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谋划 周密部署 稳步推进湖北“四普”走出新路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宋博、刘杰、蒋朗朗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湖北全省文物部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工作精神传达到位。湖北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文物普查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四普”专题调研和工作安排,示范带动全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文物普查工作机制。各地宣传部门直接参与中南片区轮训和全省“四普”培训,确保将普查工作精神和部署传达到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宣传、文物部门。

二是组织机构覆盖到位。成立覆盖全省17个市州、110个县市区(含部分功能区、开发区)以及部分文物资源富集的乡镇,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的“四普”领导小组。特别是咸丰县、荆州区等县区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形成“省统筹、市对接、县落实、镇配合”的组织协调体系。各级普查机构召开专题动员会议,全部印发普查实施方案,统一步调、周密部署推进普查工作。

三是工作职责部署到位。建立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财政部门经费保障、发改部门政策支持的部门协作机制。教育、经信、国资、退役军人等部门积极提供文物资源信息,23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接落实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组建40余人的湖北省“四普”工作专班,分为综合协调、项目实施、宣传推广、对口指导四个组,统筹全省“四普”工作实施。

四是保障措施落实到位。积极争取湖北省财政厅支持,在全国率先落实省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费1500万元。各市县普查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全省共计落实到位2024年度普查经费5873万元,有力保障一线田野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由省内36名文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普查数据审核、质量控制提供专业支持保障。

创新工作举措,凝练经验做法

一是落细落实普查标准要求。严格对标对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与有关标准,规范开展普查工作。组织调查记录与信息采集,确保普查过程的规范性和普查成果的准确性。同时,结合湖北文物资源特色与试点工作成果,在《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湖北“四普”工作任务、技术路线和质量要求,强调普查工作要做出“湖北成果”,凸显“湖北特色”。

二是用精用活普查技术手段。从恩施市普查试点开始,在田野调查中广泛应用精确测绘、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高精设备与技术,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信息记录质量以及成果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部署开展全省普查数据质量提升工作,提出对全省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形成矢量化、数字化的文物普查数据,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相结合,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动态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成果目标,促进普查成果资源共有共享。

三是配齐配强普查队伍力量。建立以文物工作者为骨干,高校师生、志愿者、专业技术单位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普查队伍160余支、队员1700多人,其中不乏参加过“三普”、具有良好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创新性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纳入省“四普”工作专班,承担对市州普查对口指导任务。依托中南片区轮训、文博学院网络培训、湖北省市县三级“四普”培训班,共培训全省“四普”工作人员3000余人次。

四是做深做透普查试点经验。积极争取恩施市列入全国试点区县,确定荆州市荆州区为省级普查试点区县,全力抓好先行先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点普查,为全省普查工作打好样板、抓好试行。全面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编制印发《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导则》,细化普查措施及技术要点,为全面展开调查提供示范引导。将恩施试点工作的主要人员纳入专家组,试点经验、试点成果在国家“四普”工作培训各片区轮训、省内各级普查培训上广泛宣传推广,在全国文博同行中展现湖北文博人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办指导

一是加强工作督办。发挥湖北省“四普”工作专班分片分区、对口市州指导作用,强化对一线普查工作的掌握与把控,对确实存在困难、薄弱环节的县市区,由对口指导单位及时给予针对性现场督导。在2024年内对各县市区先后开展领导机制建立、普查经费落实、启动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进度、普查质量核查等5轮总计400余次对口指导督办,平均每个市州、县市区现场督办不少于3次,有力保障了全省“四普”工作进度。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针对一线普查队反馈的技术问题,省市普查机构研究吃透普查质量标准,制定相关问题解决方案,组织开展直达县市区层面的田野质量核查,指导一线普查队伍提升普查数据质量。各市州、县市区普查机构在抓好重点县市区普查进度督办工作的同时,主动对接省工作专班、对口指导单位联合开展普查数据核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优化完善对策措施。

三是鼓励交流互鉴。在田野质量审核工作中,鼓励省内相邻市州普查机构组织开展跨市州交叉互检,相互交流借鉴普查工作经验,完善普查工作质量,并首先由田野普查进度较快的黄石市和恩施州施行“东西互检”,互派工作队检查对方田野调查工作质量,探讨跨区域互检工作方法,为全省普查机构作出示范。宜昌市发挥宜昌、恩施、荆州、荆门城市圈带头作用,组织宜昌市、荆门市及恩施州部分区县举办数据填报培训班,邀请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组现场调研指导,为一线普查队答疑解惑。

精准调度监管,保证质量安全

一是确保调查进度。在普查方案中明确湖北省2024年普查任务目标是“各县(市、区)‘三普’登录公布文物点数量在500处(总计80个县)以内的,2024年内要100%完成田野调查,其余地方要至少完成总体进度的61%”。田野调查启动后,明确每周全省总体进度须达到2%。在普查关键节点先后进行了六次全省普查进度调度,对于部分工作落后地区采取通报进展、督办地方政府的方式,确保全省普查进度符合目标任务要求。

