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一号墓是位于淮河流域的战国晚期楚国王级墓葬,确认为战国晚期的楚考烈王墓。2024年4月打开椁室后,椁室内充满水,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出土文物需要及时进行现场应急保护和科学研究。
在椁室发掘开始之前,根据时代相近墓葬出土文物类型,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后,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紧密配合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竹席、椁盖板以及椁室内各类出土脆弱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物安全。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了墓葬考古测年、棺椁用材分析、竹简椁木墨书红外识别、动植物遗存、人骨、DNA、同位素、残留物、铜器制作工艺、漆器与纺织品分析等研究工作。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科技考古研究
墓葬考古测年
在武王墩出土文物中,竹席、植物遗存、动物骨骼的年代与墓葬年代贴近。竹席碳十四年代分布范围为400BC~232BC。枣、梅核、栗、甜瓜子、稻、树叶、绳子、李等植物遗存均为生长周期较短的一年生植物,年代分布范围为400BC~150BC。狗、雉、獐、牛等动物骨骼测年结果高度一致,年代分布范围为390BC~200BC。竹席、植物遗存、动物骨骼的测年结果与楚考烈王的年代吻合。
棺椁用材分析
武王墩一号墓分九室,其中中室为墓主人室,八个边室为陪葬室。中室为三棺三椁,八个边室为两椁,其中每重椁由两层椁盖板构成。
经树种鉴定,武王墩椁室木材属于两类树种,分别为榉木(Zelkova sp.)和梓木(Catalpa sp.)。在中室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木材均为榉木,第三至第六层的样品则均为梓木。除南室外,其他边室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也为榉木,第四层为梓木,而第三层的木材则呈混杂状态。椁墙用材均为榉木。总体来看,武王墩一号墓椁盖板木材树种呈现出外层为榉木、内层为梓木的规律。外棺、中棺、内棺用材则均为梓木。
榉木作为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在古籍《山海经》《说文解字》以及《诗经》中皆有记载。在文化象征与等级制度范畴内,梓木于古代被视作上等木材,以梓木制成的棺木被称为“梓宫”或“梓棺”,通常为帝王等高级别统治者所用,此乃尊贵地位的象征。
椁盖板上的皮革提手经ZooMs和DNA研究,来源于牛科牛属动物,偏向于普通牛(Bos taurus)和水牛(Bubalus bubalis)。
人骨研究
为最大限度地提取武王墩一号墓所出人骨中蕴藏的各种信息,正在开展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骨化学、古DNA分析、毛发检验、颅面复原等多学科研究工作。从阶段性研究成果来看,墓主为男性,死亡时年龄在50岁及以上,生前身高在164.29-164.92cm之间。龋齿严重。人骨呈现轻微的全身性骨关节炎,鉴于墓主年龄已步入老年,属于正常退行性病变,说明生前并未从事过多的重体力劳动,与其社会身份相符合。新陈代谢疾病方面仅贫血一项。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楚考烈王之母为“楚顷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从秦国迎娶新妇,秦、楚两国再次和解”的记录。在寿春的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熊元死亡时年龄在50岁以上,与武王墩墓主人死亡年龄相符。
动物遗存研究
武王墩一号墓东Ⅰ室的青铜器和漆木器中发现大量动物遗存,鉴定种类达17种。动物考古研究表明,武王墩一号墓依周代礼制实行相应的用牲制度。牛、羊、猪的配套出现,说明了用牲采用的是“太牢”,代表了较高的墓葬等级。单件鼎中动物个体数最多可达9,同样代表了较高规格。狗、雉、鸡、鱼等动物的使用见于周代礼制,并采用礼制相应的肢解方式;本土鹿类动物及多种当地鱼类的使用则可能为楚国的地方特色。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动物遗存反映了战国末年楚国的丧葬和用牲制度,在沿袭周代礼制的同时也保留了江淮地区的旧有习俗,为进一步了解楚国的用鼎制度提供了新的内容。
植物考古
武王墩一号墓发现的植物遗存主要集中在东I室。农作物粟、黍和水稻(都带壳)主要包裹在槲树树叶中随葬,其中水稻的数量最多,粟和黍数量较少。其他的植物遗存主要存在于铜器和漆器等器物内,目前发现了瓜类、果类和香料三类共13种植物遗存。
瓜类有葫芦子和甜瓜子两种,葫芦可能是和肉类一起烹饪的食物,甜瓜也是该墓葬中重要的随葬瓜类。
