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物馆学术国际传播能力 助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瑾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提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以来,一些致力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的博物馆,通过出入境展览、教育项目、人才交流、科研项目等多种措施获得更多的世界“可见性”,不断赋能既有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学者们也以在国际舞台发表学术观点的形式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成就,合力构筑中国博物馆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共同体。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愿景下,应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从整体上不断提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image.png

加强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博物馆正在迈向世界博物馆强国,实施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展示工程,增进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国家外交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以文物展览交流为主体、以教育与科研为特色、以数字传播为新特征,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而且通过发表综合性和专题性学术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国际治理和全球协同发展。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委会2024年举办的“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就是从综合学术发展角度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的一次积极尝试。中国博协理事长刘曙光为培训班授课时将博物馆人形象地称为“文化外交家”,高度概括了博物馆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性、体系性和学术性。“博物馆外交”“博物馆文化外交”等研究议题也成为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资助项目,相关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发表也日益增多。

输出端也呈现非组织性、零散化现象,有组织的国际学术传播力度不够。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着力:一是增强国际学术传播在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体系中的权重。特别是在央地共建的重点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中应该强调多语种国际学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或单列指标,在一些行业性重要活动中,如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推介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及其他全国性评比中设立考评指标,以便树立一批国际学术传播标杆或示范性博物馆或项目。二是有组织地提升中国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能见度”。中国博物馆协会向全球发行的China Museum Toda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相关管理部门推出更多的以国际学术传播为导向的专题性项目或计划,或有组织地为学者们提供专业的国际学术发表咨询服务,如英文写作和编辑,向国际读者提供系统的治理实践思想和价值意义。再如联合国家社会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出中国博物馆年度学术外译项目。

增强问题意识

检索各类学术资源库,关于博物馆国际学术传播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些甚至是把博物馆相关实践作为单一的概念接受者或者某一理论的验证者。笔者认为,博物馆国际学术传播需要更加广阔的国际视角,需要凝练学术问题的学术高度。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历年来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均显示,各博物馆科研成果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的短板虽有弥合,但数量增加速度较慢和质量提升维度较小仍是制约瓶颈。一些国际发表甚至存在削足适履,或为某些“主流”理论的简单套用,对既有实践和特色理论总结提炼不够,提出建设性挑战的能力和话语不强。一些“发展中”博物馆的“问题”对于“发达”博物馆而言根本不是“问题”,因此,针对“问题”的理解与破解自然各有维度。就国际传播角度而言,正确理解国际关注的“问题”,从中国博物馆发展角度出发,以中国诠释方法予以破解与书写。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而言,应着眼于站在“发达”之上,能够提出针对此类博物馆的关键议题,多学科地析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比如西方理论的中国化构建,提炼案例化中国博物馆实践。国家文物局2022—2023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就是很好的学术研究素材,通过学术发表向国际介绍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作为个案研究最佳对象的故宫博物院“零废弃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等就是中国博物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典型场景。

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

尽管当前已有各类各级博物馆联盟,但针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尚无学术性联合组织,不能够集中优势资源研讨关键性议题和掣肘性问题,或者从学术层面进行发问或阐明国际学术传播的理据。针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问题”的层级化现状,学术研究与国际传播需要一个基于社会多方参与的共建型学术共同体,致力于兼具本土创新性和国际可见性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研究。参照胡安宁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国际发表要从学脉、学问、学理上下功夫”,博物馆国际传播也要注重通过国际学术发表而将经验和逻辑有机结合,提升理论对话、思考和创新等方面的质量,构建并提升学术、学科和话语自主知识体系及其国际影响力。具体做法有三:

一是聚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将中国博物馆当前发展中“问题”的经验模式与深度理论诠释相结合,扩大国际读者学科领域,激发对话、交流与讨论,将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经验现实和既有理论置于国际学术前沿框架中,进行更进一步的质证。二是面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定位,参照其他领域“世界一流”建设成就,并与之形成共同的中国学术国际传播体系,避免惯见的特定行业的理论偏好,或以偏概全的经验呈现。有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博物馆都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寻求更大、更高远的国际学术传播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体系,建立与中国博物馆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三是着眼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国际传播技术,采用数字学术思维和方法,利用各类数字学术发表平台系统呈现和传播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探索中国案例、中国智慧为国际学界提供理论洞见的可能性,在世界性学术资源系统中彰显中国经验的“中国之问”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变革意义,加强中国案例对更广阔的社会科学读者的理论意义,引发新的学术性关注、反思和知识积累。例如,国家文物局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公布数万个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和数亿观众,颁发各类奖项,如何有组织地从学理层面优中选优,将基于经验总结的理论提炼进行国际学术发表,以此纳入世界博物馆相应的理论库中,至少进入ICOM各个专委会学术资源库中,如此才可以与世界各国学者进行学理对话,避免实践数字化和节庆化,避免理论滞后而带来的国际曲解或误解。

正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并非一个口号、一个愿景,而是世界一流博物馆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再建构、在当代世界变化中的新面向,在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影响下甚至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潜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是推进中国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中国特色博物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及其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博物馆学术传播面临着诸种挑战,如“重”展览、“轻”学术的国际交流传统,理论提炼和理论创新不足,有组织的输出不足,高级别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对话的制度化不强,语言和网络接触或转换的障碍较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和被引用率等。如何克服这些不足,值得进一步探究。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304s