二是确保调查质量。在田野调查工作中,以国家统一普查标准规范为指导,细化省内标准,确保田野调查数据质量。在数据审核工作中,采取对口指导单位现场指导、市州检查、县市区自查相结合的方式,抓细抓严普查数据资料的审核管理。同时,制定田野调查登记表范本下发各地,为县市区修改完善提供示范。在检查内容中,要求全面检查田野到达率、数据上传率和数据记录质量,确保全省田野调查工作规范、严谨、真实。

三是确保普查安全。在开展恩施市普查国家试点过程中,探索为田野调查队员购买人身保险的方式,在全面启动调查后鼓励全省实施。在田野调查工作中专门就安全标识、安全设备、防寒防暑、防蛇虫、药品配备、交通安全、通讯安全等提出要求。在炎热夏季,定期就酷暑天气开展调查安全问题发出工作提示。在田野质量核查工作中,对确实因冬季天气、交通安全问题无法到达偏远地区现场的,提出可与市州、县市区普查机构协商核查的工作方式来确保安全。

加大发现力度,丰富资源底蕴

一是统一部署要求。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的通知》,详细梳理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新发现文物数据。要求高度重视并贯彻落实“应保尽保”工作要求,结合本地文物资源特点,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力度。要求普查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的县市区除提升普查数据质量外,继续深入开展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对于新发现文物数为零或数量偏少的县市区,要求针对性予以对口指导督办,分析原因并提升改进。

二是梳理普查线索。全面系统梳理“三普”以来文物工作中、基本建设过程中以及长江文物资源、石窟寺和石刻、革命文物等文物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文物线索,积极对接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收集各单位掌握的如历史建筑、水利遗产、教育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以及老字号相关线索信息。在“四普”工作期间广泛动员宣传,持续开展省市县三级的文物线索网络征集工作。对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应查尽查、不漏一处”工作要求,要求各地调查队必须到达每一个自然村(组)开展调查工作。

三是开展专项调查。针对性加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物、工业遗产、汉口近现代建筑、三线文化遗产、廊桥、荆州高等级楚墓、十堰市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武当山“两道一路”等文物专题调查工作力度。将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集中成片古民居等作为普查重点区域,详细梳理其中的文物资源。继续深入调查全省革命文物资源,为后续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工作做好准备。

深化宣传推广,讲好普查故事

一是抓好常态宣传。将各地普查宣传数量与质量作为“四普”进度工作指标予以统计。“四普”启动以来,全省各级普查机构在各级媒体平台发布普查信息1150余篇,其中28篇稿件被国家级媒体发布,省级媒体发布250篇。印发16期湖北省“四普”工作简报,定期向省“四普”领导小组、各地普查机构报送普查进度信息。建立“文物普查进行时”专题网站,在“湖北文物”微信公众号开通“四普”专题,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普查工作。

二是做好信息报送。全省各级普查办保持宣传工作力度与热度,多角度、全方位产出优秀宣传稿件并保持上下联动,及时向国家和省“四普”办宣传组报送信息,为国家和省普查简报提供了一系列好的素材与选题。“湖北文物”微信公众号常态化推送全省各地“四普”工作进展情况以及新发现成果报道147篇,有力宣传湖北各地普查成果。国家“四普”工作简报刊发4期湖北“四普援疆”“东西互检”等工作成果内容。

三是突出重点宣传。着重宣传普查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向社会讲好湖北文物普查中的人和事,扩大普查工作影响,树立文物行业良好形象。国家“四普”办在湖北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聚焦湖北经验做法,反响热烈。恩施州4名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四普”一线、关心宣传普查工作的形式为全国首创。“湖北文物”微信公众号“普查人手记”登载的三代文物人接力文物普查以及普查队员工作感悟等动人故事,“文物新发现”栏目发布的武当山近百个摩崖石刻、大悟西周遗址等新成果取得广泛社会影响。

回顾检视一年来的普查工作,尚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由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有16年,一批有经验的文博骨干陆续离开工作岗位。熟悉文物普查程序和方法的骨干人才匮乏,基层文博专业力量相对有限,对普查标准理解、调查技术掌握、数据处理熟练程度不一。统筹新闻宣传、发动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手段加强文物普查宣传做得还不够,在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文物普查的社会氛围需要持续加强。

下一步,湖北将进一步强化“四普”工作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技术指导、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完成田野调查和数据填报工作,为普查成果转化发布打好基础。以此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在全面精准摸清文物家底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阐释、转化、利用的系列措施,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宋博、刘杰、蒋朗朗)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3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