果类有梅、李和枣三种浆果和栗子一种坚果;大量的梅子和兽骨同出,梅子可能是用来调味去腥的;枣有可能盛放于铜盘内随葬。
香料类植物有姜和花椒2种,姜作为调料,花椒可能是随葬作为防腐驱蚊的香料作物。
青铜器内有机残留物分析
除了具备鉴定意义的动物骨骼与植物遗存,为进一步了解鼎内食物是否添加了其他香料或调味品,以及其他类型的青铜器内容物的成分和生物来源,对青铜器的内部残留物进行分析。残留物检测到的主要物质类别包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甾体及其衍生物、芳香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长链烷烃和烷醇等。武王墩牺牲礼器(鼎、豆)与黍稷礼器(簋、簠)中存在动植物脂肪、植物提取物和树脂的残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的烹饪实践。多件青铜器中还检测到常用于制作香料或药物的龙涎香。
漆器分析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漆器器型丰富、大小不等、纹饰精美,包括日常用具、乐器、丧葬用具、交通工具、兵器等几大类。器表多髹红、黑两漆、其上还使用了黄、褐、蓝、绿、金、白等色漆彩绘,瑰丽多彩,胎骨以木胎为主,有少量的夹纻胎、竹胎和皮胎。
经树种分析、髹漆材料、显微分析、硫同位素等分析,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漆器使用的漆为中国大漆,部分使用植物油,发现朱砂、铁红、炭黑、雌黄、雄黄等多种漆绘颜料,一些漆器在纹饰处有彩绘描金描铅工艺。部分漆器采用镶嵌工艺,镶嵌有银、锡、铜合金和石英。有的漆器有铜包边和铜钉装饰,采用汞齐鎏金工艺。不同类型漆器胎体树种选择不一,目前已发现有梓木、榉木、枫杨、枣木、泡桐等树种,表明工匠们在制作漆器时对木材选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部分漆器漆皮中朱砂的硫同位素数值对应于湘黔渝交界处武陵山区的朱砂矿,因此武王墩墓出土漆器表面的朱砂应产自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是中国朱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战国时期楚国在此设置黔中郡,该地朱砂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并供应了楚国漆器和鎏金器物的大规模生产。
纺织品分析
在青铜簋、漆木车、草席和木俑上发现有纺织品,中棺上有锦袍和荒帷残片,内棺有棺束纺织品。经鉴定,八座铜方座簋的内外壁面上附着的纺织品残片织物组织结构为平纹经锦,纤维材质为蚕丝。纺织品文物为深入挖掘楚国的纺织工艺、经济水平、文化内涵提供了坚实的考古资料,有利于解读、诠释古楚文化。武王墩出土的服饰实物,对深化楚国服饰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脆弱文物提取与稳定性保护
武王墩一号墓的竹席主要铺设于椁盖板和四角土椁室上,竹席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富含象征意义和习俗礼仪。不仅保护了椁盖板和椁室内的尸体、随葬品,还体现了古人对死者的敬重和丧葬观念的传承。根据椁盖板的宽度,采取分条提取的方式,提取竹席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面积最大的古代竹席提取工作,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保护处理的技术方法体系。
在椁盖板提取过程中,通过薄荷醇、石膏绷带、高分子绷带、夹板等加固材料,对脆弱、开裂部位进行加固,采用珍珠棉、气泡膜等对受力部位进行缓冲支护,减少吊运过程中的文物损伤。采用红外成像技术提取椁木上的墨书文字上千个,揭示了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对墨书进行封护,避免墨书在椁盖板提取、运输和存放过程中遭受损伤。在椁盖板存放处对木材进行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使椁盖板得到安全稳定的保存和保护。
对于发掘过程中遇到的脆弱质文物和复杂堆积遗迹,采取薄荷醇、高分子绷带、液氮冷冻等材料与方法进行提取,开展室内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首次采用水凝胶、环氧树脂碳纤维布复合材料配合套箱技术,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完成大鼎等大型文物加固提取。
考古微环境控制
在武王墩椁室安装自动雾化喷淋系统,定时对椁室进行喷淋保湿和抑菌防霉,保障发掘过程中和发掘结束后的椁室文物安全。发掘提取的植物包等大量有机质文物,暂时存放于考古实验室的低氧控湿阴干房内,通过高湿低氧控制,实现文物杀菌和稳定性保存的目标,为考古资料整理和文物保护争取了时间。 (执笔:张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