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举办
6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章程》修改意见,正式确认联盟转变为政府间国际组织。会议审议通过联盟2023-2024年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2025年工作计划,发布2023年度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资助项目15个,成立由9人组成的联盟咨询委员会。
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6月20日上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配套活动“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研讨会发布了成果文件《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办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活动发布了一批融媒体项目,公布了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
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
6月25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2023年10月草案一审稿提请审议后,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草案二审稿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明确了加强文物普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管理等内容,增加了若干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还提出国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阿根廷向我国返还14件文物艺术品
当地时间6月27日,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接收阿根廷向我国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此次文物返还工作体现了中阿两国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打击文物走私、切实履行国际公约的坚定决心和密切协作。此次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为我国非法出境文物。
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6月30日,纪念中国文物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40年来,中国文物学会已有32个分支机构和1个专家委员会,2015年荣获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20年被中宣部列入重点联系的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名单。
7月
国家文物局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7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会议要求,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学习贯彻。全局各司室、各单位要结合职能,主动与《决定》全面对标对表,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一次性全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8月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8月18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指出,50年来,几代考古、文保专家赓续奋斗,努力守护好、展示好马王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提供了优秀案例。与会学者在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汉代艺术与思想史研究、汉代简帛研究等学术分会进行研讨交流。
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
8月1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16个国家的石窟寺保护研究专家在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考古与价值阐释、管理与能力建设3个分论坛上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多方智慧。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举办
8月23日,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全国500多家文博单位参展。本届“博博会”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教研并重 数实融会”。展会现场设有全国博物馆发展成果展示区,全国文博企业发展成果展示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文博事业综合展示区等五大展区。
9月
中国新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9月3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在澳大利亚召开,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东北抗联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
9月4日,东北抗联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吉林磐石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东北抗联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抗联遗址整体保护,聚力深化抗联文物价值挖掘,发力提质抗联主题展陈精品,大力促进抗联文物赋能融合发展。抗联场馆新建、遗址涉建项目应坚持最小干预、“多保护、少新建”的原则。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召开
9月8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召开。会议回顾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年的保护研究历程,展现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成果。会议发布秦兵马俑一、二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舱及考古发掘平台建设成果、秦始皇陵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百戏俑坑考古成果创新性转化案例。
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启动
9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在京启动。《帛书传奇》共5集,首次从帛书视角,溯古书之源,展文明芳华,推动文化传承。节目围绕帛书帛画的最新考古发现、出土故事、学术价值、流转经过等,探寻锦帛折藏的楚风汉韵。活动现场公开披露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流失到美国的重要物证。
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举办
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发布《中非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行动倡议》。会议强调,中国愿同非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共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考古、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等领域合作,共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胡继高先生逝世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胡继高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6日7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胡继高先生是我国文物科技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致力于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始终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为培养年轻一代文物工作者尽心尽力。
《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要求坚持考古研学正确导向,开放各类考古研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设计,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序,强化保障激励和规范引领。《意见》明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发布可供考古研学的场所清单,加强审核指导考古研学课程开发设计,确保内容和形式符合学术规范。
“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实施
为建立健全文物考古人才队伍选拔培养机制,发挥战略人才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5年分批次培养100支文物考古人才创新团队。2024年开展首次申报,对入围的25个创新团队开展考古综合研究、考古科技方法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等予以资助,推动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文物保护深入协同合作。
《何以中国》《寻古中国》荣获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9月21日,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揭晓,《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荣获优秀电视纪录片奖。《何以中国》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系统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寻古中国》由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为主旨,全景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和发展历程。
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9月24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构架遗产“大保护”格局,坚持人民至上,注重价值挖掘,增强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科技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持续推进申遗,扎实做好西夏陵、景德镇、三星堆申遗和潜力项目培育,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9项;土遗址、丝织品、壁画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截至8月底,全国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9.4亿人次;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成功促成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举办
9月26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在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举办。活动上,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保护长城 加我一个”长城保护2024年公募活动正式启动,再次募集社会资金用于长城保护。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500万元,为全国7481名长城保护员购置装备包。
“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京开幕
9月27日,“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京开幕。中国侨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联展活动上,国家文物局、中国侨联共同发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共和国故事我来讲——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其中“共和国印记”涉侨见证物116件(套),“共和国故事我来讲——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100位/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文博领域多个集体和个人上榜入选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了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中国电影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等26个集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香山革命纪念馆职员季雯怡等11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24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在浙江宁波举办
9月23日至2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4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案例分享、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专家学者,围绕推动新时代文物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文物保护传承传播和新闻采编知识等内容进行授课。
“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共和国印记·人民铁路为人民展演举办
9月30日,“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共和国印记·人民铁路为人民展演在京开幕。国家文物局和国铁集团联合开展此次主题宣传活动。展演现场发布包括清华园车站、“毛泽东号”机车在内的100件“共和国印记”铁路见证物,100名“与共和国同行”铁路故事讲述人名单,并精彩呈现8组“共和国印记”铁路见证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10月
《“国宝”时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启动
