遗及“四普”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油坊院遗址、姚河塬遗址等4项主动性考古发掘,组织开展红河、清水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65处文物点。完成西夏陵博物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等多个博物馆的展陈提升工作。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完成长征文物、汉唐萧关道等主题游径规划编制。“红色宁夏”行走的思政课推广。加快推动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姚河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工作。建设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采集92处革命旧址三维数据及200个文物故事。

2025年,将全力推进西夏陵申遗工作,确保“四普”第二阶段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数据平台,实现文物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打造文物主题游径,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化基建考古流程,推进新旧石器考古、商周考古、西夏考古等重大课题研究,加强考古成果展示利用。

新疆 

2024年,深入推进“四普”工作,完成不可移动文物调查8901处,开展丝路古道专项普查。乌拉泊古城标识展示建设等16个重点项目获得立项。稳步实施北庭故城、莫尔寺遗址等15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召开龟兹学、北庭学、吐鲁番学等学术研讨会,加强国际话语权。持续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流动博物馆”巡展活动。完成黑油山地窖修缮工程等7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完成《新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库车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孔雀河烽燧群等四个长城文化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配合举办“何以中国·五星出东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2025年,将加强考古研究阐释,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实施一批重点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龟兹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建设,强化文物安全检查和案件督察。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数字克孜尔”相关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24年,完善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机构编制保障,增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全面推进“四普”工作。开展兵团文物行业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推出百集微纪录片《印记——兵团红色文物的故事》。加强考古发掘和成果展示,完成白杨沟佛寺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项目,举办“河曲唐城——新疆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考古成果展”。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新增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家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5年,将推进石河子军垦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行为。推进唐王城遗址面向公众展示开放,实施白杨沟佛寺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项目。建成军垦旧址文物库房,推出军垦精品展览。

(整理:赵军慧 储佩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9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