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射、御、书、数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六艺的重要内容,也是孩童教育与官吏选拔的重要途径。弓箭,作为冷兵器时期最重要的武器装备,更是作为六艺之一“射礼”的重要载体。射礼在先秦时期的出现、发展、确立一直受到关注,王绍之《西周大射礼研究》、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杨杰《经学视域下的先秦射礼研究》等专著对先秦时期射礼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秦汉及以后射礼的发展,相比之下受到的关注则较少,顾涛《中国的射礼》等专著曾对其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讨论。文物出版社于2023年10月出版的贾一凡博士《弓箭礼仪文化研究》一书,从纵向的视角,系统展现了商至明清时期弓箭礼仪文化的变迁,为我国射礼的研究与普及提供了新的参照。
该书共七章,分为绪论、殷商时期的射礼、西周时期的射礼、东周时期的射礼、秦汉时期及后世的射礼、娱乐礼仪-投壶、举行射礼和投壶的意义几部分。全书在将弓箭礼仪文化分为射礼、投壶两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射礼分为田猎射、巫射、武射、文射、风俗射几类。通过大量的甲骨、金文、铜器画像纹、画像石、书画及发掘的兵马俑水禽坑、投壶等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对不同时期射礼、投壶的种类、性质进行多方位的考证。在具体问题上,集百家观点进行汇释,得出了令人较为信服的结论。书中后附甲骨、金文、简帛著录简称与射器及其功能汇总表,图文并茂,也使读者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先秦时期是射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是该书用力最多的部分。殷商时期的射礼通过花东甲骨考证了“子”是殷商王朝宗室的身份,以及子射的地点与程式;通过作册般铜鼋论述了商王射礼的仪程。进而认为殷商时期的射礼仍较原始,但种类增多,仪式性渐显。西周时期的射礼通过义盉盖、令鼎、噩侯驭方鼎、麦方尊、井鼎、静簋等传世或发掘青铜器铭文,在对铭文进行详细汇释的基础上,考证了西周时期大射、燕射、宾射、射牲、射鱼、周王习射、小子学射,通过传世文献考证了西周时期巫射、郊射等内容。总结西周时期射礼种类多、规模大、礼制突出、政治与娱乐性开始显现的特点。东周时期通过春秋晚期开始出现的铜器画像纹与《左传》等材料,考证了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弋射、巫射、武射的形式与仪程。总结东周时期射礼的规格、规模较西周有所下降,但大夫、士等中下层贵族的参与度开始上升,娱乐与世俗化也进一步加深。然而,西周时期前后存在礼制的变化,其墓葬棺饰的构筑、青铜器新纹样题材与组合的出现、器用组合的变化等在中期前后皆有体现。这些转变不仅是西周时期周人统治格局的进一步稳固,也是“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的体现。射礼在发展过程中如静簋等西周中期的器物所展现的贵族子弟学射,其他中、晚期器物展现的燕射、射牲等内容以及西周射礼种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等变化,与殷商时期的射礼相比已有损益。这些改变皆与礼制变化存在联系。东周时期,画像纹是春秋晚期前后出现,一直延续至两汉的一类新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东周时期画像纹题材包含狩猎、射礼、祭祀、宴乐、水陆攻战、采桑、神怪、动物等多种题材,不同题材在组合与器类选择上有较为复杂的关系,而且区域间的组合也存在差异。画像纹题材中祭祀、射礼不仅有礼仪的展现,其水陆攻战等战争题材也有军功爵等社会背景的反映。可以说,画像纹题材展现了东周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射礼作为画像纹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出现的频次较高,展现的射礼种类不单一,与其他不同题材的组合也较为复杂,最为典型的是采桑纹与不同射礼题材的组合。采桑纹可能展现的拣选弓材为何会与射礼题材一同出现,有时采桑又会单独出现,彼此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仍有待考量。此外,射礼为何会选做画像纹铜器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也是值得继续深究的一个问题。总之,射礼在西周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中出现在何时?不同射礼之间出现的先后关系?以及东周时期射礼为何会作为画像纹重要题材之一等问题,本书未有论述,皆是较为可惜的。
秦汉至元明清时期的射礼,向娱乐化、世俗化加速迈进。随着社会的动荡与朝代的更迭,两周时期的射礼已经越来越模糊,成为遥远的礼制回忆。虽然有识之士曾对射礼的娱乐化进行过礼制的努力,但终究抵挡不住逐渐下沉与娱乐、世俗化的趋势。本书通过兵马俑水禽坑、汉画像石、书画的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形象地展现了射礼的世俗化趋势。直至西方技术的传入、热兵器的发展与国门打开,射礼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投壶是随着两周时期射礼的发展而产生的,除礼乐教化、政治博弈等功能外,从一开始就具有娱乐的属性。西周晚期平王东迁后,原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体系开始逐渐崩塌。周、郑交恶,以及后来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事件,使原有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血缘体系彻底土崩瓦解。铜器、玉器等器物原有的礼制体系也逐渐被僭越,铜器纹样原有神秘的题材也被几何纹、画像纹等更新颖的题材所代替,祛魅与世俗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因而,投壶器具在该时期的发现,也就不足为奇。投壶造型的确立,在秦汉以后随着娱乐化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女性等多样化群体的参与,其造型的娱乐属性也更加明显。同样,随着射礼的烟消云散,投壶也一起隐没于尘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娟娟在射箭女子个人赛中,终结了韩国射箭队在奥运会上连续24年夺冠的纪录,也实现了中国在奥运射箭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此后,随着射箭运动的普及,该运动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与接受。然而,射箭作为运动项目越加普及之外,背后蕴含的礼仪文化却鲜为人知。弧矢重悬旧礼仪,《弓箭礼仪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在运动普及之外,可以使射礼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虽书中对不同射礼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仍有缺憾,但瑕不掩瑜。该书通过甲骨、金文、画像纹、画像石、书画、传世文献等材料,纵向展现了先秦至明清时期弓箭礼仪文化的发展,是普及射箭礼仪、增强文化自信、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
[本文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24QQJH059)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弓箭礼仪文化研究》
作者:贾一凡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