10月11日,《“国宝”时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台长论坛上启动。该影像记录工程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工程围绕文物保护和传承,聚焦珍贵文物,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特色优势,以超高清方式阐释文物承载的制度、思想、文明等文化创造。节目将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集中拍摄制作播出,每集主要展示一件文物,时长3至5分钟。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及立项工作的通知
为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结构,持续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建设,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及立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申报评定单位应向公众实行常态化开放1年及以上,建成开放遗址博物馆等展示中心,持续开展考古研究、社教活动等,文化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明显,原则上从已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中产生。
国家文物局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情况。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在保护传承乡村有形文化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赋能乡村振兴效应、继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公众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多措并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召开
10月16日,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在福建宁德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物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协办。经初步统计,全国已调查廊桥文物1820座,各地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和安消防工程93项,正在实施的41项,保护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利用廊桥周边建筑设置一批廊桥专题展示馆,推出“廊桥化境”等一批文物主题游径。
国家文物局开展2024年文物主题游径典型案例遴选工作
为更好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总结典型做法、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10月22日,国家文物局启动开展2024年度文物主题游径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挖掘文化价值、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特点的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案例,给予广泛宣传推介。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座谈会召开
10月28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打造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推广、咨政服务于一体的革命文物国家级研究中心;要积极开展融合研究、技术创新、案例示范和咨政建言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要推出一批破解革命文物瓶颈问题的调研报告、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等。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工作推进会召开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工作推进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听取15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工作情况的介绍,对做好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会议指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要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等重点任务,推动各项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举办
为加大文物普查工作集中宣传报道力度,反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进展新成果,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媒体团分赴河北—山东、陕西、重庆—湖北三路,采访“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进展、阶段成果和重要发现,深入基层一线当一天普查员,体味“四普”工作的意义和成果。
11月
2024年文物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征集活动年度优秀作品和入围作品公布
为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宣传的有关部署,国家文物局开展了“2024年文物消防安全主题海报征集活动”。活动于9月14日启动,共收到来自文物部门、消防及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海报作品114幅(174张),围绕作品形式、元素风格、主题立意、原创性等要素,最终12幅作品作为2024年文物消防宣传月推介作品。
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公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学校思政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经中央有关单位、部属高等学校和省级文物、教育部门初核推荐、专家核审,确定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名单并予以公布。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公布
11月8日,习近平主席签署第三十五号主席令,公布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将我国文物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法律,进一步完善文物法律制度框架,标志着文物事业依法治理进入新阶段。
意大利向我国返还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意大利查获并返还中方56件中国流失文物。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为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出土文物,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汉唐陶俑及元代陶兽等,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门就返还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开展后续合作,以文物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中意文明交流互鉴。
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举办
11月11日,由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开班,为期4天。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培训,1万余名消防、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的同志在各地分课堂通过视频参加培训。此次培训是消防安全治本攻坚行动整体培训计划及2024年消防宣传月重要活动之一。
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四川广安举办
11月13日,以“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办。会上发布“共和国印记”系列主题活动成果、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举行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成立仪式。
《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印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石窟寺价值研究阐释,指导石窟寺开放管理工作,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国家文物局编制完成并于11月14日印发《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导则要求石窟寺开放应当坚持保护第一,深入挖掘和阐释石窟寺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中国·唐—— 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开幕
11月18日,“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展出来自中国10个省区市32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11月18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实地指导,贯彻落实“应保尽保”,完善软件硬件,加强普查成果展示交流。会议要求,普查中要加强对基层一线难点问题的政策研究,将普查中锻炼培养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文物保护队伍中,组织实施好部分地域文物专项调查。
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11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山东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此次活动聚焦“两个结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艺术化叙事、互动化表达、可视化传播,融合线上线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时代标识,彰显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12月
全国城市考古座谈会召开
12月4日,全国城市考古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要求,扎实推进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重点城市要出台配套政策,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着力完善城市考古工作机制,做好考古成果的保护利用。
《寻古中国》第二季开播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于12月9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翔实的考古证据,系统梳理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节目包括《水下考古》《喇家寻踪》《东方人类百万年》《探秘秦始皇陵》等系列,将考古实证和史籍文献相结合,用新发现、新视角寻根探源,继续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2025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
2025年是我国“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一年。12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就做好2025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发出通知进行部署,对积极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全面加强开放运行的安全管理和全力做好宣传推介相关工作等方面提出要求。
59541件(套)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完成备案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备案结果并加强动态管理的通知》。通过备案工作,厘清了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基本情况,形成了国有馆藏一级文物数据库。自2017年起,国家文物局持续组织开展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备案工作,重点对各地申请备案为一级的国有馆藏文物是否符合一级文物定级标准进行复核。经复核,1691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59541件(套)一级文物通过复核并完成备案。
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座谈会在京召开
12月25日,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刻理解、牢牢把握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立法精神、制度原则和实践要求,加大保护力度,促进传承利用,强化责任落实。要切实抓好法律宣传普及,通过严格执法确保法律规定落到实处,着力推进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以法治力量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考古研究持续深入推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18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启动实施,武王墩、秦东陵、石窟寺、南海沉船、长江口二号等重大考古项目取得进展,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相关研究成果已纳入人教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等教材。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实施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准备阶段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以区县为基本单元的实地调查全面开展。截至年底,全国已完成706175处“三普”文物复查、复查率达92.1%,新发现文物49851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全面摸底,推动“应保尽保”理念深入人心,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11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与美国、日本、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开展文物返还合作,全年推动实现7批次211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回家”的关心关注和重点文物的回归案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有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整理: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